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得叙事结构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师江是"70后"作家中对小说创作具有清醒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从身体写作的无耻叙事,到都市小说的狂欢化叙事,再到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老实叙事,变化很大。无论哪种风格,诚实化叙事都是他小说创作的生命,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不断的文学转型中,李师江的小说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提出了“存在”之思的小说观 ,认为小说主题是对“存在”的质询 ,他把作品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存在”的阐释上 ,从而形成哲理思辨型小说。昆德拉在小说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诸如“彻底剥离”的艺术方式、“对位法式的新艺术”、“专具小说特点的论文式的新艺术”等等 ,都曾被他成功地尝试过。昆德拉善于在言简意赅的叙事中解剖纷至沓来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自己清新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派,是一个小说流派,该派创作风格把传统叙事模式彻底打破,审美对象就是叙事的本身。余华是先锋派作家的代表,是一个把传统颠覆得最彻底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上非常创新,小说的叙事技巧更是前所未有。本文从叙述学的意义上对余华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为更深刻的理解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趣味,体验其小说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6.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发生的从写实到反讽的明显转型:当代作家重新调整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立场,从“自赏”转为“自审”。90年代以来,“反右”“文革”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是作家从政治反思到人格反思,从“感谢苦难”到直面精神创痛的嬗变过程,深刻传达出作家的创作立场、价值取向和历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很有创作个性的作家。她是一位有着强烈悲剧意蕴和主体意识的作家,她曲折坎坷的经历、支离破碎的婚姻、对于生活的独特认知都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的叙事为侧重点展开论述,分析萧红小说的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和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兴起的部分先锋小说,以对时间的全新体验作为小说的构题主旨。小说的时间以“空间化”为主要特征,展现了作家灵魂深处的精神原貌,并将叙事时间推上了小说舞台的重要位置。“空间化”时间在展现新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将小说创作引入了形式主义的岐途。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视角艺术,是一个历来为小说作者与评论者注目的问题。对小说创作而言,选择恰当的视角,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技巧,同时也是创作主体对事件、人物、叙述内容的艺术把握。视角的调整,也就意味着小说整篇艺术构思的改变。正因为此,中西方的叙事理论很早就有关于“视角”问题的论述,而小说作为叙事艺术中历史久远的一种文学体裁,自然倍受理论界的青睐。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小说创作现象的复杂化、多样化,理论界中探讨这一问题的人逐日增多,这对促进小说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提高广大读者的欣赏水平显然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但问题的复杂也正体现在论述的纷繁多样上,众说不一,有利于讨论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12.
《隋史遗文》的作者袁于令认为小说要通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构思来塑造人物的“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基于这种创作理论,袁于令采取多种叙事手法,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及叙事角度进行调整和安排。即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隋史遗文》的叙事艺术特色,发现该书在叙述方面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且正是这些叙事笔法的使用,使得小说摇曳多姿,委婉曲致。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状况与矛盾危机作了极其精细、准确而且深入的描写和揭示,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人的内心深处,醉心于描写下意识和非理性活动,颠覆了主流小说的许多传统作法,而他的“复调结构”的小说样式,更使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本文拟从美学理想、复调小说和叙事方式三方面论述陀氏小说世界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往往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敏锐、深刻和独特的感受力。在当代小说创作面临全面危机的背景下,东西以其细腻而敏锐的感受能力,以感官叙事为基本语态,使其小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本文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视角对东西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感官世界进行简要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宋雨  雷惠 《科技信息》2007,(15):386
《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杰出的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作品系列中颇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中运用到的多角度叙事、意识流、象征、歌特式这四种小说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追溯了刘勰“神与物游”说的根源,阐述了“神与物游”作为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展开的基本条件,并指出“神与物游”说对艺术想象过程中“言不尽意”和构思迟速两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神与物游”的源头在于老庄哲学。老庄对“道”的终极追求是“神与物游”的思想基础。刘勰从创作论的角度对“神与物游”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 ,使意象创造理论开始趋于完备 ,从而为意境理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20.
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未被揭开的谜。老舍在一些文章中说,他写小说有的是“写着玩的”,有的是为了给某一刊物“凑字数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编辑朋友的,有的是为了混稿费的。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动机必然掺入诸多复杂的因素,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作家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表白,往往只是选择其比较直接、比较表面的一点.如果我们仅仅囿于老舍自己的表白,显然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从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