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概述了计算机模拟放矿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计算机模拟放矿的相似条件,提出移动场相似的模拟准则;以崩落矿岩移动概率分布方程为基础,建立了数值模拟与随机模拟理论体系,解决了数年来困扰计算机模拟放矿的两大难题——数值模拟系统误差估计与随机模拟模块移动概率值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离散元思想,结合随机理论,以崩落矿岩散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非均匀散体碰撞运动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模型假设条件、散体颗粒的随机生成、颗粒单元的稳定性分析、颗粒单元的初始移动、颗粒单元的碰撞过程以及颗粒单元运动的随机性等.根据所建立的非均匀散体碰撞运动模型,利用C#编程语言研发了二维放矿仿真系统.该系统包括参数输入、模型生成、仿真模拟和数据统计四个功能模块.设计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模拟方案,所得结论与类似文献对比,基本相同,说明利用非均匀散体碰撞运动模型模拟散体流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自然崩落法多漏斗放矿属性矿岩流动特性,给出属性随机介质放矿理论基础,从放矿水平布置出发,提炼出高阶段多漏斗放矿仿真模型。采用4块模型、6块模型和9块模型3种概率模型分别考虑不同的放矿端部条件;建立流动颗粒体数据结构和空位传递模型,设计高阶段多漏斗放矿流动数据结构和模拟流程,采用C面向对象语言和hoops可视化工具包开发模拟程序,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得到了不同放矿点间距下多漏斗放矿的矿岩流动特性。根据研究结果,确定放矿底部结构优化参数,为放矿控制和放矿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作为后续放矿计划编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放矿仿真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放矿仿真精度,分析了D.Jolley仿真法中颗粒的移动概率密度函数,用实验测定了方差值与颗粒位置的关系,并研究了采场边界对散体离流动状态的影响,据此建立了放矿仿真的数学模型,几个矿山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用于仿真散体高度从10m到60m的放矿结果,与实际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自然崩落法矿岩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自然崩落法崩落矿岩流动特性,提出属性块体建模与随机介质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崩落矿岩流动模拟.建立属性块体模型拟合目标区域,实现目标区域离散化;建立适宜程序实现的颗粒体数据结构和随机介质空位传递模型;提出放出指数和块度指数概念.分别模拟和分析固定目标放矿区域、不同放矿高度以及不同块度条件下的矿岩流动,并在数字矿山软件平台上用C++编程语言予以实现.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了崩落矿岩流动过程中品位变化及形态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6.
基于颗粒元理论和PFC3D程序,构建具有矿石散体细观力学性质的放矿模型,开展崩落法采矿中放出体流动特性影响因素研究。运用统计学知识确定对放出体流动特性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其敏感性,得出其与放出体流动特性的关系,并通过已有研究结论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PFC3D程序的放矿模型在放出体流动特性影响因素研究中的适宜性与可靠性。研究表明:放出体颗粒形状、摩擦系数及放矿口尺寸三种因素是显著影响崩落矿岩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在放矿初始阶段,放矿口尺寸对放出体形态影响最大,其次为摩擦系数,颗粒形状对其影响最小;在之后的放矿过程中,颗粒形状对放出体形态影响最大,其次为放矿口尺寸和摩擦系数。散体颗粒形状越不规则、散体内摩擦角越大以及放矿口尺寸越小则放矿越困难。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自然崩落法放矿过程中废石细颗粒的渗移规律及诱因,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分别从粗细颗粒数量比、直径比及矿岩含水率三个方面对细颗粒的渗移过程进行模拟,并设置标志颗粒对不同区域的相邻粗细颗粒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放矿提前贫化率随粗细颗粒数量比的增大不断降低;废石细颗粒渗移速率随粗细颗粒直径比的增大而增大,且受含水率影响显著;相邻位置的细颗粒的渗移速度大于粗颗粒的下降速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矿石损失贫化、确定采场结构参数及优化放矿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仿真放矿移动概率赋值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动概率赋值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现今的放矿仿真使用的移动概率仍然为传统的移动概率赋值方法,并且是始终不变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矿山的仿真要求.基于上述情况,通过多次SLS放矿实验后,对移动概率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即对k取不同的数值进行仿真的放矿,可以得到不同的回收指标,也就是反映了不同的矿石松散性,使仿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同时也简化了9块概率赋值过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多口放矿研究中存在的放矿口间距阈值和应力分布等问题,基于刚性块体模型开展不同放矿口间距和放矿方式条件下的放矿数值试验,对多放矿口间的矿岩颗粒均匀流与应力演化规律进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口放矿条件下能够产生矿岩颗粒均匀流的放矿口间距阈值介于1.0~1.25倍的松动体最大宽度.矿岩颗粒流动体系内存在明显的应力拱效应,放矿过程中松动体上方的垂直应力会逐渐向两侧非松动区域转移.在所研究的取值范围内,采场底部最大垂直应力已接近初始垂直应力的1.8倍.放矿过程中采场内非松动区域的配位数约为8~9,且空间高度越低其配位数越大;在松动区域内越接近放矿口的位置,其矿岩颗粒越松散且运移与接触变化的无序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用Visual Basic程序语言,根据随机放矿介质理论,利用David Jolly模型进行了崩落矿岩散体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崩落矿岩参数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模拟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程序结构,并结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收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介绍了随机模拟方法在放矿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最后还结合模拟研究的实践就使用随机模拟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石人沟铁矿北、中区的矿石和选矿产品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为选矿流程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硼铁矿综合利用”工艺流程的基本特点及前期部分研究成果。该工艺流程的基本特点是:使高炉在综合开发硼铁矿中实现多重效应,使原分属于冶金和化工工艺的冶炼、分离、富集和焙烧四步工艺在高炉内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采区与几个主要采区矿石回收率、贫化率、采出矿石品位的分析,说明了对于一个采区无论地质品位,矿石回收率、贫化率如何变化,采出矿石品位始终趋近于一个恒定的指标,此时,采区矿石回收率和贫化率是正比关系;地质品位变化,采区矿石回收率相应有些变化,但波动不大,否则需加强放矿管理。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说明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是矿山挖潜、增产节约、增加企业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口地区是我国锰矿资源重要产出基地之一。以城口地区大渡溪锰矿为研究对象,详细叙述了大渡溪锰矿床地质特征(包括赋矿层位、矿体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以及矿体围岩组成等)。结合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的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原生沉积、碳酸盐还原和生物作用三者结合的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成矿模式,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铁矿石熔融还原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碱度有显著差别的两种矿石的熔融还原速度作了实验测定和比较,对产生速度判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R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现代成矿理论的层控矿床构造浅析白云鄂博稀土-铁矿的成矿机理,从矿床物质来源,构造成矿各个方面对矿床形成进行说明,从而对其成矿模式加以总结为“沉积变质-热液交代叠加”类型,为白云鄂博外围找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矿系统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指在一定成矿环境下,由矿源场、矿质运移场和聚矿场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成矿功能的有机整体。成矿系统研究强调从整体上、从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去认识成矿过程,这有助于更新传统矿床学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成矿规律,有助于提高成矿预测的精度。成矿系统的研究方向为:(1)继续开展成矿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研究;(2)开展流体成矿系统的研究;(3)开展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研究;(4)开展成矿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激发极化法是我国金属矿电法勘探的主要手段。在此以激发极化法在某铜矿区为例,运用激电法中的中梯装置和三级装置,对深部隐伏矿体预测,通过实测数据的分析,解释异常成因。  相似文献   

20.
李倩倩 《科技资讯》2012,(14):89-90
通过呷村银多金属矿田找矿评价研究的多次实践,着重探讨了古地理、构造、层位(岩性)三位一体的控矿规律。在研究矿田控矿规律的基础上,对呷村银多金属矿田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