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表达B基因的转基因微型番茄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型番茄M icro-T om核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编码有色体特异性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B基因编码区,并将B基因与在高等植物中组成型表达的C aM V 35S启动子融合,构建成双元载体pL e-BZN,导入农杆菌,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化到微型番茄M icro-T om中,通过抗性筛选和PCR鉴定,成功获得了多株转基因微型番茄,为获得富含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微型番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中含有类胡萝卜素,不仅可用于天然色素提取,还是研究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的植物材料。番茄红素β-环化酶(lycopene beta cyclase, LCYB)是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文章通过对万寿菊中TeLCYB基因克隆、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番茄遗传转化,获取TeLCYB基因转化番茄植株。分子鉴定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万寿菊TeLCYB基因在番茄中表达,并改变转基因番茄果实颜色。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显示,TeLCYB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了番茄果实中β-胡萝卜素的量。该文研究结果表明TeLCYB基因具有功能活性,可用于改良植物果实的色素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番茄皮渣是生产番茄酱(汁)后的废弃物,主要由种子和果皮组成。作者分析了种子和果皮的主要成分,矿质元素含量,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含脂肪24.55%,可用以开发番茄籽油;脱脂种籽蛋白质含量达到37.57%,富含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等。番茄皮渣富含钙、镁、磷、钾、钠等矿质元素。番茄种籽是开发高钙。高赖氨酸蛋白质的理想原料,对各类食物具有双重强化作用;番茄果皮的膳食纤维含量69.79%,是开发高钙型膳食纤维的潜在原料.  相似文献   

4.
根据β-胡萝卜素合成机制,在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的培养过程中适当加入柠檬酸,Mg~(2+)和间断通CO_2可以提高盐生杜氏藻体内β—胡萝卜素的含量,其含量可达10.2%.  相似文献   

5.
AMSH3酶是去泛素化酶中MPN(+)/JAMM蛋白酶家族的一员,能结合泛素化蛋白上的泛素分子。文章在番茄中发现了一去泛素化酶基因SlAMSH3,与拟南芥去泛素化酶基因AtAMSH3在核酸水平和蛋白水平分别有81%和71%的相似性。拟南芥中去泛素化酶AtAMSH3会影响植物液泡的形成和液泡蛋白的运输途径。文章构建了SlAMSH3果实特异表达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根瘤农杆菌介导转化到野生型番茄中,通过筛选获得SlAMSH3在果实中高表达阳性株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显示,转基因番茄果实中SlAMSH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果实(p0.05)。文章测定了阳性番茄株系绿熟期果实叶绿素质量浓度及红熟期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糖度、果实硬度、番茄红素质量浓度和β-胡萝卜素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转基因番茄果实的叶绿素总质量浓度、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比野生型分别提高178.61%、40.53%和74.86%,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因此,SlAMSH3果实特异过表达的方法能够改良番茄果实品质,为基因工程方法改良番茄果实品质做出了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单球层脂质体体系中,以叶绿素 a 作光敏剂,Fe(CN)_6~3-作电子受体,抗坏血酸作电子供体,对β—胡萝卜素、对苯醌和维生素 k_1传递电子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子传递体浓度为10~(-4)—10~(-6)M 范围内的三种传递体传递电子的能力次序为对苯醌>β—胡萝卜素>维生素 k_1。  相似文献   

7.
《日本农业新闻》报道,据研究,柑橘之所以能抗癌,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β-玉米黄质。柑橘中的β-玉米黄质比我们所知道的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的抗癌效果要强上5倍。另外,橙、柚子等果皮里含有的川皮甙也有很好的抗癌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维生素A(11—顺视黄醇)是人和低等脊椎动物视色素辅基的必须物质,这是目前已弄清楚了的维生素A的唯一生物学功能。过去20年的研究证实,维生素A可影响单糖或多糖,蛋白质,核酸,类固醇,磷酯的代谢,生物合成以及组织的含量。在很多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的化合物中,β—胡萝卜素在植物界胡萝卜素类中生物效力最高。有人认为,胡萝卜素原则上是在小肠粘膜通过15,15′—胡萝卜素二氧化酶转化成维生素A的,而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则在肝脏由一种氧化酶所转化。家兔的肠酶活性很高,据估计,一只成年兔每天每公斤  相似文献   

9.
本文培养了5种(株)杜氏藻,诱导其生成β-胡萝卜素,并测定了这5种(株)杜氏藻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这五种杜氏藻中,D.bardawil var.w-8-1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高达藻干重的6.6%;而D.primolecta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低,只占藻干重的0.7%.还发现,在所研究的5种(株)杜氏藻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与培养时间均呈对数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和利用杜氏藻中的β-胡萝卜素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β-胡萝卜素原料筛选及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柱层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β-胡萝卜素的分析方法。筛选出富含β-胡萝卜素的螺旋藻做为原料。分别以石油醚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螺旋藻中β-胡萝卜素。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藻粉中β-胡萝卜素与石油醚萃取相比具有萃取效率高、速度快、工艺简单、萃取物色味纯正、藻粉可以进一步利用和再出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应用拉曼光谱技术检测β-胡萝卜素溶液样品,检测到β-胡萝卜素溶液样品拉曼光谱的频移值分别为1003,1164,1524cm^-1.证明正常人与癌症患血清拉曼光谱是由人体血清中β-胡萝卜素分子产生的.在实验中发现β-胡萝卜素样品的拉曼峰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强度下降很快,发生了明显的光分解;而人体血清中β-胡萝卜素的拉曼峰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强度不下降,没有观察到光分解的实验现象.分析认为,人体血清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传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从甘薯渣中提取 β 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最佳的工艺流程为 :薯渣挤压脱水 ,干燥并粉碎为精细的颗粒 ,利用热石油醚提取 ,过滤 ,提取液利用配有溶剂回收装置的密封容器蒸馏 ,β 胡萝卜素从粗制浓缩溶剂中结晶 ,产率可达 95 8%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在升温过程中β-胡萝卜素分子内不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β-胡萝卜素在30~100℃变温微扰过程中的动态光谱变化。【结果】β-胡萝卜素分子的吸收特征峰在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谱上变化不明显,表明其没有发生氧化反应。二维相关分析表明,反式共轭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的968cm~(-1),烯烃C—H基团反对称弯曲振动的1 442cm~(-1),甲基C—H反对称伸缩振动的2 966cm~(-1)和烯烃C—H的对称伸缩振动的3 012cm~(-1),这些吸收峰的光谱变化对温度比较敏感。同时在微扰过程中,不同基团变化的先后顺序:亚甲基热运动引起的光谱变化快于甲基的,低波数的甲基碳氢对称伸缩振动的光谱变化快于高波数的甲基反对称伸缩振动,烯烃碳氢对称伸缩振动热运动引起的光谱变化快于烯烃碳氢反对称伸缩振动。【结论】在微扰作用下利用二维相关分析可以提高谱图的分辨率,这为β-胡萝卜素在升温过程中构象变化的机理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贵州黑糯米的稻米表皮中分别提取脂溶性色素、水溶性色素和脂肪酸.其中脂溶性色素经氧化镁柱层析和蔗糖柱层析分离纯化后,用光谱法鉴定分别有叶绿素a、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而水溶性色素经硅胶G和纸层析分离纯化,用HPLC和薄层层析法分析糖分组成,结合光谱法鉴定分别有Cn—3—G和Cn—3—GG.脂肪酸用气相色谱法鉴定有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  相似文献   

15.
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杯[4]芳烃与β-胡萝卜素的包合作用,并且辅以核磁共振技术讨论了其作用机理。随着β-胡萝卜素浓度的增加,杯[4]芳烃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杯[4]芳烃与β-胡萝卜素形成包合物的结合常数。同时基于β-胡萝卜素对杯[4]芳烃的荧光具有猝灭的特性,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测定β-胡萝卜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β-胡萝卜素的抗癌作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展开了大量病理学和实验性的研究,本文就此进行综述.胡萝卜素最早于1831年为华根路德(Wackenroder)从胡萝卜中分离出来;1931年时卡雷尔(Karrer)探明了它的化学结构;1954年Isler等完成了β-胡萝卜素的合成;1966年起开始应用于食品加工.β-胡萝卜素是蔬菜类或水果类的色素体,特别是大量存在于绿黄色蔬菜类中.国际上公认每100克可食部中胡萝卜素含量在600微克以上的蔬菜为有色蔬菜.据日本第四修订版食品标准成分表载,这种蔬菜有52种,其中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是紫苏叶,每100克中含8700微克;其次为荷兰芹,含7500微克;再次为胡萝卜,含7300微克.有色蔬菜中除以β-胡萝卜素为代表的胡萝卜素类外,还存在胡萝卜醇等多种类似色素体,统称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键合相的引入,反相系统在高效液相色谱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少化学工作者利用反相C_(18)(或DDS)柱测定了果蔬产品、奶制品、血液等中的β-胡萝卜素。本文利用反相PC_8柱——甲醇系统测定了茨藜中的β-胡萝卜素。其标样平均回收率98.92%,相对标准偏差3.58%;茨藜中β-胡萝卜素的最低检出量为0.1ng。对81个样品分析数据的统计,β-胡萝卜素含量在0.01~0.119mg/100g之间,平均含量0.05mg/100g。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等优点,只要样品前处理得当,可作为测定果蔬产品及其它食品中β-胡萝卜素的常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番茄籽、皮分离的效率,利用番茄制酱副产物中各成分的物料特性差异,研制出依靠分离滚筒和滚筒内部连续转动的刮板组件实现番茄籽、皮分离的设备。介绍了番茄籽皮分离机的结构和工作过程,通过对分离原理的分析,根据整个分离机的工作状况和分离质量的要求,运用Pro/E技术设计制作出番茄籽皮分离机的虚拟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ro/E技术可明显缩短该机的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9.
柑橘类皮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柑橘皮渣中有效成分提取以及利用柑橘皮渣进行微生物转化两大方面来利用柑橘皮渣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其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胡萝卜有小人参之称,我国资源极为丰富。它富含胡萝卜素,每百克含量4mg左右,主要以生物效价最高的β—胡萝卜素形式存在。胡萝卜素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多烯烃类,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 本品以胡萝卜和黄油匹配制成,可促进胡萝卜在人体内的代谢吸收,为胡萝卜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