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担保抵押中常见的一种物权担保,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土地使用权抵押必须进行登记 《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二人。第四十二条规定:以无地上附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也就是说,土地使用权担保抵押必须到规定的登记部门登记后才能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马泽  韩晓宇  胡海燕  丽娟 《科技信息》2009,(36):I0057-I0057
虽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非持续性态势表明我国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与该战略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现行制度主要源于香港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法律环境造成这种制度在面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法律不完善、过分注重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具有过浓的行政管理色彩等弊端。对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进行分析和完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对土地使用权抵押因其权属和取得方式不同而制定不同法律规定。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土地使用权抵押的现实 ,界定划拨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范围 ,并对完善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现就土地利用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关系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抵押成为最受欢迎的抵押货款担保方式已是大势所趋.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物权法体系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对于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比较混乱,同样是土地使用权,由于取得方式不同或者使用情况的不同,会计处理各不相同,既增加了会计工作量,又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笔者就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从物权法的发展及其规范的内容来看 ,土地自始至终都是各国物权的重要标的。虽然我国目前有关土地的立法性文件林林总总 ,但由于我国立法上没有使用“物权”概念 ,缺乏完善的物权法制度 ,依现行法很难确定我国土地物权的体系及种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实践中创设了许多新型物权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使用权等。土地使用权无疑是土地用益物权中最主要的权利 ,但是从我国土地使用权现状来看 ,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都十分混乱。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不规范 ,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形象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理论界都强烈呼吁应统一规范中国目前混乱的土地物权制 ,将之改造成与世界各国接轨的中国土地物权法制度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 ,整理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一些基本思路。1 我国土地使用权缺席的现状土地使用权是指法人公民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 ,对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从土地使用权的含义来看 ,它是以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为标的物 ,包含着使用和收益双重权能的用益物权 ,不同于所有权权能的使用权 ,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安排中存在问题和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农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思路。本文指出,从中国目前的状况和条件来看,明确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使用权以及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恰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土地使用物权形式,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居民为建造自有房屋对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本质上属于集体土地用益物权。我国《物权法》(草案)第158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从该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是非常有限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仅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权利人并不享有处分的权能。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机制的缺失是中国土地制度的根本缺陷,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赣西新姚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构的基本观点,并讨论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权能虚置;集体土地使用权内容混杂,不能流转等弊端,必须对其作根本性的改革。在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借鉴国有土地使用权改革的成功经验,取消集体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单一的土地国家所有制。建立和谐统一的上地用益权体系,严格控制改变土地用途,加强土地公权管理,这是改革我国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理想模式和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陆鸣 《科技智囊》2015,(2):48-53
<正>2014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6号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式建立。据悉,《条例》中首次明确不动产登记的物权体系,规定10种不动产权利将依法登记,其中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相似文献   

14.
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但是对于它的存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有质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内涵入手,在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基础上,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基础性问题作一分析,并对现有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予以完善,希望对于以后的立法与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动制度,突破"一家一户"经营局限,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纪梅 《科技信息》2011,(25):340-340,360
国有土地二级市场是国有土地市场的一部分,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之一,是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用地者,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剩余期限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给其他用地者或抵押给银行的活动,属于国有土地二级市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土地二级市场的土地需求日益强烈,交易日益活跃,因此,应尽快将二级土地市场的经营和监管提高到战略地位,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7.
对经营性墓地使用权的讨论,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墓地经营者对于该墓地所享有的权利性质;二是墓穴"购买者"对于墓穴范围内的土地所享有的权利性质。墓地经营者对于墓地范围内的土地所享有的权利,在现行法律制度之下,为其寻找最恰当的法律依托,就是将其定性为建设用地使用权,从而适用物权法相关法律规定。而对于墓穴"购买者"所享有的权利,这其中既包括墓穴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又包括墓穴范围内土地的使用权性质问题。在我国土地资源较为匮乏的背景之下,将墓穴范围内土地的使用权定性为租赁权,更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稀缺的困境。此外,为了遵循"房地一体原则",因此要将墓穴的所有权归属于墓地经营者,避免出现"房地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利体系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解决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须在明确所有权主体和职能的前提下,强化土地使用权的地位,理顺多种形态使用权的关系,促进土地有偿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9.
王临军 《甘肃科技》2010,26(10):4-5
房价过高已成为困扰民生、影响我国房地产业正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土地问题有关。一是土地的稀缺性;二是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稀缺性造成房地产商利用垄断经营权获取暴利,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加大住房成本,也抬高了房价。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等措施以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系数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国家未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测算模型作统一规定,这就造成全国土地出让金征收的标准难以科学评价.针对这一现象,对土地出让金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出让金系数测算的基本思路和数理模型,并对重庆市的土地出让金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