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UFR系统进水COD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Spiral Up-Flow Reactor, SUFR)中进水COD浓度对反硝化吸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发现:1)缺氧反应器内出现了明显的反硝化吸磷现象,且当COD浓度在250~450 mg/L时效果显著;2)当进水COD浓度在400 mg/L左右时,厌氧释磷量和缺氧吸磷量均达到最大值,并且缺氧吸磷效率也最高;3)对不同COD负荷下厌氧释磷速率、缺氧反硝化吸磷速率以及PHB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总水力停留时间(11 h、9 h、 8 h、 6 h)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SUFR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HRT大于8 h(厌氧停留时间1.51 h,缺氧停留时间2.25 h,好氧停留时间4.24 h)时,该系统COD、TN、TP的处理效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减小变化不大,COD、TN、TP去除率仍分别达到93%﹑87%、90.2%以上.当HRT降为6 h(厌氧停留时间1.13 h,缺氧停留时间1.69 h,好氧停留时间3.18 h)时,处理效果变化较大,但COD的去除率仍高于85%,TN、TP的去除率变为76%、72%,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这说明,接近活塞流特征的SUFR系统可以减轻增加水力负荷对污水处理的负影响,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3.
螺旋升流式反应器(Spiral Up-Flow Reactor,SUFR)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对污水中COD、TN、TP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浓度分别低于28 mg/L、10 mg/L和0.5mg/L.本文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脱氮除磷系统中的反硝化吸磷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适当的COD浓度和DO浓度有利于同时反硝化吸磷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Spiral Up-Flow Reactor,SUFR)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以及与主要水质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UFR系统中的微型动物种群较多,微生物生态系统稳定;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与营养盐的含量密切相关,其中总异养菌与COD的相关系数r为0.949,有机磷细菌与TP的相关系数r为0.815,亚硝化菌与NH3-N的相关系数r为0.909,反硝化菌的数量和TN的相关系数r为0.653.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关联度熵分析方法,分别以SUFR(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效果为目标,研究导流参数对该系统缺氧区影响的相关性及其重要性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各导流参数对SUFR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反硝化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对于反硝化吸磷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导流参数的变化对反应器内剪切环境和流动状态产生了影响,但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就转速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厌氧释磷以及流态特性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当转速从30~40 r·min-1增加到 90 r·min-1时,厌氧区平均释磷浓度从27.5 mg·L-1小幅增加到 29.8 mg·L-1,然后减少到13 mg·L-1.研究结果表明:转速为40 r·min-1时,厌氧释磷效果最佳;转速对聚磷菌(PAOs)与聚糖菌(GAOs)的竞争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厌氧区释磷的代谢水平;不同转速时流态变化趋势与厌氧释磷效果变化趋势相一致;而与厌氧释磷代谢水平相关的参数αPAO以及反应速率常数k与流态之间的关系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说明转速对厌氧释磷影响的关键环节是转速的变化引起了反应器流态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预测焦化废水A1-A2-O-M工艺O-M段在其优化运行参数下,去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达标情况,利用好氧反应器对焦化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Matlab分别对好氧反应器(O段)和复合生物反应器(M段)长期运行的出水COD和氨氮浓度进行估计。分析得出,该工艺长期运行的出水COD质量浓度均值小于150 mg/L的概率为0.8974;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均值为0.63 mg/L,出现概率为0.999 9。研究结果分别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新型的以厌氧消化1号模型为基础的对流扩散模型来模拟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在此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水动力学及生化动力学.模型涉及的偏微分方程借助中心有限差分法在Matlab中编程进行求解.示踪剂实验与两组有机负荷冲击实验分别用于验证对流扩散模型的水动力学及生化动力学,结果显示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能很好地吻合.此外,所建立的模型还能反映不同高度处的反应器状态,借助这个优势可以在反应器遭受异常情况时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9.
利用活性污泥模型2D号(ASM2D)建立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的计算模型,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对模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校正.校正后的模型对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硝氮和总磷的模拟值与测量值基本一致.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甲醇投加量和回流比对出水总氮和硝氮的影响,结果发现表明,当甲醇的投加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可...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核蛋白小球藻对人工废水中不同形态氮和磷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化核蛋白小球藻去除人工废水中不同形态的氮磷,以评估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选择性和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废水中同时存在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时,固定化微藻首先去除氨氮,然后依次是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在为期5d的试验中其去除率分别为100%、79.2%±0.8%和61.2%±0.2%;当废水中同时存在正磷酸盐和六偏磷酸盐时,固定化核蛋白小球藻优先去除正磷酸盐,然后去除六偏磷酸盐,在为期4d的试验中,其去除率分别为71.4%±1.6%和80.3%±1.0%.因此,固定化核蛋白小球藻对不同形态氮和磷的去除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除磷脱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厌氧反应1h,好氧反应4h,缺氧反应2h的运行条件下,研究了序批式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同步除磷脱氮的情况,并对好氧颗粒污泥除磷脱氮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氮、磷和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对氨氮、总无机氮、磷、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2%~98.9%,81.3%~89.4%,86.8%~90.0%和82.7%~96.6%。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结合中国南方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现状,阐述了循环活性污泥法(CAST)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它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试验表明,其排放废水的各项污染指标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尤其是含氮、磷较高的,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产酸相作为硫酸盐还原单元,以食用红糖为碳源,通过连续流实验,重点研究了产酸相中COD/SO42-值(C/S)对SO42-去除率的影响.在(34±1)℃、进水碱度(ALK)(300~500)mg/L、pH(6.0~6.2)、氧化还原电位(ORP)(-250~-350)mV等条件下,当进水C/S<2.0时,SO42-去除率小于81%;当进水C/S值为2.5~2.0时,SO42-去除率为(90~81)%;当进水C/S值为大于2.5时,SO42-去除率为90%以上.随着C/S值的降低,SO42-的去除效果会将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制粉煤灰陶粒作为曝气生物滤池填料,对上海某城市污水厂氮、磷的进一步处理进行了现场试验。考察了HRT、填料高度、温度等运行条件对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出水中NH3-N、TN及TP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RT越长,NH3-N的去除率效果越好;HRT对TN的去除的影响不明显,在HRT为3.5 h时TP的平均去除率最佳;填料厚度越大,氮磷的去除效果越好;NH3-N的去除效果最好在滤料层0~60 cm段,TP的主要去除区段是0~60 cm段和120~180 cm段;温度低不利于TN、TP的去除。 相似文献
15.
下水道中高盐度生活污水的微生物反应研究与水质转化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72 h的连续批量实验,分析高盐度生活污水在下水道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反应以及这些微生物反应对水质的影响。实验共进行两组,每组均在3种不同条件的反应器中进行,各反应器中均进行连续72h小时的取样和监测,确定摄氧率(OUR)、硝态氮(NOX)、氨氮(NH3)和溶解态有机碳(DOC)随时间的浓度变化。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盐度生活污水在下水道环境中的影响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微生物反应都是异养微生物的好氧增殖以及有机颗粒物的水解。但与低盐度污水不同的是,高盐度污水中的①硝化反应作用较为明显;②反硝化速率较快,而且由于硝化作用明显,可提供足够的硝氮,因此反硝化反应也不可忽略。根据此分析结果,以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为基础,综合考虑复氧、水力和环境温度影响,建立了下水道污水水质模型。经验证,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溶解氧、溶解性有机碳、氨氮和硝氮等物质的下水道中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工园区事故,探究园区事故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事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化工园区事故演化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运用Vensim-PLE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化工园区事故演化过程整体呈现"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缓慢下降"的趋势,事故上升期是控制事故的关键阶段,对于降低事故演化水平有重要作用;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有效地干预事故演化过程,进而减少事故损失;对信息保障水平的投入是优化应急处置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有线/无线网络相结合的DIS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基于有线局域网络结构DIS(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系统的局限性.结合无线局域网络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有线/无线异构网络相结合的DIS系统网络结构,并讨论了实现这一异构网络互连所需的关键技术--无线接入点AP.最后,以某一快速反应坦克部队为背景,完成了该系统的物理实现以及相应系统软件的初步开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