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总是听到有人抱怨,“我昨晚又做了整宿的梦,一点都没睡好”。这个人做了整宿的梦不假,但他并不是像他想象的那样睡得不好,他事实上恰恰可能是睡得很好。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做梦会影响大脑的休息,会使得本来应该得到休息的大脑神经细胞得不到休息。因此,梦多不利于人的健康。但是,随着科学家们对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梦是对大脑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在梦中大脑将进行许多重要的维护性工作,做梦有利于锻炼大脑的功能、增强记忆力。看到这些,有人可能又会担心,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做梦了,或者我很少做梦,这是不是很不妙。不必…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诞生以来,音乐便成为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伴侣”。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人类.最早享受的是自然界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那淅淅沥沥的雨声、风吹树林发出的沙沙声、叮叮咚咚的泉水声、千音百啭的鸟鸣声……给人的美是难以用笔墨表达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的速度、旋律和节奏,可起到调节生命节律的作用,对大脑中枢神经、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有着良好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走出心狱     
1956年.存美同新泽两州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南于他是家里的独苗.而且周围也没有同龄的玩伴。因此他只能一个人独自玩耍.这使他养成了内向、腼腆的性格.七八岁时还不敢主动与人仃招呼.如果别人主动过去招呼他,他会立刻害羞地跑开。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的大脑中负责数学运算的那部分比常人宽15%。通过正电子发射脑成像仪可以看到人的思维情况。爱因斯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才华的科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出生于1879年,卒于1955年4月18日。虽然爱因斯坦已逝世45年,但今天他仍在告诉着我们许多东西,这一次是关于神经科学方面的东西,人们也许还能从中悟出如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的道理。最近,加拿大科学家在仔细研究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爱因斯坦的大脑确实与众不同,最为特别的是,爱因斯坦的大脑中负责数学运…  相似文献   

5.
"绝对哑巴"能说话荷兰鹿特丹大学医院的一名医生发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事情:他在对一名患有扁桃腺炎的7岁女孩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大脑左半球空空如也,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填充物。按照大脑左右半球的大分工说法,人类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和右半部肢体;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控制左半部肢体。如果人的大脑左半球不存在了,那么人肯定会丧失说话能力,成为"绝对哑巴",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死后他的大脑被人取出,之后下落不明。爱因斯坦大脑的下落,以及这颗堪称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成为20世纪最传奇的谜团之一。50年后,当初被指控窃取爱因斯坦大脑的美国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首次接受专访,彻底曝光整个事件的绝对内幕。最令人震惊的是,如今91岁高龄的哈维称,为了方便研究,他竟将爱因斯坦大脑切成了240块!  相似文献   

7.
尽管爱因斯坦、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天才,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大脑比普通人的“大”。现在经过科学实验巳经证明,人通过学习音乐和数学可以使大脑中的“灰质”增加,于是变得更加聪明。德国柏林大学的著名神经病学家戈特弗里德·施劳格博士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人大脑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那一部分。他是在对15名从幼年时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的青年音乐家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一结论的。通过磁共振技术得到的图像显示,与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相比,这15位年轻音乐家大脑中的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于欧洲人来说,人参是一种神秘虚幻的东两对东方人来说它是一种现实作在的宝贵药物。几千年来人参被称作是野生植物之于,据传说,人参这一植物中长在闪电击过的地方.只有“天国之火”的力量。这种植物的宝贵之处集中在根部,它根部的形状就像人的形状。人们相信人参植物的根部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作用,能使人永葆青春因此被誉为“生命之根”、“长生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相信人曼得拉草参是神创造的。他们认为圣灵在升天归去时,在地下留下像人的植物根部,把他的血液给予人类,使人类健康和长寿,当然.人参不可能是神所创造的…  相似文献   

9.
拳击场上,一个拳击手的下巴突然被对手的勾手拳击中而扒倒在地,教练忙赶上去拍打他的脸,并且不断地喷洒凉水,让他嗅刺鼻的盐水,以期让这个拳击手赶紧苏醒,这样做有效吗?一个脑部振荡被打昏过去的人,可不像平时睡着的人一叫就会清醒。被打倒的一眨那,被击者身体的第一个反应是给大脑一个强烈的电刺激,从而切断整个通往大脑的神经网状系统,这时大脑自行封闭起来,不再接受任何信号;这样,拳击手就昏倒在地。  相似文献   

10.
大脑内情     
科学家现在已能透视活人的大脑,观察到它处理各类信息的情况。一个人在欣赏音乐时要动用一部分大脑;在他做数学题目时就要动用另一部分了。上述区别可以在一种新式机器上观察到。这种机器称为正电子放射横断面层析X射线摄影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将采用性能大大改进的机器进行此项实验。这类实验可以探测一个人怎样感受经验、怎样学习和思维。有些哲学上和心理学上引起争论的理论,也可用这类实验加以检验。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可以改正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这方面的成就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历史上神经生物学的进展慢得使人难受。但是,近年来新技术揭示了大脑的某些拼块,其详细清晰的程度实在惊人。可是这些拼块如何相互配合,仍然远远  相似文献   

11.
1.多吃坚果。甜食和油炸食物只会使情绪更加恶化。各种坚果、香蕉、酪梨等则有助于大脑中血清素物质的生成,可以有限改善情绪。2.保持乐观。努力做一个乐观的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适时给自己找台阶下,同时冷静思考,找出什么才是自己最擅长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为什么会陷入麻醉药品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最新的研究发现了人脑对麻醉药品产生依存渴求的新的生理机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衰弱和健康衰退现象。一位名叫克拉克的男子便是其中之一。如果将任何一个人送入“机能性核磁共振影像机”里去,这一现象就会活灵活现、历历在目。在该装置内部,有一个如同镜子的装置,它能原封不动地将大脑层层结构中的横向裂纹扫描下来并即刻传递给外部监测室里的大屏幕上,使人们一眼便能看清经录像机放映出来的大脑内部结构中极微细的图像。  相似文献   

13.
北青 《科学之友》2006,(8):36-37
中国又一次迎来了霍金。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智慧的大脑诞生了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那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德国纳粹的狂轰滥炸之中。霍金和他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脑科学家们公认,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米勒对72名因各种原因使大脑受过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比如,一名9岁的男孩在部分大脑受损后,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学专家;还有一位56岁的工程师,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部分神经元因病受到损伤后,却激发出了绘画天分,成了一位大画家。米勒博士认为这是因为受损神经元坏死后,大脑“天才区”长期被压抑的天分…  相似文献   

15.
正食物处理不当就可能后患严重。不久前,中国浙江一名46岁男性在出现头痛、眩晕、肢体癫痫样动作和口吐白沫等神经症状后前往医院。他告诉医生,在这些症状出现前大约一个月,他在家中吃火锅时吃了猪肉和羊肉。核磁共振检查发现,他的大脑有多处损伤。他被确诊患有脑囊虫病——摄入猪肉绦虫卵后发生的寄生虫病。当虫卵孵化后,幼虫穿行到人的大脑、肌肉、皮肤和眼睛等部位并形成囊肿。  相似文献   

16.
直到不久以前,人们还仍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开始枯萎死的。这一理论是美国组织学家加罗尔特·布罗特提出的。他于1951年证实,在滋养和维持大脑的神经质细胞中,神经细胞的分布密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他甚至还列举了具体数据:大约从25岁起,大脑每天要损失几万个神经元,而到40岁后,则要损失约10~200万个。  相似文献   

17.
广角镜     
喝出来的聪明 众所周知,酗酒会让人头脑发昏,思维受阻。但是据日本科学家的最新发现,适量饮酒的人比一点都不喝酒的人智商更高。 日本国家长寿研究所的科学家对2000个年龄在40岁到 79岁的人进行了IQ值的测试。结果发现,每天喝上少于540毫升葡萄酒的男性比根本不喝酒的男性平均IQ值要高3.3%,而女性这样的比例则要高2.5%。而且酒的种类不影响实验结果,就是说,不论你喝的是日本米酒、葡萄酒、啤酒还是威士忌,适量喝一点,似乎都会让你更聪明。 也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酒直接影响了人的智商,而有可能是日本人佐酒的鱼和奶酪使人变得更聪明。多数科学家认为,如果真的是酒直接提高了人的IQ值,那么酒中的多酚类化学物质一定是关键因素。 喔!我错了 我们有时候会在做着某件事的中途停下来,意识到刚才自己做错了。我们的大脑是怎么知道做错了的呢?这个“做错了”的信息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了令人好奇却又一直迷惑不解的事: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接受、分析并处理外界信息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命令我们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的?而且,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手段去干预大脑的“想法”呢?这些似乎总是在小说中出...  相似文献   

18.
正人是恒温动物,37℃左右是人体的正常温度,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拉响健康警报,但美国匹兹堡大学发表研究称,大脑更喜欢偏冷的环境,"脑温"低些对失眠和脑病治疗都有好处。脑温变化内外参半许多人疑惑"脑温"是什么?其实,临床上并没有独立的"脑温"概念,这只是大脑温度调节功能的一种概称。一般来说,人在健康状态下,大脑温度与体温总体是一致的,最多只有1℃左右的波动。但人处于一个变动环境和活动的自主状态中,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乔立艳说,即便在正常体温范围内,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也不一样,只能说,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总体来讲,靠近内脏、躯干中央体温更高,而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11,(12):5-5
科学家最近发现,打哈欠并非只是我们疲倦或厌倦的表现,同时也是我们的身体用来保持大脑凉爽的一种方法。与电脑一样,大脑在凉爽状态下运作最佳,如果施加太大的压力导致大脑过热,就会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打哈欠起着恒温器的作用,在我们的头部开始升温时,我们通过打哈欠让凉爽空气进入大脑,使大脑保持健康温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因为通过对大脑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将为弄清脑机能,如睡眠、记忆、做梦、思维……打开广阔的前景。这里四篇文章,“人脑组织的结构机能”是篇综述,介绍了有关脑科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其余三篇,从睡眠、记忆和梦的一个侧面论述大脑的功能和作用。使读者可以对脑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