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中涉及女性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其他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就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不但充实了辛弃疾词作的内容,同时也更全面地表现其真性情.在梳理、分析辛弃疾女性词的内容及其内涵的同时,我们看到他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中涉及女性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就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不但充实了辛弃疾词作的内容同时也更全面地表现其真性情的完美性格。而在梳理、分析辛弃疾女性词的内容及其内涵的同时,我们看到他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作者不同于时人独具特色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西昌学院花志红曾作《辛弃疾与"上饶二泉"交游简述》,以辛弃疾与"二泉"的诗词创作为依据,对辛弃疾与"上饶二泉"(赵蕃、韩淲)的关系渊源、交游基础、交游情形进行了简略考述。本文依托方志,试还原宋时辛赵二人交游路线,对辛弃疾与赵蕃二人的交游基础予以增补。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的作品及其事迹最晚在朝鲜时代的中期已经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文人在私下和答与文学评论中频频提到辛弃疾,对其文学成就、为官政绩以及爱国思想均有所评述。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在朝鲜文坛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无论是怡情酬和之作还是抒发愁闷之作,稼轩词都备受朝鲜文人的关注。辛弃疾得到高度评价的斐然政绩,尤其在救荒方面体现出的远见卓识,给予朝鲜文人以深刻启发。贯穿词作与实践的爱国情怀,再加之壮志难酬的悲愤,令许多朝鲜文人为之动容扼腕,使得仁人志士们打破时空的局限在朝鲜半岛上与辛弃疾同"拍栏杆"。通过朝鲜文人对辛弃疾的评述,可以发现朝鲜文坛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南宋词人辛弃疾,人们往往只注重研究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乡村田园词,却论及者极少,而这类词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熔恬淡之气、清丽之质、深沉之蕴、飞动之势于一炉,摧则为柔、柔中有刚,展示了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和发掘广泛开展,对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拨乱反正以来,江西、山东、福建、海南先后举办了十次辛弃疾学术研讨会。2007年10月,由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和铅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是又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近70人,会议收到论文54篇,学者们听取了报告,研讨了学术,交流了成果,考察了古迹,祭奠了先贤,畅叙了友情,都有较大的收获,从四个方面推进了辛弃疾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在词的语言革新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特别是他以口语、俗语、方言等民间语言入词 ,开创了新的表现方法 ,形成了其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本文分别从辛词使用民间语言的种类以及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两个方面就辛弃疾词作中民间语言的运用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还有陈亮、辛弃疾鹅湖之会,但是,人们更重视研究前者而忽视后者,本文试图对这后者略作探讨。一、陈亮、辛弃疾的结识和友谊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还在年轻时,就充分显示出才气,作为一位思想敏锐、激进、志道旷远的爱国学者,他在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宋史·陈亮传》载:“陈亮,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上饶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纪念辛弃疾诞辰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于2010年10月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对辛弃疾的思想、政绩、辛氏家谱、辛稼轩笺注、稼轩交游区域以及交友群体,词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辛词与词学的应用型研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辛稼轩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辛稼轩的传播和接受研究,以及词体盛衰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有一个融洽和睦的大家庭,他与妻子互敬互爱,对妾柔情似水,待儿女宽严有度,亲戚之间礼尚往来。正如辛弃疾为官时善于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样,他也善于处理各种家庭内部矛盾。事实上,辛弃疾为家之风格,与其为人、为词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从横向比较来看,辛弃疾身上具有的实干精神和领袖气质是其有别于南宋其他爱国贬谪词人的特质。其贬谪词中一再提及历史上有胆识有功绩的王侯将相作为自己的楷模,并在自己罢官免职无法为国家出力的情况下将希望寄托于他人,频频向他人提出期望。从纵向比较来看,江淮两湖为官时期的词作在怨抑中时露桀骜不驯之气,以正面直接抒情为主;而带湖时期开始忧谗畏讥,词中开始有了欲说还休的曲折委婉,瓢泉时期的词作则更增添了颓靡之气,表现了辛弃疾理想之光逐渐暗沉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辛词的创作主体入手,相应地联系其创作对象及艺术特征,从七个方面分析辛词艺术风格的全貌。辛弃疾性情豪雄,却受阻受抑,不能恣纵,潜气内转,荡胸回肠,貌似悠闲,心实悲慨,表现于词的风格,则是悲壮激烈,沉郁顿挫。辛弃疾有志不得仲,根本原因在于专制政体的黑暗。辛弃疾蔑视群小、傲视权贵而表现出“凌高厉空”、“桀傲雄奇”的词风。(本文摘自《辛弃疾词艺探胜》第七章第四节)  相似文献   

13.
菱湖和辜墩宗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辛弃疾后裔编撰的谱牒。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图》又名《陇西派下济南之图》,辛弃疾在铅山后裔编撰的《铅山期思辛氏宗谱》又称《济南派下期思之图》都是菱湖和辜墩辛氏宗谱的组成部分,没有单独出版发行,其中一些资料对我们了解辛弃疾家世后裔有所填补更正。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代表义军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不料叛徒张安国暗杀义军首领耿京降金。辛弃疾闻讯率部直飞虏营,在敌人酣饮之际,张安国已被缚上马,解往临安,被斩于市。如长虹贯天,江河行地,一股不可抑制的英烈之气,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表现于其政治军事活动、文学创作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在南宋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前人密切相关。其中,韩愈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韩愈作品为辛弃疾大量引用,韩愈的"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文为戏"等文学观对辛氏影响甚强,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的诗歌艺术对辛氏创作的影响也很大。韩愈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二人审美趣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探索辛氏仰慕韩愈的原因及辛氏文学观和创作风格的渊源,此外,由这一影响,也可见出辛氏词艺与韩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持续热点。2003年在江西上饶召开的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结合近20年辛弃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论争,同时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三大热点:(一)“苏、辛词派”是否存在?(二)“稼轩体”、“稼轩风”的诠释以及辛词风格如何定性?(三)辛词接受美学。这三大热点也代表了学界对辛弃疾的最新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创作和思想两方面对辛弃疾继承屈原遗风进行分析和探究 ,揭示出屈原与辛弃疾之间明晰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创作了33首登临词,分属于其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这些登临词的内涵富于变化,从中可以略窥辛弃疾一生的心路历程。稼轩登临词内涵的变化可以从前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第一阶段为江淮、两湖时期,其词主要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满腔愤懑以及念家忧国、故土难归的羁旅愁情;第二阶段包括带湖隐居、七闽宦游与瓢泉隐居三个时期,其词主要展现了辛弃疾虽体察到仕途艰险,却又不甘心隐居的心理矛盾;第三阶段为两浙、铅山时期,其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当前政局的清醒认知和对历史功业难以久远的哲思。这三个阶段意脉相连但其主要内涵各不相同,共同勾勒出辛弃疾一生的心理轨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壮志难酬之情从始至终贯穿于稼轩不同时期的登临词,但却呈现出由显到隐的趋势,这也体现出辛弃疾登临词内涵的变化,进而表现出其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淳熙十五年,陈亮邀朱熹到信州铅山辛弃疾处相会,但朱熹爽约了。爽约的原因,在于陈亮邀会的目的是极论政事,但陈亮的观点是事功派,此时辛弃疾的观点与陈亮相近。而朱熹此前已与陈亮作了"义利王霸"之辩,因此没有兴趣与陈亮作"铅山之辩"。但是之后朱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辛弃疾进行理学渗透,辛弃疾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朱熹的"克己复礼"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创作的“梅”作既有对前人写作经验的继承,又借花抒怀,赋予“梅”作独特的文化内涵——生不逢时,仕途坎坷之感;忠贞孤傲,自信豪迈之气。“梅”意象的文化意蕴通过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表现得越发丰富多彩。“梅”作是辛弃疾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词人独特人格、多舛命运的反映,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