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现代控制理论,证明了具有定常气压要求的余能透平联系控制系统,其最佳控制条件是能满足稳定运行的.文中分析了联系控制系统的可控性、稳定性和过渡过程,并结合三井造船公司的高炉煤气能量回收透平的控制系统,证实了本文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TRT)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的基本工艺控制要求,设计了由工控机(IPC)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的分布式监控系统,并重点详述了TRT中对高炉炉顶压力的控制策略.运行实践表明,监控系统能够满足TRT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罗云峰 《科技资讯》2009,(20):58-58
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技术广泛应用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价值的二次能源回收中,本文着重介绍了下此项技术的发展及透平机的安装,并提出提高TRT发电的措施,为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前言 钢铁企业在炼铁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高炉煤气.一般情况下,高炉煤气除了在热风炉中自用和供炼焦炉加热外,还用于锅炉燃烧产生蒸汽,以及利用本身的压力,通过膨胀透平发电(简称TRT).  相似文献   

5.
前言   钢铁企业在炼铁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高炉煤气.一般情况下,高炉煤气除了在热风炉中自用和供炼焦炉加热外,还用于锅炉燃烧产生蒸汽,以及利用本身的压力,通过膨胀透平发电(简称TRT).……  相似文献   

6.
结合高炉煤气余压能量回收透平发电装置控制工艺的特点,使用西门子S7—400HPLC实现了控制系统的设计.由于透平机的转速调节对于整个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透平机转速控制的优劣成为实现系统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西门子S7—400HPLC硬件系统的设计,并且配合开发特殊的应用程序较好地实现了透平机转速控制.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08,(19):52-52
高炉煤气干法布袋除尘与湿法除尘技术相比,具有多回收和利用煤气显热、提高煤气的热值、节约水和电、TRT发电量可增加30~35%、除尘效率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是当今世界上高炉炼铁(尤其是大高炉炼铁)的重点攻关课题。2003年4月,韶钢在国内外大型高炉无应用纯干法布袋除尘技术净化粗煤气先例的情况下,以中小型高炉煤气全干法布袋除尘技术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工艺流程及工作实践,并对TRT运行中部分常见故障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炉TRT系统是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回收能源的环保设备,在调节高炉顶压的同时,炉顶余压带动发电机发电,将本应在高炉减压阀组中消耗的压力回收成电能,是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技术。TRT在正常运转时担负着高炉顶压控制、利用高炉余压发电的任务,所以TRT稳定、可靠的运行对高炉生产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经营利润率已降到2.5%左右,出现一批企业亏损,迫使钢铁企业要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纵观整个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炼铁系统能耗及生产成本分别占全流程的70%和73%,污染物排放占75%以上,所以炼铁系统要承担钢铁联合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环境友好的重任。为此,干熄焦技术(CDQ)、高炉炉顶煤气发电技术(TRT)、高炉炉渣显热回收技术、高炉低热值煤气燃烧技术、高炉煤气脱除CO2循环利用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应用各类节能技术,国内钢铁企业对高炉区域的高品位余热资源的回收,已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绩。即便如此,对水质波动较大、余热资源品位低的高炉冲渣水余热的回收还需要做大量创新性的摸索,尤其是应用这部分余热发电的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全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将综合分析高炉INBA废水节能技术的现状,结合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已有之经验,探讨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钢铁企业在开展该项工作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型钢铁企业中高炉煤气透平因故突然停机时,超大的煤气流量突变将使管网压力急剧上升,可能会发生击穿排水密封罐而外泄煤气等安全事故.采用可压缩流体的高阶有限容积法(FVM)及其系列改进算法对此典型故障工况进行了动态分析.这对国内燃气管网动态分析中还在普遍应用的有限差分法和特征线法是更高层次的补充.利用FVM中稳定性较强的求解压力耦合方程半隐式方法(SIMPLE改进算法),可以克服管网计算中各管段管径大小不同,在相连接处流量突变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炉顶煤气显热回收及防止布袋烧损装置”是由我院冶金系张仁贵副教授、张立柱讲师和沙华钢铁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已于1989年10月5日在河北省沙城通过省级鉴定。该装置由高炉;重力除尘器;换热器;干法布袋除尘器和热风炉组成。它巧妙地利用荒煤气予热净煤气,在煤气自身运行中进行热交换,取得即回收荒煤气显热又起到保护布袋的双重效益。在国内尚无先例,技术先进属于首创。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可靠,投资少,效益高。在一座55M~3高炉上获年经济效益51万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Blast Furnace Top Gas Recovery Turbine Unit,简称TRT)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工程项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昆钢TRT项目的总体情况;并介绍了国内炉容1000m3以上的高炉TRT项目改造计划。研究和利用TRT的相关技术,能为钢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赵伟越 《科技资讯》2011,(11):118-118
我国是世界钢铁生产的大国,在冶炼一吨生铁时就会产生3000m2左右的副产品-高炉煤气,这样年产高炉煤气就高达3000亿m2.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主要钢铁企业每年高炉煤气的放散损失在十多亿元人民币.在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同时高炉煤气利用技术也突飞猛进,各钢铁企业对高炉煤气锅炉的利用也随之增多,下面就对高炉煤气锅炉的安装工艺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高炉内煤气流量和煤气能的利用不是固定关系。合理的高炉炉喉煤气CO_2分布曲線要求是平峯式的。高炉保持顺行,维持较高煤气压力和压差对改善煤气能利用是期望的。正确地运用高炉上部调剂法控制煤气流,通常可按炉喉CO_2曲線分布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多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的效率,对已有的(DCSGT250-175X9)多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模型的流道式导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设计的流道式正导叶的压力和速度分布的分析,获悉影响正导叶压力和速度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其翼型工作面出口段的圆弧半径,由此设计了圆弧半径分别为138、135、134mm的3种方案.通过对这3种正导叶方案的多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进行全流道三维湍流的定常数值模拟,分别得到其正导叶的压力和速度分布.经分析、比较可见,正导叶工作面出口段圆弧半径为134mm时的设计方案更符合该多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流态和流场分布的要求.据此,再按该透平设计流量要求,优化流道式导叶的外径,并依据数值模拟与性能预测的结果,设计出符合要求且性能较优的多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的导叶.导叶优化后的多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模型的最高计算效率提高了1.1%,平均效率提高了3.4%.  相似文献   

17.
锌在高炉炼铁中属有害杂质,高炉锌负荷应小于150g/t。锌对高炉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原燃料性能、降低煤气利用率、加速风口中小套损坏、损坏炉缸砖衬等方面。高炉内的锌是由入炉的原燃料带入的,并通过炉内、炉外两个循环富集加大了高炉的锌负荷。锌主要由高炉煤气带出炉外,积存在瓦斯灰和除尘灰等固废中。如要降低高炉的锌负荷,充分利用高炉煤气除尘净化后的固体废弃物,实施炉外循环进行回配,就必须回收利用瓦斯灰、除尘灰中的ZnO。介绍了从瓦斯灰和除尘灰中提取ZnO的工艺技术,锌的总提取率可达85%以上。提锌后的瓦斯灰和除尘灰,ZnO含量大幅度降低,对实现炉外固废的循环利用,降低锌负荷,稳定高炉冶炼操作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俊安 《科技信息》2009,(29):I0429-I0430,I0729
八钢新区炼铁厂A高炉大放散调节系统是八钢煤气放散调节系统的重要关键设备,高炉煤气放散系统的点火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煤气放散调节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点火装置的控制原理,以及如何实现就地自动点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九级能量回收水力透平的全流道三维定常湍流计算,确定能量回收水力透平水力模型的设计方案.计算以连续性方程、雷诺时均N-S方程作为其控制方程,采用标准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使方程组封闭.流速、压力的求解采用SIMPLE算法实现,离散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隐式格式差分.计算结果详细地显示出透平内全流道的流速和压力分布,验证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将PG9351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时的粗煤气冷却方式,以及煤气冷却过程副产蒸汽的利用方式.改造的IGCC电站以输运床气化炉为气源,考虑了燃气轮机改烧中低热值煤气后的喘振裕度和出力限制,以及NOx排放的限制.根据粗煤气冷却方式及副产蒸汽利用方式的不同,构建并比较了4种改造方案.研究表明:通过将透平初温降低100℃,可保证燃气轮机燃烧热值为6.5MJ/m3的煤气,同时可保证压气机喘振裕度的减小量不超过10%;采用全热回收方式冷却粗煤气,且由饱和蒸汽轮机来消纳粗煤气冷却过程中副产蒸汽的改造方案的供电效率最高,为4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