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概述了光散射现象和几种基本的光散射类型。采用量子力学观点,把光散射看作光和物质原子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光散射的量子图像。基于量子力学理论介绍了康普顿散射、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对它们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相关公式。给出了光散射的基本理论,深入讨论了这三种重要光散射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了解原子或分子的相关结构。  相似文献   

2.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振光散射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简便、快速、灵敏的分析技术,其分析测定在一台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上就可以进行.本文从光散射现象出发,介绍了共振光散射技术的现象和基本原理,综述了该分析技术在无机元素分析、生化分析、药物分析、环境分析以及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光散射测量技术中微粒光散射多峰现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问题展开了研究,其中对光敏区中微粒几种运动的随机性所产生的光物理机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荷电微粒模型.分析研究了静电对于光敏区运动微粒的作用及其对单分散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在喷嘴处加载高位静电场给微粒荷电,利用荷电微粒间的Coulomb作用力,从而可有效地减弱非单分散随机现象的发生几率,最终改善微粒粒度分布光散射测量法的测量效果.  相似文献   

4.
键那绿B与黄原胶作用的光散射表征及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原胶和键那绿B(JGB)结合的共振散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在pH9.62水溶液中,黄原胶与染料探针JGB发生静电作用,产生了以328.5nm为特征峰的共振光散射(RLS)光谱.此波长下,在一定黄原胶浓度范围内,增强的共振光散射强度(ΔIRLS)与其具有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痕量黄原胶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当JGB的浓度为2.2×10-5mol/L时,测定黄原胶的检测限为12.24ng/mL.  相似文献   

5.
萘铬绿与蛋白质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3 50的酸性介质中,萘铬绿与蛋白质发生静电作用产生以342 0nm为特征峰的共振光散射(RLS)增强光谱.在此波长下,蛋白质的浓度与增强共振光散射强度(ΔIRLS)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痕量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法,对BSA和HSA的检测限分别为3 62ng/mL和3 33ng/mL.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尿样中总蛋白质分析.  相似文献   

6.
激光测油液污染度的原理及其测定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光测法检测油液污染度,在适合的波段内,油样对光均具有一般吸收,透光率相对稳定且较大;油样粘度的变化对透光率影响较小,而油液颜色的深浅对透光率有影响。导出了定量分析油液污染程度、消除油液颜色影响和提高检测精确度的理论公式,讨论了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氯化银胶体在375、496和565 nm产生3个明显的共振散射峰,其中496 nm处的散射峰强度最大且最稳定,适于进行共振光散射比浊法分析.探讨了共振光散射比浊法的机理,建立了在酸性氯化钠-乙二醇溶液中,共振光散射比浊法测定银离子的新方法.线性回归方程IRLS=7.60cAg+-4.82,R=0.999 8;检出限0.04μg/mL.此方法用于实际样品测定,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铬黑T在不同条件下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结果表明,它们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受溶液pH影响较大.在一定的pH溶液中,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铬黑T的浓度有线性关系.同时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它们分子间氢键进行了计算,理论计算表明:体系共振光信号增强的原因是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聚合形成了超分子聚合体,这一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得到的光谱数据完全吻合,该工作对进一步研究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的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激光散射法对健康人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及生物制品白蛋白的光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测量了不同浓度下这两种大分子的散射光强和透射光强,并给出了相应的微观散射系统,对研究血中成分的微观特性和基于光散射方法设计医疗检测仪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浊点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征常数,在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选取一种吡咯烷酮样品,首次采用共振光散射的新方法测定其浊点,并与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动态光散射法进行对比。3种方法测定浊点温度分别为34.3℃、31.7℃、34.7℃。实验结果表明,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的浊点温度与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动态光散射法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12.
掺稀降黏是实现稠油、超稠油开采的重要井筒降黏工艺。基于对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工艺的研究和文献调研,综述了稀稠油配伍性、掺稀比、掺稀温度、掺稀深度等工艺条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的影响,对掺稀降黏工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深入认识掺稀降黏工艺,为保障现场生产和提升开采效益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咏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3):49-50,137
介绍了利用石油产品闭口闪点测定仪测定润滑油中所含轻质油料多少的一种试验方法。根据润滑油闭口闪点温度的不同,判断润滑油中是否混入轻质油料以及轻质油料在润滑油中所占的比例。试验证明:在油品使用过程中,从闪点的下降程度可以判断混入轻质油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掺稀降粘是超稠油井筒举升过程中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之一。针对现有的掺稀优化评价方法,本文根据掺稀工艺建立了超稠油井筒掺稀降粘模拟装置,通过和旋转粘度计测量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井筒降粘模拟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不同掺稀比条件下的井筒粘度变化。对比结果发现,井筒掺稀降粘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沿着井筒流动,稀油不断分散稠油,降粘效率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5.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空心杆掺稀油深层稠油举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稠油粘温关系和深井举升工艺进行了研究 ,结合实验室掺稀油降粘效果研究结果 ,对空心杆泵上和泵下掺稀油举升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及现场生产表明 ,空心杆掺稀油举升工艺能有效地改善井筒流体流动条件 ,保证油井以一定的产量进行稳定生产。空心杆泵下掺稀油能改善泵吸入口处原油的流动性 ,但对泵的实际排量有影响 ,且影响生产压差。空心杆泵上掺稀油没有解决原油进泵阻力大的问题 ,因此在泵吸入口处原油应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7.
 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为油田提高采收率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总结国内外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技术矿场试验及室内研究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驱油机制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注空气实施过程中油藏筛选及评价、工程设计、现场实施三大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各个阶段需要实施的主要内容和考虑的关键因素予以详细说明。根据目前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分析了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了对于水驱后油藏或正在进行水驱的油藏、低渗及超低渗注水开发困难的油藏、高温高盐油藏等,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目前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使用日益广泛的燃轻油设备的输油系统入手,分析在轻油输油系统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FLUENT软件对油管掺稀降粘工艺中安装井下旋流式混合器时稀油与稠油的混合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不加混合器时的混合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井下混合器有助于提高稀油与稠油的混合均匀程度,使得降粘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随着举升高度的增加,有混合器时稠油与稀油混合达到均匀也较快;掺稀比越大,降粘效果越好,但混合的均匀程度并没有随着掺稀比的增大而进一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