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网络通信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了站内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的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内220kV及以下变电站大部分都采用了站内无人值班,由集控中心运行人员统一监视和控制的运行模式。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所属变电站实现远程实时图像监控、远程故障和意外情况告警接收处理,可实现对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并保证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回顾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当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可靠性的协调,站内通信可靠性和标准化,变电站的设计规范和要求,自动化系统的现场调试及验收规范、设备定期校验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几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站内通信模式,着重论述了各自的通信结构和功能特点,最后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胡晓娟 《科技资讯》2011,(17):124-127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涉及计算机、通信网络、继电保护自动化等多个高端科研领域,随着智能化电气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即将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变革。本文结合110kV燕南变电站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特征、网络结构及系统组成等。  相似文献   

6.
何成碧 《广东科技》2014,(18):82-83
分析了现阶段35kV变电站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探讨了35kV变电站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结构设计原则,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应用方案,保障35kV变电站在综合性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
陈冠群 《广东科技》2010,19(16):90-91
在当代电力工业中,自动化通信成了整个系统的核心技术。本文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技术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列出了各自的优劣点,以实际情况分析了CAN在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里的应用技术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张丽娟 《科技信息》2007,(13):80-10
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性能要求、网络结构和数据流状况,探讨了分层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方案选择和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给出了电压等级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具体方案,并在分析以太网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CSM A/CD)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通信本文在分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性能要求、网络结构和数据流的基础上,探讨了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方案选择和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给出了电压等级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变电站具体的通信网络方案,并在分析以太网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CSM A/CD)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嵌入式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分析与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金成 《科技资讯》2009,(29):74-75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由以前的继电器、RTU时代到现在变电站二次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微机化,微机保护、微机监控装置在变电站中被广泛采用,大大提高了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的可靠性。本文分析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详细介绍了综合自动化系统在肇庆220kV珠山变电站的应用实践,并对如何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运行水平提出了意见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卢伟洪 《广东科技》2008,(24):145-147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变电站监控和保护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10kV及以下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顺利投运,为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实施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新型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中的防误功能、保护信息、当地监控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光电互感器、遥视系统、蓝牙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探讨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讯控制单元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通讯单元的功能实现和硬软件设计思想。该通讯单元能实现与调度控制中心或就地监控系统的接口功能 ,满足远动要求 ,并对 CDT远动规约作了简要介绍。由于该通讯单元采用双 CPU结构 ,使所有的数据交换并行进行 ,因此系统通信速度快。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满足了变电站无人值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馈线自动化终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采用馈线自动化装置对35kV以下的变电站、开闭所和10kV馈线进行实时监控,完成一次设备的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及谐波的采集分析,实现自动故障分析和准确的故障定位,从而提高了电能质量。并通过适当的通信方式上报主站或上级子站,为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原始数据。在馈线自动化终端装置中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锁相环技术实现电流、电压的交流采样和计算,并运用双CPU和双通道A/D转换的运行方式,因而提高了运算速度,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了运算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智能变电站的网络通信安全和整个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k-means聚类算法的异常流量分析方法。根据智能变电站中过程层网络的特性,结合对IEC61850智能变电站专有GOOSE(generic object-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以及SV(sample value)协议的报文结构解析,使用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特征选取方法对智能变电站正常工作时站内网络通信流量进行特征分析选择,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完成了对异常流量的检测分析及其相关分析。相较于以往方法,文中方法对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网络流量信息的特征进行了选取,根据信息熵理论,完成了重要特征的选择和冗余特征的剔除,提高了聚类算法的效率,提高了对异常流量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领域。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基于ZigBee的智能公交系统,包括采用ZigBee技术与Intemet相结合的智能公交通信网络的设计,电子站牌以及车载终端的设计,实现对车辆的智能调度、实时监控,提供自动报站、正点考核、车路信息查询等一系列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通信、网络传输和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为基础,结合山东理工大学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了采用联网方案建设学校消防监控中心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并给出了联网方案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6.
如何方便、可靠地构成通讯网络是实施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DNC)的技术关键.在分析多种数控系统输入输出接口特征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DNC智能控制台.它既满足当今多种数控系统的通讯需要,又可以解决早期数控系统难以实现计算机直接数控的通讯问题,另外,由于采用本地软件触发的控制方法解决了NC程序的自动应答传输问题,为计算机和各种各样的NC/CNC单元之间提供一种机器接口.介绍了该控制台的功能、电路原理和软件设计思想.最后从实用性和通用性的角度提出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变电站自动监测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10kV供电网络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变电站自动监测系统的新方案。该系统由一个主站和若干子站构成,主站与子站之间以同轴以太网互联,通过网络动态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该系统的突出特点是现场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由可编程控制器(PLC)实现,通过RS-232串行协议与各主控微机通讯。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NT4.0(中文版),开发工具选用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Basic5.0及WindowsAPI函数库。系统软件具有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实现了数据动态显示、事故自动报警、定时报表打印、在线信息查询、安全权限检查等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住宅小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能耗检测、计量和收费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一个智能小区能耗自动检测计量收费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介绍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实例.该系统在检测、通讯和收费管理方面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与国内同类系统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1].  相似文献   

19.
粮食仓储库熏蒸控制系统智能网络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粮食仓储自动熏蒸过程中,采用CAN总线技术为核心设计了现场智能网络控制器,实现了对磷化氢体积分数的自动控制,以及对温度、湿度的自动测量.介绍了该智能网络控制器的设计思路,以及采用CAN总线通信控制器SJ1000实现通信控制的具体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智能小区四表采集仪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  陈兆骅 《科技信息》2008,(10):38-39
智能小区抄表系统用于现代化小区的抄表,解决了过去靠人工入户抄表的难题,使水、电、气等服务公司的抄表业务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小区四表采集仪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此外,还介绍了采集仪与集控器通过RS-485总线网进行数据通信,最后,对系统调试情况也作了相关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