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评估可以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参考。该文以新疆玛纳斯县为研究区域,首先根据专家知识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ArcGIS 9.3软件平台进行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最后根据生态评估结果进行了县域发展适宜性分析,并划分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结果表明:应用专家知识、层次分析法和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生态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1.31%、16.17%、16.44%、7.07%和19.01%;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塔西河乡南部、清水河乡中部和南部,以及广东地乡北部,较高风险区分布于塔西河中下游沿岸、玛纳斯河下游沿岸,其他地区生态风险等级较低;县域发展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玛纳斯镇大部分地区,兰州湾镇及147团场西部地区,北五岔北部,新湖农场,148团场、149团场、150团场东部地区,不适宜发展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沙漠、南部山区、玛纳斯河和塔西河沿线及湿地区域。  相似文献   

2.
 辣木作为新中药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医药。收集了全球960条辣木分布记录,结合气候、土壤、地形和太阳辐射空间协变量,采用空间信息技术与数据驱动模型,评估了辣木全球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全球适宜种植辣木的土地资源总量约为3.61×109hm2,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东部和北部、非洲中部、亚洲的东南部及大洋洲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炎热,人们要求避暑的愿望强烈。选取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为一级指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海拔、坡度为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重庆市避暑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总面积27 264.48km~2,占重庆市总面积的33.09%,适宜避暑区域面积较多,其中最适宜区域面积12831.24km~2,较适宜区域面积8 180.86km~2,一般适宜区域面积6 252.37km~2;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山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分别占适宜避暑区域总量的50.65%和37.71%,大都市区仅占11.64%。  相似文献   

4.
王锴 《科技资讯》2023,(24):185-191
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严重,灾害频发。如何在黄土高原地区实现乡村更好更快发展的任务艰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EM、灾害点和路网数据耦合分析了地质灾害和道路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关系,为乡镇建设发展提供指导。研究结果:(1)研究区地形走势呈NW-SE走向,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坡度相对较小,南部地区坡度起伏较大。(2)舟曲县地质灾害总体上是沿着NW-SE走向的两条沟谷呈条带状分布,且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流域。(3)中东部和东北部乡镇已经实现道路辐射全覆盖,而东北部、中部以及南部的部分乡镇仍存在道路辐射不到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构建的旅游业发展效率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的DEA模型对河南省3种尺度下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显示:①分区尺度下,豫中区、豫西区旅游业发展效率高,豫东区旅游业发展效率一般,豫南区旅游业发展效率较低.②市域尺度下,高值区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逐渐减少,并向较低、较高值区转化,近期主要分布于中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较低、较高值区在数量上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覆盖面较广.从"冷热点"看,热点区逐渐增加,并向中北部和西部方向发展,该区域空间关联性较强;冷点区在研究期内相对稳定,但在空间上由西南部逐渐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差异较大;次冷、次热点区呈微弱的波动变化,较稳定地分布于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高、较高值区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但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在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片状分布格局;较低、低值区域占据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相对广泛的连绵分布区.从县域"冷热点"看,热点、次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郑-汴-洛区域,太行山前地带以及"T"字型集中分布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部和南北等区域,连绵的分布态势依旧明显.④空间分异机制方面,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效率提升的基本保障,旅游资金投入保障是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是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旅游投入与产出协调是持续提升效率的重要动力,旅游项目规划和运营策划的拉动是新时期效率提升的新引领点.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高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年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高速交通优势度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中部城市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2)辽宁省旅游经济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区域,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北部、西部边际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滞后。3)辽宁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整体上协调度一般。以沈阳为主中心地区协调性高,西部、北部边缘城市发展协调性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连市日降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结合GIS技术,从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入手,选取18个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大连市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大连市暴雨洪涝灾害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来看,大连市具有东北部、西南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较低的特点;北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均较低,而南部区域较高;西南部、中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较高,东北部、南部地区脆弱性较低。大连市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以中风险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41.3%,从大连市的东北到西南方向呈片状分布;其次是低风险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93%,主要分布在庄河市的西北部和瓦房店市;高风险区域面积小,仅占全市总面积的0.72%,集中分布在沙河口区和长海县。沙河口区和长海县作为大连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在极端暴雨条件下极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已成为防洪工作的重点关注地区。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本研究以广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指标评价法,从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筛选出11个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空间加权叠加的方法定量计算出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大小,同时使用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为0.35-0.71,整体为中等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表现出南北低、西中高的分布状况,特别是北部和南部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的恢复力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水质具有区域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以内蒙古临河市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根据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结果.利用水质卫生综合指数法对采样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ArcGIs的地统计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数据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插值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级水占25.1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水质差(4、5级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4.42%.最后探讨了GIs在区域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宿迁市2007年、2012年和2017年3个时相的遥感(RS)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对2007—2017年宿迁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宿迁市的建设用地进入高度扩展时期,宿城区、泗阳县和沭阳县的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强度占据优势地位.同时,宿迁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空间差异较大,2007—2012年强扩展型和稳定型区域主要位于宿迁市的东部和西部,2012—2017年各种扩展类型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剧烈扩展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强扩展型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弱扩展型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稳定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  相似文献   

12.
以"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功能和评价指标3个方面分析"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与"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特征,构建"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模型.选择中国西北地区100多个站点进行"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发展适宜区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陕西中部;次适宜区包括陕西南部、新疆南部(除塔里木盆地)、甘肃东部和新疆伊犁地区;非适宜区包括陕西北部、宁夏大部、青海大部和新疆北部.  相似文献   

13.
朱文革  杨磊 《河南科学》2023,(11):1660-1668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86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空间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别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空间集聚、空间收敛等多方面,对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2)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大,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子区域间差异是形成东部地区相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3个子区域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小,北部和东部之间的差异最大,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异缩小最快.(3)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4)东部地区和其3个子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均存在空间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现状评价是开展区域规划和生态管控的前提基础,本研究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从地形、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现状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状况达到优等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森林覆盖区,其面积约为24 1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8%;达到良等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良好的东南部农耕区,面积约为169 23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37%;一般等级的地区面积最大,约为454 510km~2,占总面积的46.65%,广泛分布在巴基斯坦的中西部和中国喀什的中部和东部;差等级的地区面积约为326 390km~2,占总面积的33.50%,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和沙漠地区.本研究得到的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现状分布图,可为优化中巴经济走廊的产业类型、结构、规模和布局,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设施和措施,提升投资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供数据支撑和规划指导.  相似文献   

15.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土地利用全过程,从经济发展效益化、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社会分配和谐化3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6年28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365 8增加到2016年的0.686 0.(2)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城市整体大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对应关系.(3)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空间上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展;高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和琼粤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小幅度缩小;低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少数中部地区,空间范围研究期内基本没有变化,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缩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近年来喀斯特高原山区刺梨种植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形土壤的影响,以盘州市为例,对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地学统计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特征,引入RS和GIS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两期监测数据,直观地看出盘州市刺梨种植主要在除中部以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盘州市刺梨种植空间分布面积占比情况和种植面积增加区域的占比情况均与全市的坡度分类面积占比规律一致,其坡度类型占比最大为缓陡坡,2017年和2019年刺梨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在缓陡坡类型,2019年相比较2017年在各个坡度等级种植面积均有增加,在缓陡坡类型刺梨种植增长量占比最大,刺梨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70~200 m范围内;③盘州市的土壤pH平均值约为5.98,为适宜种植刺梨的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含量主要为丰富和极丰富范围值,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但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符合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镇江市节能减排及浅层地热能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镇江市基础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热物性特征,结合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开发利用进行适宜性分区.研究区总面积752.4 km~2,地埋管地源热泵的适宜区面积422.55 km~2,主要分布在江心洲、世业洲、高桥、大港及丹徒新区等地区;较适宜区面积116.09 km~2,主要分布在市区、谏壁等地区,两者占全区面积的71.59%.研究成果可为镇江市及其他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利用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采用地统计分析法、泛克里格空间插值法和对比研究法,对甘肃省白银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白银市中部和北部县区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普遍高于南部县区,中部地区靖远县的自然质量等别最高;(2)白银市耕地利用等别差异较为明显,靖远县中北部耕地的利用等别最高,以此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在全市东部及南部耕地利用等别普遍低于12等,属低等地;(3)在靖远县和平川区境内存在一个以靖远北部为中心的耕地质量较高的带状区域,利用等别的区域中心逐步向靖远县糜滩乡下滩村和文化村偏移。结论:(1)基于地统计分析法的空间插值可用于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性;(2)平川区南部、靖远县中北部应作为未来耕地产出管理的重点区域,其他地区应以提高耕地灌溉水平和耕地土壤的蓄水、保墒、保肥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人口城镇化子系统与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藕合协调度模型,以289个地级(以上)市为研究对象,测度地级(以上)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主要研究结论:(1)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平均值为0.709,超过62%的地级市处于勉强协调级、濒临失调级和失调级,这表明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不高,提升空间很大.(2)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态势,总体来说,东部地区(0.761)中部地区(0.717)西部地区(0.681).(3)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零星分布在西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中部地区)及低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甘地区、云川地区的部分地市).这个结论能够为区域之间城镇化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山东省不同县域金融发展的情况,选取了山东省79个县及县级市,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根据山东省2008~2012年的县域经济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城镇化因子、城乡收入差距因子。同时分析了三个区域所提取的主成份因子的异同,研究各因素在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中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对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