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当前动物明胶胶囊存在的不足,植物胶囊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淀粉作为最具潜力的替代传统明胶胶囊的原料之一被广泛研究,本文介绍了淀粉及其衍生物特性,并对淀粉胶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淀粉胶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4个不同直链淀粉(AC)含量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籽粒淀粉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支链淀粉积累速率、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所有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在花后5~15 d增幅最大;支链淀粉含量在花后5~20 d有一个极显著增加的过程,B6优4761增幅最大.Logistic方程拟合淀粉积累过程发现,直链淀粉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大积累速率的高低,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早晚和活跃积累天数的长短决定了支链淀粉积累量的高低.高AC含量品种菲优188直链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及GBSS活性最大值显著大于其它水稻品种;糯稻品种成糯88在花后15 d的支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最大,但其籽粒SSS活性较低.灌浆后期,高AC含量品种菲优188的籽粒千粒重明显大于其余水稻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所有水稻品种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与GBSS、SSS活性呈正相关,说明籽粒淀粉积累量的高低还受到GBSS和SSS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半冬性强筋品种济麦20和弱筋品种郑麦004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积累变化及播期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对两品种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积累的影响存在差异,济麦20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受播期影响大于郑麦004;两品种均以晚播有利于淀粉的积累,适当晚播有利于济麦20支链淀粉的积累,适时播种有利于郑麦004直链淀粉的积累;千粒质量济麦20以适播最大,郑麦004以晚播最大,千粒质量变化与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积累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因此,在生产中应针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籽粒糖和淀粉积累特点确定适宜的播期,以达到提高产量和优化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污水排放对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叶片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分解袋法研究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叶片实地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实验开始两周后 ,桐花树叶片在对照样带分解的速度显著快于在污水样带分解的速度。排污样带和对照样带分解袋内叶片的初始非灰分物质干质量 (AFDM)损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分别是 41d和 32d。然而 ,分解过程中叶片的氮、磷和有机碳的含量在两样带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西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根据超积累植物可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提出了利用超积累植物防治山西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甜高粱品种叶片中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2个品种甜高粱叶片中不同时期果糖、葡萄糖、蔗糖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甜高粱糖分积累主要是以蔗糖为主。叶片中果糖含量与葡萄糖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R=0.705,P0.01),果糖与蔗糖无显著相关性,葡萄糖与蔗糖呈负相关(R=-0.338,P0.05)。在生长最旺盛的拔节期,叶片中葡萄糖和果糖是整个生长期中的最高值,成熟期蔗糖含量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德夯风景区淀粉、油脂植物资源的情况,对于合理保护和利用其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尿素氮吸附剂—覆醛氧化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覆醛氧化淀粉的制备过程及其在尿素溶液中的吸附力,覆醛氧化淀粉的吸附力是氧化淀粉(二醛淀粉)的2倍。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和扫描电镜照片的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淀粉经表面覆醛处理后,形态有所改变。~3H标记覆醛氧化淀粉在小白鼠体内的代谢分布实验表明它不会被吸收入血。毒性实验的结果证明覆醛氧化淀粉属于无毒物质。将覆醛氧化淀粉用于治疗尿毒症患者,经过二年100多例的临床试用,有效率在85%以上。服用覆醛氧化淀粉对患者无副作用,消除了患者服用氧化淀粉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覆醛氧化淀粉的性能优于氧化淀粉,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利用TG—D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二水合碳酸亚铈、九水合草酸亚铈、六水合硝酸亚铈三种铈盐的热分解过程.发现二水合碳酸亚铈在75-180℃下脱去2mol水生成无水碳酸亚铈,后者在220—300℃下分解脱去CO2生成CeO2;九水合草酸亚铈在100-180℃下脱去9mol水生成无水草酸亚铈,后者在290—380℃下分解并同时脱去CO和CO2生成CeO2;而六水合硝酸亚铈在60—80℃下首先脱去3.5mol水生成含2.5个结晶水的硝酸亚铈,后者在190-250℃下脱去2.5mol结晶水生成无水硝酸亚铈,在258—310℃下硝酸亚铈热分解脱去NO2和O2并生成CeO2.采用外推法研究了九水合草酸亚铈两步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由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析曲线及外推β→0获得了相应的固相热分解反应所遵循的分解机理及动力学参数.发现九水合草酸亚铈脱水过程遵循球形对称的三维扩散机理,即Jander方程G(α)=G(α)=[1-(1-α)^1/3]^2,动力学参数E=180.9kJ/mol、lnA=63.5s^-1;而脱CO和CO2过程遵循成核和生长机理,即Avrami-Erofeev方程G(α)=[-ln(1-α)]^1/1.5,动力学参数E=115.4kJ/mol,lnA=22.0s^-1.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南部地区的20种野生淀粉和糖类资源植物的形态特点、化学成分和用途作了较详细报道;对隶属25科的53种野生淀粉和糖类资源植物作了一般性介绍。文末对本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因组学研究已开始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对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内容、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13.
生物膜是细胞、细胞器与外界环境连接的界面,是温度胁迫伤害发生的原初位点。细胞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组分是影响生物膜相变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植物在温度胁迫下的抗性。脂肪酸去饱和酶是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调节细胞膜中脂肪酸的含量和组分。笔者根据脂肪酸去饱和酶在催化反应中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3类,分别阐述这3类脂肪酸去饱和酶与温度胁迫下植物适应性的关系,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脂肪酸酶去饱和酶及编码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温度抗性较强植物品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植物叶片面积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采用复印称重法、直尺法、辛普森公式法、数字图像处理法测定了食用仙人掌掌片面积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种方法之间均有极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均用于食用仙人掌掌片面积的测定;其中扫描数字图像处理法,具有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容易普及等优点,也适于其它植物叶面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植物叶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越来越大,加速新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植物叶蛋白因具有来源广泛、营养丰富、不含动物性胆固醇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叶蛋白酶解技术的研究可改善植物叶蛋白青草味重、溶解性差等功能上的不足.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叶蛋白的制备方法,叶蛋白及叶蛋白肽的营养特性,并阐述了叶蛋白肽的研究展望,以促进国内叶蛋白及叶蛋白肽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淀粉接枝机理和淀粉接枝的工艺流程以及接枝引发剂和单位的选择,采用优化方法求得单位及其配比的最优解,并用最优解制得的接枝淀粉进行浆纱,浆纱性能测试表明能基本乃至完全替代 PVA浆料用于高支高密织物经纱上浆.  相似文献   

18.
淀粉在胶粘剂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氧化改性后,在淀粉分子链上引入大量分布均匀的化学键与氢键结合,改善耐水性,更能满足木材胶粘剂行业要求.文章综述了淀粉改性后在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API)胶粘剂、聚乙酸乙烯酯胶粘剂和三聚氰胺-甲醛胶粘剂中作为木材胶粘剂的应用,分析了研究现状,探讨了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组学是近几年出现的生物学者研究的热点和新领域.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完成,标志着后基 因组时代的来临,在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中心将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整体水平上对功能的研究,主 要以蛋白质组为中心阐述了一些与其相关的概念、研究内容、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这其中,蛋白质组学 的相关概念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而研究技术主要有2-DE技术、生物质谱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 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New advances in virtual plant research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Virtual plants are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plants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Over the past 20 year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virtual plant model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rapid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irtual plant research has broad applications in agronomy, forestry, ec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areas. In this review, we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significance, modeling methodology, and main advances in virtual pla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virtual plant modeling in agronom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plant and environment and root system modeling, are also discussed. Insights into applications of virtual plants in agronomy are given in the areas of performing virtual experiments to accurately quantify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water and nutrients, to design crop ideotype on computers, and to improve crop plan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