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歌意象具有具体感性的特点,意象赋予诗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感性、美丽的形象;意象立意高远形成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直达本质来震撼读者。意象仅仅是诗的构件,而意境则是整首诗、整个意象系统的建筑物。因此,作为诗歌整体的意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要突破意象,以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2):91-9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常常不做明确的区分,随意使用,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意象、意境的概念做深入的辨析,把意境说和西方美学中的意味说做一个比较,二者有相通与不同。 相似文献
3.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它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意象”是带有情感的并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以“别是一家”论词,她的词也的确开创了“别是一家”的新局面。女性的特质让她对色彩尤为敏感,红梅、黄菊、红荷是词人最常用的色彩意象,词人向读者展示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创造了婉丽、清秀、脱俗、自然的词境,这是词人对美永恒的追求、对生命力永恒的追求,生命的内在张力和扩力是李词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将大量的优秀诗篇编入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陶冶性情的好机会。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的孩子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应是深入解读诗词作品的一把钥匙。本文以围绕此重点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意境的把握需要一个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把握古诗歌的意境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展开联想、再造想像、揣摩意象、捕捉诗眼、把握作者人格、探究用典、体会修辞等。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词语的活动度、词语的模糊度、词语的精炼度以及词语的连缀方式这四个方面,古代文言在意象和意境创造上具有优越性。诗歌语言要求突破常规,要求高度陌生化,古代文言对于现代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突破语言常规而高度陌生化的语言,如能有所借鉴,在诗歌写作上是个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邵孔发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95-96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邵孔发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8)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潘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1):77-80
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发展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现代化必须探索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上的破旧立新。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微偏振实时探测技术将大大扩展偏振探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微偏振探测原理:是以空间换时间,能够实时的进行偏振探测。由于工艺的要求,目前国内暂时还没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微偏振器件研制成功的报道。本文分析了微偏振实时探测的一些问题(瞬时视场误差、分辨率降低等),并通过采用一分时的红外偏振探测系统获取数据,模拟出微偏振实时探测的数据,比较了一些常用的线性的误差改善算法。结果表明通过一定的改进算法可以明显减少由于空间分辨率降低以及瞬时视场误差引起的锯齿状条纹,从而提高了图像分辨力。 相似文献
14.
15.
王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7-74
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把文学史实当作自明的、毋须验证的基础来对待.文学史料学和文学编年强化了这一观念。文学史实这个概念本身也使研究者认为文学史实是历史中存在的事实的集合。为了指出这种观念的根本局限.必须引入范式以转换视角。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是在20世纪早期的文学史书写中形成了稳定的范式,文学史实也是此时锻造出来的概念,它恰好不是真的事实,而是在范式形成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理论观念。指出这一点,是为了引发对既有文学史范式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马冠芳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8,11(1):38-41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大学青年学者黄擎的《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是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艺批评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综合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话语形态、思维方式和批评功能三个层面探析了这段时期文艺话语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隐匿的思维观念等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党政工作的信息需求渠道及需求特点,并对工作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参考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党政工作提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9.
洪之渊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2):22-27
本文从论字数多寡,过简,过烦,用晦等方面入手,对刘知几《史通》的叙事尚简论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从史学传统及文史相别的角度出发,针对后人的批评阐述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