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2008年北京争创"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出发点,从建筑环境学的不同角度分析体育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举办现代奥运会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由此对绿色奥运理念的形成及其体现进行了阐述,并简要说明了北京绿色奥运的实施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人们对生态体育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的提高。为更全面地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环境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制定体育政策、举办体育活动、协调体育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析2008北京绿色奥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绿色体育理念的深刻内涵."绿色奥运"思想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奥运精神的弘扬,它将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体现了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个崭新的奥运会.  相似文献   

3.
周茜  陈琳 《科技资讯》2007,(13):147-147
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主题之一绿色奥运理念的核心在于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的理念应延伸到赛场内,使赛场内外都达到“绿色”,进而实现绿色体育,实现体育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功能和理念。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旅游开发市场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游客文化品位的提升,博物馆旅游愈发受到青睐.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因产品表现形式单一、学术性过浓与封闭静态展示等原因,博物馆一时还难以成为旅游"新坐标".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博物馆旅游开发市场广泛调研,得出倡导"生态博物馆"理念及深度开发博物馆旅游等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
北京要实现"绿色奥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绿色奥运理念也对学校体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即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培养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学校体育思想应朝着健康、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共建两岸"共同家园"角度切入,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基础,即同根同源血缘宗亲、闽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相通性、共同家园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诉求;并从理念、产品、渠道和模式四个角度提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途径,旨在传承与发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闽台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左海燕 《甘肃科技》2010,26(2):207-208,212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标志着体育从认识、观念到实质的根本变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对2008奥运理念进行简述,并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方面分析对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以便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黄楝树林场的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提出了利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规划,打造全景森林的旅游产品,以生态旅游者为市场定位,考虑资源有价、环境成本的门票定价标准,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森林旅游生态开发模式.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实现了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卢丛  李青 《江西科学》2021,39(5):978-982
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以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原则,并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伦理实践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需要生态伦理的指导,只有坚持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目标和生态伦理原则,重视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实践,并把开发问题纳入到整个社会视野中考虑,才能确保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
谌静 《菏泽学院学报》2009,31(5):102-105
从后奥运时代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主要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拳头"产品缺乏"包装"及宣传;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的结合还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构建出"旅游"+体育"、"体育"+"旅游",以及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总体布局,区域开发;突出特色大力宣传;加强法制法规建设,重视安全保障;以及注重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校园的山地生态适应性规划理念注重顺应环境、塑造环境、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山地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质的同时降低维护费用,期望构建一个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型校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巴南校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掘了山地自然环境和艺术文化的潜力,秉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一轴、一环、五空间、六分区、八景点"的功能区规划,以及对总体规划、景观环境、路网构建、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应用研究,在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校园文化的塑造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少林武术最大的特点是禅武合一。禅武合一对少林寺体育旅游文化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少林寺体育旅游存在游客体验性低、体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开展宗教修学旅游,彰显禅武文化内涵;合理控制游客流量,改善体育旅游环境;彰显禅宗文化氛围,提升文化旅游品位,是实现少林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聊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资源、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优势条件,但目前仍存在旅游产业链不完善、文化内涵特质表现不充分、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线路设计不尽合理以及旅游宣传缺乏广度与深度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联合、积极融入大旅游,突出文化与生态特色、做好旅游、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培育骨干旅游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着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以及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互联网科技以及移动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给现代受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受众不仅重视精神生活方面的愉悦,还对身体休闲娱乐健康等问题越来越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体育旅游具有增加经济收入功能,丰富地域文化功能,还具有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功能.本文就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价值进行探讨,分析"互联网+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结合旅游环境资源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所赋存的地理、自然、人文等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原生多样,聚居民族、历史文化和遗留风情习俗呈现多元化;2)西部体育旅游业已粗具规模,已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显得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气候.并提出了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业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家事国事天下事,食品安全无小事。2008奥运距我们越来越近,本届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三大理念。我认为,绿色奥运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而大家对食品安全与绿色奥运的关系了解得并不多,那我现在就讲一讲"绿色食品与绿色奥运"。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宁德市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宁德市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可参考之依据.主要结论:宁德市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山林资源、滨海资源、文化资源三类为主.影响宁德市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乏力.建议:完善投资政策;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提升规划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厦、漳、泉三地同城化的进一步推进,一小时经济圈内三地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在同城化背景下发展如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厦、漳、泉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进行SWOT分析,提出三地在发展体育文化旅游方面发挥优势,规避劣势,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互通有无,互补互惠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福建体育产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海阳市体育旅游开发环境SWOT分析发现,海阳市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面临这很好的机遇,但是在对海阳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建设方面,还达不到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应该多开发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体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考察、观光、投资,另外,加强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将体育旅游在烟台地区做强做大。下面笔者将对海阳市体育旅游开发环境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仅供海阳市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的概况和体育健身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内涵及意义,讨论了适于甘肃开展的体育旅游项目类型,进而提出了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