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 973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作了综述 ,介绍了项目研究的科学背景、总体科学思路、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经过 5年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 ,并应用于描述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特征和机制 ,探索大陆强震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 ;项目并在地震预测流动实验场研究、强地震预测研究和重要经济区地震灾害预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地震监测和地震减灾中初步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岩浆活动的空间展布形式包括三种与雅鲁藏布缝合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这三种分布形式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印度-亚洲深部软流圈的汇聚过程不仅控制了青藏高原的块体相对运动,软流圈的挤出效应也对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伸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地电磁观测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地壳物质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项研究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摘要本研究通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周围地区连续6年的大地电磁观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初步认识.结果发现,在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两条巨大的中下地壳低阻异常带,理论计算显示这是两条中下地壳的弱物质流:一条从拉萨地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东延伸,环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向南转折,最...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5-45
由重庆市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针对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蓄水水位变化过程中)有关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防治等科学问题,广泛收集整理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争取蓄水前后本地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和积累,边监测、边研究,为社会公共安全与和谐发展服务。本课题研究涉及区域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区域典型地质灾害、区域地震活动、水库地震、工程地震、地壳形变等诸多地学问题。采用了3S技术、地面地质、遥感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及地壳形变和典型地质灾害观测技术等,开发研制了先进的灾害评估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5.
1 课题简介 1.1课题目标 研究建立地震、地形变场动态图像和地下流体、地震电磁动态信息提取方法,建立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强震孕育过程地壳应力应变场、地壳介质物性、物理化学参数异常判据和指标,形成强震动力动态图像预测方法技术,推动地震预测方法逐步向物理预测拓展,提高强震预测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该项目是为执行中国地震局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Investiga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项目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有关地震前兆的调查研究开展的。项目从1975年海域7.3级地震预报的回顾总结研究、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断裂带的重复地震识别、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的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震源扫描算法的引进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震灾防御与震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日本位于太平洋西侧,亚洲大陆的东缘,全国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594亿(1996年)。从构造上,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相互俯冲挤压中,在世界上是位于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因此,日本有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强震及地震带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大观园》2003,(4):30-31
中国的强震带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相似文献   

9.
火山与水库地震监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火山地震观测、GPS和大地水准测量、遥感分析、火山流体活动、野外地质调查与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火山区深部介质性质与应力状态,研究各种火山前兆活动的关系,探索火山活动预测与火山灾害评估的方法;通过典型水库库区诱发地震监测、地震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研究,探索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理,探索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有效方法,通过建立水库地震预测与危害性评估系统,为水电运行地震安全性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从西向东穿越了龙门山、四川盆地、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雪峰山4个构造单元。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重、磁联合解释与年代学数据,建立了中上扬子及邻区条块状深部构造格局,建立了雪峰山构造演化序列与变形表现,离定出川东地区4个主滑脱层,并建立了多层次滑脱的变形组合和变形模式,根据多层次滑脱变形特点,提出了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有利海相油气保存的构造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淄博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中,开展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特征、遥感图像处理与地质构造解译、近场区主要断裂活动性调查与鉴定,城区基本地质概况、淄博市城区隐伏活断层探测、探测区断裂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初步评价与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城区地震动参数小区划、淄博市城区建筑物震害预测、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2.
seismites,按其字面意思理应翻译成地震岩,即与地震有成因联系或受发震断裂改造、变形的岩石。按发震时地质材料的固结程度与力学性质,地震岩可分为震积岩(地震时尚未固结成岩的含水沙土层,即软沉积物)和脆性断层岩(地震时已经固结成岩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脆性断层岩包括断层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假熔岩和断层泥等。发育由沙土液化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沉积岩,统称为“沙土液化岩”(liquefactites),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译为seismites。大量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沙土液化和软沉积物变形都是由地震造成的,也并不是所有地震都能导致沙土液化。只有那些所在区域存在重要发震断层、真正由地震引起的区域性的沙土液化造成的软沉积物发育变形构造的岩层才能称之为震积岩(seismic liquefactites)。震积岩不应再翻译成seismites。零星出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沙土液化构造(例如:砂涌丘)不足以作为古地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继美国“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研讨会召开之后,中国地学界纷纷应之。笔者也提出一点建议:中国的大陆构遣应该是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大陆构造问题,可以把中国大陆构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北部跨中、俄、蒙、哈等四国的中亚推土式构造区,主要包括中亚造山带;第二部分是南部青藏推土式构造区,以青藏高原为主;第三部分为中国中东部活动区,主要包括了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准地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活化地区。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特别注意从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至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紧密围绕预期目标,深入分析,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同时,本文也论述了项目的实施在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前沿及区域发展的国家需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展望了青藏高原研究重要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对苏德辰和乔秀夫、蒋汉朝、嵇少丞等专家评议冯增昭先生《Seismites、地震岩、震积岩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术语问题的讨论》一文的答复意见。主要内容为:①同意嵇少丞教授的意见“seismites本应译成地震岩”,因为翻译的首要准则是忠于原著。②更重要的是seismites这一术语的根据问题。赛拉赫1969年提出seismites的根据是美国加州西海岸中新世蒙特雷页岩中的4个“断层-粒序岩层”。这4个“断层-粒序岩层”中的构造主要是有白色充填物的裂隙,这些裂隙有小的错动,看不到大的断层。它们不是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也不是地震岩,因为它没有地震成因的证据。这4个“断层-粒序岩层”的成因研究已涉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了。③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山穆玕是近50年来首次质疑赛拉赫seismites的地质学家,功不可没。④seismites等术语的学术讨论和争鸣,在理论上是有所创新的。这说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确实是促进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主持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江西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要成员:张学民郑勇武艳强刘静蒋长胜吕坚祝意青杨国华赵必强徐彤赵正予路立刘晓灿刘金硕赵庶凡熊攀 利用数字地震、GPS、重力、电磁等监测网可构成场的观测资料,研发地壳速度结构与应力场、地壳运动变形场、重力场、空间电磁场等多种地球物理场动态演化图像陧取技术,基于“以场求源”的科学思路和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孕震动力过程中多时空场的动态演化和动态场异常识别技术。通过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24-2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欧阳祖熙研究员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以其高精度四分量观测与优良的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多年,美国实施了板块边界观测(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PBO)研究计划,建设了北美西部钻孔应变仪台网。日本开发出“地壳活动综合观测装置”,集成了含地震、应变、倾斜、地磁和高精度地温等测量单元,安装在千米深的钻井中。上述工作显示出国际地球科学界对发展深井观测技术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已初步构建了一定规模的地震观测系统,为我国的地震预报实践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但是与国际多地震国家及地区相比,井下观测刚刚起步,相对于地表型宽频带地震计,井下地震计的技术指标及功能相对落后,国内的井下观测仪器大部分局限于短周期,仪器研制的相对落后制约了我国井下监测台网建设和井下观测数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以满足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我国石窟文物抗震防护问题为研究目标,针对石窟文物自身的特殊性,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窟文物抗震安全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从石窟围岩的工程特性及主要病害、石窟地震环境评价和未来地震危害性估计、石窟潜在地震变形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安全距离、石窟围岩及其附属建筑物动力响应特性和地震稳定性、挡墙加固型石窟和预应力锚杆(索)加固石窟围岩的动态损伤特性、石窟岩体危石(滚石)灾害的动力机理及防护对策、石窟振动安全度安全阈值、石窟文物震害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石窟抗震安全评估理论体系,为石窟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治理、综合防御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3月28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天文考古与中国古代文明”、“地球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特提斯构造带演化与资源能源效应”、“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的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与绿色氢科学”的第481、482、483、S20、484、485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