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满荣 《大自然》2010,(4):19-23
2009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再次引起了世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强烈关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他们对全球变暖引起的环境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但是,海洋生态系统与他们的生活似乎相距遥远,他们对海洋里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一无所知。不幸的是,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危机绝不亚于陆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对泉州产生以下影响: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加剧;农林生物灾害增加;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增加;能源消耗大增.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森林资源是泉州控制气候变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全球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果,到2030年,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可能移动100~300公里,垂直高度可能移动150~300米。由于降雨量的变化引起的生态反应可能更大一些。文章据此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海岸、岛屿、极地等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东部秘鲁一带海不9变暖的现象,使便于气候导演,发生洪水或干旱。  相似文献   

5.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胜利以来,世界人口急速增长,人类生产规模和生产活动量日益扩大,对于自然界的开发不断增加。在这一时期内,人类大量开垦耕地、掠夺自然资源、毁坏森林资源、大量燃烧各种矿物质原料,释放出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本文就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入手,提出了有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物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淇  朱丹红 《科技资讯》2009,(24):109-109
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物种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在21世纪生物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生存、生长及分布。  相似文献   

7.
浅谈全球变暖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着重指出近50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人类居住环境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主要讨论全球变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含义,阐述了当前6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SF6)及其浓度剧增的原因,并概括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合理高效的发展策略,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气候变暖影响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CO2旅度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年平均气温升高,积温升高,农作物的耕种区域和产量将发生变化,加之生产成本的提高,粮食产量受到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全球变暖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有关不同地貌、不同地域环境响应全球变暖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从沙漠到山前冲积扇再到高山,气候响应全球变暖有无差异,有何差异?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什么特征?本论述选用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线、方差显著性检验等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地气温普遍升高,靠近沙漠的站点气温升高幅度较大;越靠近山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升高越显著,越靠近沙漠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越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趋势较极端最高气温升高的趋势更为显著;沙漠中年极端最高气温的不稳定性增加;各样点的年极端最低气温的不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在沙漠与高山之间尚无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10~14日我国南方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强降水过程,给江河、水库的防汛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以及西南低涡在此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其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发生期间,中高纬度经向环流明显,主要表现为“两槽一脊”型,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南下;(2)在中低层流场图上分析出了“鞍”型场的环流配置,西南地区上空低层不断聚集由西南气流输送的大量暖湿空气,而在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从而导致西南低涡强烈发展、东移以及强降水的发生;(3)本次西南低涡初期具有暖性结构,暖平流使中低层增温增湿,加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引起上升运动和凝结潜热释放,促使低涡强烈发展;(4)影响此次强降水的水汽来源有三支:一支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另一支来自中印半岛和南海的水汽输送,第三支是西风带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化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与管理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全球变化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全球变化关系密切的海岸带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探讨了海岸带生态安全的内涵,阐述了指导海岸带生态安全管理的原则,包括预警原则、资源定位原则、海陆一体化,以海定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尺度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研究领域,发展速度快,全面归纳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总体研究状况,揭示发展研究方向,意义重大。通过CNKI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使用归纳分析法对其进行综述,对我国研究工作的现状进行总结。从中归纳出现状研究、区域研究、企业研究、技术研究、借鉴研究、市场研究、综述研究等七大类型,并提出一些研究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供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南秋季降水及其影响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南片区1960—2009年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双谐样条插值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近50a秋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片区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年际变化占主要地位,2009年秋季降水量达到50a以来最小值,是线性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气候变化及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程度各不相同;西南片区秋季地面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其序列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显著;对流层中层气压500hPa的秋季温度没有增暖的趋势,与降水的相关性很好,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34;气压600hPa的比湿具有线性减少的趋势,与降水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0;气压700hPa的水平散度没有线性趋势变化,与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西南片区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空间型与气压500hPa的温度异常偏高型、气压600hPa的比湿异常偏小型和气压700hPa水平散度异常偏强型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95,0.85和-0.46.该地区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偏少是热力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热力因素的影响大于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进火电厂的生产技术对限制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目前火电厂限制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提高火电厂的运行效率、采用先进的发电技术及烟气净化。各国学者提出了各种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使这里的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发展类型的宗教并存于西南地区。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并与当地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的朴素认识结合在一起,对当地社会起到一种控制作用,对此有必要做去伪存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灰色系统拓扑预测方法,对金华地区的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和预测准确率。用该预测模型对金华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8.
阐述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为催化体系的平衡状态由末步的催化反应确定.催化体系自由能的变化比非催化体系的低.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口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CO2、CH4、N2O等气体的排放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预期本世纪的全球变暖较20世纪更为强烈.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本世纪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将可能导致我国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南方雨量增加特别是暴雨和台风的增加,会使洪涝灾害扩大加剧.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农林病虫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灾害也将发展,唯寒冻灾害可能大幅度减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及科学界应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地区近代地学期刊发展史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1949年前西南地区地学期刊的创办背景、办刊宗旨、办刊特点及发展历史。认为西南地区地学期刊与全国相比发展较晚,是在抗战爆发后,由于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的迁入而发展起来的;该地区的地学期刊70%以上是地质期刊,主要是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四川地质调查所、西南矿产测勘处及迁入高校创办的。而地理期刊主要由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及迁入高校创办,且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