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古老的荣誉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人们的评价准则由出身高贵、英雄行为向普世道德心转变,由对君王个人的忠诚转向对国家集体的忠诚.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通过主要人物的话语和行为,充分展现了欧洲当时新旧荣誉观混杂交替与选择标准的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3.
Aristotle structured his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for the first time,that is,his Poetry.He abstracted the spirit of Greek literature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and created the great works of western aesthetics.Among his Poetry theories,the tragic theory accounts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ife of poor Tess based on his tragic theory to se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f Aristotle's theory.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中存在的希腊神话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在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暗示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姆莱特将自己与赫拉克勒斯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因女人受害的心态;他在与雷欧提斯的争吵中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一场神祗之战,暗示了叔侄之间即将到来的宫廷斗争。《哈姆莱特》的整个情节与阿迦门农之子奥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故事形成了互文性,凸显了《哈》剧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5.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张洁 《科技信息》2007,(33):145
What's the theme of hamlet?His tragedies often portray some noble hero who faces the injustice of human life and is caugh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whose fat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ate of the whole nation.The heroes have some weaknesses in their characters,which finally lead to their tragic thin falls.  相似文献   

7.
莎翁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模棱两可一直是批评界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作者想利用文化研究中的理论为剖析工具对该剧中的模棱两可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中世纪社会和现代社会转折时期的历史考据和对过渡时期主流文化和残余文化间的动态及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解读,可以发现并得出哈姆雷特王子悲剧人生的原因,在于他对于社会转折时期的模棱两可没有能够作出正确的分辨及判断.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哈姆雷特》作为文本,来说明具有双重语境的戏剧反讽可以从微观言语行为(剧中角色之间的言语交流)和宏观言语行为(剧中人与观众的信息交流)的角度来解读,并证明作者与剧中人物及剧中人物之间的反讽与日常生活中的反讽一样,也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以诠释。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在题材挖掘、现实描绘、情节构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卓绝的地步,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总体特色.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推陈出新,思想深广;生活画面广阔,悲剧气氛浓烈;情节生动丰富,场景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复杂典型;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特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的一生处于多种思想并存与斗争的时代,生活在各种新兴学说与理论相互交融和冲突中。然而,由于世界观形成过程错综复杂和思想的局限性,始终不能形成系统的世界观,而世界观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对其作品的非悲剧因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的中心冲突是真与假的冲突.一方面,"作假"的意象贯穿全剧,它有力揭露和抨击了当时英国封建腐朽势力奸诈伪善的本质和戕害人性的罪恶.另一方面,本剧还贯穿着一条"求真"的线索.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表现为弃假寻真之旅.它不仅是对父亡真相的查证,而是包含了对丹麦社会、整个世界乃至人类生命本体的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4.
出入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奥尼尔与曹禺悲剧观念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尼尔与曹禺剧作多有相似之处,这不仅在两人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表层显性形态如主题、人物、技巧、文化内蕴等诸方面表现出来,也在其深层隐性形态,如他们对生命、社会、对人的共同理解上表现出来.这些因素的整合,构成了两人各自的、同时也是相似或相近的悲剧观念.  相似文献   

15.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从而使人产生在心理面“看”或“听”的体验。由于表象天生地个体私密性而难以研究,目前对于视觉表象本质的解释主要有两类理论:图片理论和虚无假设。双方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如表征形式、表象与知觉的关系、内隐知识、实验者效应等。目前研究中还存在证真偏向严重,忽略表象个体差异和将表象简单化、单一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田野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马关县南捞乡那往村的原始造纸工艺流程、造纸工具、原料和辅料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记录和系统整理,以期引起学界对这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Thomas Hardy had a developing conception of tragedy in the process of his novel creation. When he wrote Tess of D'Urbervilles, he became fully aware that the human tragedy resulted far more from society than characters themselves. The article is to elaborate how society imposes on Tess the tragedy in a planned way.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安妮宝贝作品集《告别薇安》中,关于黑暗中骚动不安的灵魂讲述及对工业化大城市中人们面对社会的无奈的探究。指出《告别薇安》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作者的末世情怀:告诉人们预知的痛苦,对生活提前醒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