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并非对立而是分立的关系。分立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现实关系,其突出特征是,在“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二者“各说各话”甚至彼此指责、批判。耦合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可能关系。耦合关系的核心要点是,“决定”(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与“建构”(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耦合的原则包括客观分析、平等对待、综合运用两种理论,消解彼此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对技术哲学的潜在意义,认为社会建构论虽然多数坚持对称性原则,但如果打破对称性原则,就可以帮助技术哲学在微观经验意义上回答诸如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影响等广泛的宏观哲学问题。借鉴社会建构论的经验方法应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5.
休斯的技术系统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斯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动力来自于系统自身具有的动量,但休斯的技术系统进化理论与多西的技术范式进化的内动力理论不同,他没有完全拒绝技术--社会建构论的合理要素.技术系统的进化是借助退却突出郜完成的.技术系统进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但其划界标准并不十分明确.技术系统进化的发明阶段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由于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系,其理论研究必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微观考察方法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主体间性"理论的运用以及社会建构的实质是"意向性"基本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一个技术哲学的案例研究,以新一代高清视频格式蓝光BD和HD DVD的竞争为例,阐述了技术的发展路径是多元的,是由技术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决定的,究竟选取哪一种技术,取决于占主导的利益集团。历史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会继续控制新的技术和市场,从而加速技术、市场和社会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技术价值论:作为技术哲学范式的兴衰——围绕技术与价值问题进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技术哲学内部,技术与价值问题曾成为一个主题被凸现出来,这是技术自主论批判在技术领域内的表现,但是技术价值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技术认识论的兴起,使技术价值论已经显示出某种衰落的迹象。但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技术价值论又显示出其技术自主论批判的新的生长点。对技术价值论兴衰过程的反思涉及到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11.
12.
技术决定论的多种面貌与技术概念的多重含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考察技术决定论的多种表现形式(技术自主论、媒介决定论、技术统治论)的同时,辨析了这些表现形式的理论预设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技术概念的不同含义(如社会子系统、媒介和技术理性等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曹天予近年来,社会建构论在对科学作研究的专业中已变得十分流行。虽然说社会建构论已控制了这个领域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一个科学史家来说,在学术著作或通俗文章中要不遇到带有社会建构论倾向的论述是很困难的。这类论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论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家对此并不认可。化学家拉宾格尔从科学争论的终结与关于科学的争论的无终结的对比、另一种科学是否可能、社会建构论者反对的科学方法到底指什么及这种指责能否成立等几个方面对社会建构论提出了质疑。本文对拉宾格尔的质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力求作出中立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分析了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其《建构夸克》中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史所作的“社会建构论解释”,指出皮克林从一种新的视角来阐述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史,拟解释科学家在面对竞争的理论假说和不同的实验结果时的选择判断问题。他的解释导致了一些激进的结论,受到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的批评。皮克林与科学家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科学形象的两种描述模式之争。理清这一争论的实质对于理解“科学大战”的根源,对于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强纲领与知识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家大卫·布鲁尔的“强纲领”理论的“强度”,分析了因果性和对称性的背景假设,特别关注了“知识的社会建构”问题。在细致考察了基于“不充分决定性”的具体论证之后,作者认为布鲁尔在论证中不恰当地降低了经验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性,因而未能提供知识的自然主义说明的普适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技术论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建构论的发展,它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处理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本文试将现代日本最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基多郎的发展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作进一步的延伸,并用以讨论十九世纪末日本的技术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