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往往造成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上部结构的偏移,给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通过研究和多项工程实践,在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膨胀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技术,并利用孔隙挤密原理推导了石灰桩的间距的计算公式,将经验的技术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多项工程实践,实现了黄土地基的加固。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墙体开裂的原因,采用了水泥-水玻璃注浆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对其注浆范围、注浆深度、注浆材料、注浆工艺进行了设计,沉降及裂缝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法消除了地基湿陷性,增强了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孙冀珣 《甘肃科技》2012,28(14):118-119,134
压力灌浆法可以较好地对既有建筑物地基下沉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工程实例,对压力灌浆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作用机理、施工工艺及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清泉  吴彦章  刘飞 《甘肃科技》2015,31(3):111-115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原因或者使用过程中地基的浸水,可能造成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倾斜。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用"地基加固与钻孔取土纠倾"的综合纠倾方法,在建筑物沉降量较少一侧采用钻孔取土迫降纠倾,在沉降量较大一侧进行地基加固止倾,可以恢复大楼的正常使用功能。不同的加固措施加固效果不同,对比两项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建筑物纠倾加固工程,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的建筑物加固止倾侧最大沉降量仅16.11mm,采用灰土桩加固的建筑物止倾侧最大沉降量高达到53.72mm。锚杆静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钻孔取土纠倾加固工程中的加固效果良好,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抗剪抗弯能力弱、浸水易发生湿陷变形。地基不均匀湿陷沉降变形极易引发地基、基础局部产生脱空现象,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砌体结构建筑物地基基础局部产生脱空变形进行了研究,假定湿陷性黄土地基表面及地层表面不均匀沉降曲线符合Peck公式,利用静力平衡、Fourier级数对弹性地基梁挠度进行了数学表达式推导,通过自编程序计算,结果发现变量k取10和100时的值基本相同,湿陷性黄土地基表面及地层表面不均匀沉降曲线基本符合Peck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砌体结构建筑检测、加固、维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工程实践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和施工方法,论证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时不同夯击能下的处理效果,施工工艺的适用性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王勇华  张斌 《科技信息》2012,(12):65-65
对某新建学生公寓楼地基进行了沉降观测,从湿陷性黄土结构和特性出发,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病害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房屋裂缝及地基沉降事故,对其岩土工程条件、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措施及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劈裂注浆加固法在处理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并指导安全施工,首先在加固建筑物所在场地进行劈裂注浆现场试验,56 d后分别对天然地基与注浆后复合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30 d浸水试验,采集注浆微观图、承载力及湿陷量等原始数据.利用试验结果,并结合现场待加固建筑,用同种材料及试验方法等对其进行纠倾加固.结果表明:在一次注浆最大压力为0.3 MPa、二次注浆最大压力为0.6 MPa的条件下,采用1:1(质量比)水泥浆液的钢花管两次、分层劈裂注浆法表现出了良好的劈裂效果;劈裂注浆法加固处理后的黄土地基承载力较原有地基提高了近3倍,极大地改善了黄土的工程性质;注浆后能够有效消除黄土超过67%的湿陷性;建筑物发生均匀沉降,稳定性较好.同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桩径较小的基于桩土应力比计算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热点和难点,在研究地基处理方法时不能仅考虑黄土湿陷性,更应从经济、合理、可行三个角度进行充分论证。本文通过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某厂房建设项目进行勘察,对场区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验数据针对场区湿陷性进行分析评价,从三个角度分析论证提出了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形式的建议,为其他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工作、地基处理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管道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须进行管道地基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灰土垫层、素土垫层、砂石垫层、强夯法等,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一工程实例,对孔内深层强夯法地基处理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这种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通过计算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是引黄北干输水线路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论述了黄土湿陷性的成因及其地基评价,并提出了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耿庄水库坝基土为湿陷性黄土。为了消除其湿陷性,采用了强夯方法对地基加固。从实测的加固数据可以看出,土壤的干密度同湿陷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孔隙比同湿陷性存在着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用于快速测定的干密度判别法可以作为初步判断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或者是否消除了湿陷性的经验性工具。同以往认识不同的是,本工程实践中,未发现土壤含水率同强夯效果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方法、计算过程及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地基处理,能够有效地消除其湿陷性,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质、类型评定与侧限浸水压缩试验的测试压力关系密切.考虑地区、基础型式、埋深和应力扩散的综合影响,确定湿陷系数测试压力,为准确确定地基的湿陷量提供依据.通过兰州两处高坪8个不同位置的湿陷性黄土的室内湿陷性试验,分析黄土密度、含水量、湿陷系数沿深度的变化规律.针对中小型建筑工程采用条形基础时,考虑3个不同基底压力在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扩散规律,探讨饱和黄土地基总应力沿深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不同深度的黄土湿陷系数的浸水压力的建议值表.  相似文献   

17.
螺杆桩因其特殊的成桩工艺和挤土效果,可有效改善桩间土的力学特性并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为了研究螺杆桩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效果,对螺杆桩在不同桩心距条件下黄土的挤密效应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螺杆桩处理后的黄土复合地基,其桩与土之间有较好的挤密效果,黄土湿陷性明显消除;由于成桩工艺的特殊性,随着桩侧水平距离的增...  相似文献   

18.
对咸阳市区黄土湿陷性与微结构的系统研究,发现咸阳市区黄土的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随地貌单元有不同的变化.渭河三级阶地黄土地层厚度大,湿陷性较强,黄土微结构以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为主;二级阶地湿陷性次之,黄土微结构以支架大孔-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为主;一级阶地湿陷性最弱,黄土微结构较为致密,以镶嵌微孔胶结结构和絮凝胶结结构为主.黄土的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关系密切,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的黄土湿陷性较强,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的黄土湿陷性较弱,镶嵌微孔胶结结构和絮凝胶结结构的黄土不具湿陷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长邯高速湿陷黄土地基的分布和湿陷类型,通过室内常规试验,确定了相关数据并推导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建立了能指导实际生产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0.
兰州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界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完善,不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二元结构本构模型分析和采动厚湿陷性黄土破坏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探讨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处理措施。根据黄土湿陷性的特点,依托兰州新区市政道路的工程地质情况,分析判定了黄土的湿陷等级和处理深度,总结归纳了本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各种方案,即在一般黄土地区路段,预防为主,防止路基俩侧积水,对积水洼地和地表裂缝进行填平、夯实,道路两侧排水沟渠进行防渗加固。在重要路段,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案加以处理:换填灰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孔内深层强夯法,详细介绍了这几种方法的加固机理、适用的情况、检测方法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讲述,并对灰土换填法灰土衰减机理的分析引申到工程的检测评定指标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有机合理叠加。根据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新区市政道路工程对各级湿陷性黄土采用了路床灰土换填及灰土底面以下翻挖重新压实或冲击碾压的有机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案,达到了资源整合经济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