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科普视窗     
<正>贵州产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赴南极科考11月7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与由277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一起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该车适用于雪地、沙漠、滩涂、戈壁、山地、水域等各种复杂地形,最高行驶速度可达60公里/小时,水中行进速度为5公里/小时。这款专门为南极考察研制的中国制造"科考重器"的成功研发和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重大装备国产化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极地考察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视觉     
<正>7月11日,中国自主建造的专业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长兴岛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雪龙2"号交付后,将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与"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开启我国"双龙探极"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2):89-89
<正>[新华网]国际极地科学大会6月8日在距挪威首都奥斯陆东北25公里的利勒斯特伦会展中心开幕。包括中国在内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应邀参加这次大会。他们将在为期5天的  相似文献   

4.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5-04-01至2015-04-15)1中国南极科考队凯旋[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0日,历时163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航,经由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此后经由南极罗  相似文献   

5.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并为区域复杂性及其对全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高新技术应用和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并科学管理极地系统的系统工程学。20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极地系统复杂性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汪永安 《安徽科技》2012,(12):28-29
本刊讯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安光所最先进、灵敏度更高的被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近日跟随中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前往南极,开展活性卤素化合物的探测,为极地科考提供第一手监测数据。被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此次前往南极的目的是获得极地及大洋边界层包括氧化  相似文献   

7.
 北极滨海平原地区的湖泊水体深度对理解极地地表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数据反演极地湖泊水体深度具有快速和大范围的优势,但目前在极地湖泊中的研究较少。以遥感探测阿拉斯加极地湖泊深度为研究目的,实施并验证了Stumpf水深反演模型对于极地湖泊深度遥感反演的工作方法,且对该地区16 380 km2范围内分布的3 187个湖泊进行了同期深度反演,并利用船载声纳仪实测湖泊水体的深度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水深反演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7与0.54 m,表明利用遥感技术适用于反演极地湖泊的水体深度。实验结果显示阿拉斯加北部滨海平原极地湖泊平均深度具有沿山麓向滨海平原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没有北极,极地科考就不完整”,而他便是中国第一个北极永久性科学考察站首任站长。与三年前带领极地“精英们”在用直完成《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初稿,从而将角直载入了《中国极地大事记》。极其相似,不久前,带着厚厚的极光观测资料,身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北极科学考察站首任站长的杨惠根再次回到能带给他“灵感”的故乡。而记者也趁机采访了这位苏州走出的空间物理学家,北极黄河站首任站长——  相似文献   

9.
正"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以海洋古森林为主题文化背景,彰显多彩城民俗建筑特色,旨在打造中国一流、西南第一的综合性海洋展馆。"贵州没有海,于是,龙川极地海洋世界来了!"龙腾千里,海纳百川"。带着深山孩子们梦中憧憬的那片神奇,龙川集团从中国东南的八闽大地一路向西,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贵州,在这里,他们建造了设计建筑面积约18000平米,总投资5亿元的龙川极地海洋世界(以下简称"海洋馆")。2016年9月28日,龙川极地海洋世界正式开放,从此,贵州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海洋的魅力世界啦!  相似文献   

10.
 海洋能源开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论述了近年来科技创新为海洋能源勘探开发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出了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未来的主攻方向及建议:加大近海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攻关,为中国油气工业提供更多现实的贡献;加大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打造中国油气产业未来的重要接替区;突破天然气水合物规模化开发关键技术,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打造深海能源开发装备舰队,支撑海洋强国建设;抢占先机,布局并推进大洋矿产的勘探开发;进一步加强极地科研攻关,深度参与极地开发。  相似文献   

11.
科技界声音     
<正>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的集中收获;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瞭望》[2017-10-23]中国将尽快构建南北极监测网,升级现有南北极考察站,建设新的南北极考察站,推动极地考察船队的建设,初步建立国家海洋大数据极地分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新华网[2017-10-29]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天文专家2008年11月12日随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筹建极地天文观测站,并为建立南极天文台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开展了集成式电磁感应海冰厚度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采集控制单元以及其操作系统的研发、主控系统软件的开发、电磁感应海冰厚度探测正反演计算研究、多传感器协同控制研究、数据传输与图形监视技术研究、悬挂体外壳设计及其悬挂姿态控制研究,并在极地现场开展业务化试验与应用示范等工作。在海冰厚度探测的多参数联合反演研究方面,运用地球物理约束反演方法,由海冰二层反演模式发展成多层反演模式,改进海冰厚度计算模式;在多传感器协同控制与无线数据传输与图形监视技术研究方面,实现船外悬挂体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室内控制及监视单元;在极地现场业务化试验与应用示范方面,制定现场试验和应用示范工作方案,参加中国极地考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B13C2(B12CBC)中B12二十面体极地位置的所有B原子被C原子取代后材料的性质变化.通过对比计算研究发现,取代后每个B6C6二十面体中赤道原子同赤道原子间、极地原子同极地原子间的电荷密度减小﹑Mulliken布局数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它们由成键态转变为反键态,相互作用减弱;而极地原子同赤道原子间,以及相邻二十面体极地原子间的电荷密度相对增加﹑化学键长变短﹑sp轨道杂化进一步显著,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增强.结果造成材料的体弹模量增大、剪切模量减小;材料由半导体性过渡到金属性;电荷密度由B12二十面体相对均匀分布,转为向两极集中局域,而使主要影响材料理论硬度的最弱化学键等的计算硬度减弱、材料的理论硬度减小.  相似文献   

15.
<正>"少年极先锋——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是由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主办,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与大学参加的大型青少年国际科学考察系列活动。2015年元月,在多名极地科考专家的带领下,考察队员们将远赴南美洲和南极半岛地区,通过十余天的考察生活,详细了解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和文化,并通过对前期选定的课题进行采样、记录和现场检测,为考察结束后期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7月20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考察,也是"雪龙"号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作为中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在本次考察中,中国北极考察队将首次实施环北冰洋考察,同时,"雪龙"号将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此次极地考察以"雪龙"号为平台,将开展北极航道综合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调查等考察工作,在白令海、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中年龄最大、我国开展极地考察30年来的首位贵州籍科考队员,在近5 0天的科考之旅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教授将带给我们哪些关于南极的故事呢?身穿中国红,出发2013年12月12日上午11点,登上由贵阳飞往北京的CZ6187航班——这,是我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项目的起点。连续一周的行囊准备,心情变得不是出征前的兴奋,而是担扰极地诸多未知因素的忐忑。  相似文献   

18.
好像一个大迷宫  “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惟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建造完工,并经上海沪东船厂1995年两次大规模改装。  第一次登上“雪龙号”的人,都会有同样感受,简直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迷宫”。全船共6层128个床位、七八十间房舱,没有几天的功夫,你甭想顺利地找到自己的“窝”。船上的设施都比较先进,上面有游泳池、图书馆、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网吧、卡拉OK厅、洗衣房、手术室等,生活条件也较好,像一个星级宾馆。中国极地“垃圾外交”  南极…  相似文献   

19.
通过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收录的极地研究论文计量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极地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论文发表量与地域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南半球国家的极地研究论文大多是关于南极的,环北极国家对北极的研究明显多于南极。当前极地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球科学多学科、海洋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领域。极地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北极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南极地质构造和磷虾等。建议密切关注国际极地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进展,鼓励我国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环境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社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为我国赢取更广泛参与极地事务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青年科学》2008,(9):15-15
去过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的朋友们,都对极地区里的小企鹅印象深刻。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个遥远的极地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