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信息化》2005,(5):85-85
在无线中国2005论坛,华为和英特尔正式宣布,双方将合作建设支持新型WiMAX/IEEE 802.16标准和规范的电信级无线宽带网络,携手开发广泛的新型高速宽带无线技术并领导宽带无线行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国忠 《科技信息》2011,(25):51-51,99
本文以某新城区网络规划为例,基于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下一代宽带互联网(NGI)以及下一代通信网络(NGN),统一规划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三网融合,同时推广物联网的应用,建设全程全网、可管可控、一根光缆入户(FTTH)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3.
孙晓  刘华伟  王辉 《科技信息》2012,(22):248-249
NGB(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NGB)是我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它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简称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T比特的路由、T比特的交换和T比特的传输)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支撑,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它具备"T级骨干、千兆进楼、百兆到户"的网络承载能力,能轻松实现高速宽带、高清互动电视、多媒体通讯、家庭金融、远程互动教育、电视游戏、智能家庭等三网融合全业务运营,能满足未来每个家庭"出门就上高速路"的信息服务需求。目前,NGB示范网已经投入试运营,实现了千兆进楼、百兆到户、高清普及。  相似文献   

4.
对宽带电力线通信的历史和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宽带电力线传输技术.重点比较了国内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种宽带电力线载波芯片的性能,阐述了宽带电力线应用的三个领域,并提出了宽带电力线未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徐晓成 《科技资讯》2006,50(30):11-12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要求高频谱利用率基础上的高速可靠传输,由于MIMO和OFDM技术在提高无线链路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方向的巨大潜力,使得MIMO和OFDM技术的结合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中传输方式——异步传输方式(ATM)的体系结构。根据 ATM 的传输特点,设计了按 ATM 传输的宽带综合业务局域网(BISLN)原型。在实验室中完成了 64 kb/s 的语音和 19.2 kb/s 的数据传输。采用电缆传输,总线的传输速度为1 Mb/s。这不仅对未来设计更加适用的 BISLN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提供给小型的办公室和工业企业应用。  相似文献   

7.
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归纳了宽带接入技术中几种主要的技术及其特点,分别介绍了以光纤为介质的宽带传输网和以IP和ATM为代表的分组转发和交换技术的宽带交换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速宽带光网络是未来光网络的发展方向.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技术的出现,为高速宽带光网络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基于GMPLS技术,建立了新的高速宽带光因特网节点结构,分析和讨论了基于GMPLS的光因特网的控制平面的特征.研究结果为实现基于GMPS的高速宽带光因特网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梁洁  刘静菠 《科技信息》2010,(10):221-222
本文分析了未来移动通信的定位、经济、社会活动与移动通信的关系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的应用前景,并根据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探讨了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10.
贾丽春 《科技资讯》2007,(20):127-128
首先介绍了电信业宽带化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宽带网络按技术结构的分类,重点阐述了宽带接入技术的分类、宽带传输的优势、IP传输的模式以及以IP和ATM为代表的分组转发和交换技术在当前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己成为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宽带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宽带接入网技术众多,各有其特点,本文对现有宽带网络技术的技术特性进行了述评,并对今后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宽带网络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宽带网络的概念、结构、应用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宽带网络监测系统产生的必要性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无线移动与宽带的结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重点,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无线技术的地位从作为有线业务的补充发展到无线有线并行,进而将扩展下一代互联网的业务类型及应用范围.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将提供固定、移动、便携式的无线宽带连接,并最终能够在不需要直接视距基站的情况下提供无线宽带连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家庭、公司和无线移动网的高速、无线和"最后一公里"宽带连接的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4.
无线移动与宽带的结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重点,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无线技术的地位从作为有线业务的补充发展到无线有线并行,进而将扩展下一代互联网的业务类型及应用范围。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将提供固定、移动、便携式的无线宽带连接,并最终能够在不需要直接视距基站的情况下提供无线宽带连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家庭、公司和无线移动网的高速、无线和“最后一公里”宽带连接的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宅区宽带的发展,Internet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而用户对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一批一批宽带用户办理宽带装机。宽带装机量目前呈现高速增长,宽带业务也从原来的电话拨号、ISDN等宽带业务向高速宽带化发展。宽带接入方式有FTTB+LAN和ADSL,FTTB+LAN稳定性高,但成本也高,也是宅区宽带正在发展中。现有FTTB+LAN用户只占很小比例,要完全实现光纤FTTB+LAN宽带接入方式这需要有个过程。自2000年后涌现出的ADSL等高速宽带接入技术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宅区宽带主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ADSL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而光纤技术等将与XDSL等技术共同组建网络干线。在实现FTTH之前,采用光接入技术只能将光纤敷设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真正能引入用户的还是金属线对,也就是说存在着最后100m到1km的问题。此外,对于已经大量敷设金属线对用户如何尽量利用已有网络资源提供宽带综合业务,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和农村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认识到未来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数量最庞大的宽带通信业务市场。基于这一背景,深入探讨了在未来我国使用人口众多,接入条件更复杂、承载业务更多元化等背景下,宽带固定数据网络的前期优化、网址的配置、路由策略的选取等核心问题,对指导当前开展我国宽带固定数据网络的建设、优化及后期的具体维护工作都将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频域宽带波束形成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应用于相控阵雷达系统时,需采用宽带波束形成处理抑制宽带干扰.宽带波束形成会对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压结果造成影响,该文提出一种频域宽带波束形成算法,对数据先做快速Fourier变换再分频率柜进行宽带波束形成,在保证脉压处理性能的同时控制了运算量.该算法的运算量只有滑窗方法的10%左右.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有效地进行宽带波束形成抑制宽带干扰、保证脉压结果的性能.该算法更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相控阵雷达应用中.  相似文献   

18.
张文锋  周文 《甘肃科技》2001,17(1):52-52,54
随着宽带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寻求宽带网络的应用已成为从事宽带网络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业、研究院所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在全社会迅速实现网络宽带化,服务高速化、多样化。但就目前来看,为区域较小的社区提供宽带网络服务,是极为现实、可行的。1 社区对宽带网络的需求近年来,各地主干光纤网络建设很快,并已与全国骨干网实现宽带互联,成为全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社区接入网的带宽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不仅使日益增多的上网用户无法享受到"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廉价的好处,影响了电信运营商…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IP over ATM、IP over SDH和IP over WDM三种宽带主干网技术,并系统分析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相互区别与联系,探讨了未来宽带主干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得出了明确结论,为进一步研究IP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宽带主用户信号的模型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带SSDF(spectrum sensing data falsification)攻击模式,并结合了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与平均一致(average consensus)算法,建立了可防御这种宽带SSDF攻击的分布式宽带压缩频谱感知模型.频谱感知分为感知阶段和信息融合阶段.在感知阶段,各个CR(cognitiveradio)节点对接收到的主用户信号进行压缩采样以减少对宽带信号采样的开销和复杂度,并作出本地频谱估计.在信息融合阶段,为了更好地排除宽带SSDF攻击节点的影响,建立了子信道声望值指标,各CR节点的本地频谱估计结果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信息融合,排除潜在恶意次用户的影响,得到最终的频谱估计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频谱感知模型可以有效地抵御宽带SSDF攻击,并且利用了恶意次用户节点的有用数据获得了额外的分集增益,提高了频谱感知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