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像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特望远镜和其他大型设备使光学天文学引发了一场革命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甚长基线阵和格林班克望远镜也为射电天文的观测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10面抛物面天线构成的甚长基线阵将使射电天文学家以空前的分辨率观测星系和类星体的核心,被称为格林班克望远镜的单抛物面天线的大“耳朵”,会让射电天文学家倾听到其他射电望远镜接收不到的射电源。  相似文献   

2.
杨福民 《科学通报》1983,28(12):738-738
一、时间比对系统上海天文台的时间频率部分设在徐家汇部分,而筹建中的激光测距站和甚长基线射电干涉观测站位于余山部分。因此,我们考虑并研究在这相距25.2公里的两站之间建立一套本地的精密时间比对系统。图1是本激光时间比对系统的方框图。余山部分原有一台口径为30厘米的人造卫星激  相似文献   

3.
张福俊 《科学通报》1990,35(4):277-277
类星体3C147是一个致密的陡谱射电源,在厘米波段,是天空最强的射电源之一.它的红移是0.545,星等为17等.早先的干涉仪观测和星际闪烁观测已指出该源的射电发射来自(?)1.”0的区域.在高频波段,它的大部分辐射来自一个(?)0.”2的结构复杂的区域;在低频波段((?)100MHz),主要的辐射区大小为~0.”7.这里我们所报道的是一次应用甚长基线干涉(VLBI)技术观测所得到的该源的复杂射电结构图像。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1]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真实的黑洞照片.此次EHT观测集合了横跨四大洲的8台射电天文望远镜(包括JCMT(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等6台单天线望远镜和SMA(Submillimeter Array)与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两台干涉阵),观测波段在1.3 mm(即230 GHz频率).基于甚长基线干涉阵(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er,VLBI)技术形成了一个口径相当于  相似文献   

5.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导,已找到新的证据揭示出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着质量是太阳一亿倍的巨大的黑洞。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凯勒曼(Kellermann)等使用安置在不同地点的射电望远镜,组成基线达4000公里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仪,并以4厘米的波长对银河系中心进行观测。结果,正如以往所说的那样,发现位于中心核的射电源结构的大部分是在  相似文献   

6.
蒋栋荣  洪晓瑜 《科学》2008,60(1):10-14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 Baseline Inteferometry,VLBI)就是将几台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射电望远镜联网同时工作,通过无线电波干涉的方法,综合成一个巨大口径的望远镜,以提高天文观测的角分辨率和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7.
本期封底是四幅类星体3C273高分辨率的射电图,它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组射电天文学家,用长基线射电干涉仪网,在1977年5月~1980年5月三年间观测到的。它表明,这个类星体以9.6倍光速的速度在膨胀着。  相似文献   

8.
凭借距离接近地球直径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联合的射电观测,方向的准确性可达亚毫弧秒范围.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的这种精密度,就被用来给出地球到银河系中心距离的新估计值.被国际天文协会采用的这个距离的原估计值为8.5千秒差距(一秒差距是这样大的一个距离:在这个距离上看  相似文献   

9.
西德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工作简洁地按波长分工:波恩的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负贵研究光谱的射电波段部分;海德堡的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负责研究光谱的可见光部分;慕尼黑的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所(及其宇宙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短波范围的紫外夭文学、,射线天文学和X射线天文学。慕尼黑的那个研究所是西德主要的、以卫星试验为基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最近开始正式发挥作用,这就是叫做VLBA的甚长基线系列。它有10台接收机散布在横跨8000公里的美国领土上。这些接收机从大平洋中的夏威夷一直延伸到加勒比海中的维尔京群岛。按照设计要求,这10台接收机由在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国立射电天文台来控制,用一台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电于计算机将这些接收机的操作情况连在  相似文献   

11.
星际分子,特别是星际有机分子,是六十年代天文学上重大发现之一。十多年来,分子天文学有了很大进展。它给天体物理学、射电天文学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新学科。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在近代天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文明都位于地球赤道以北,对南天特别是高南纬星空的观测甚少记载。16世纪初.麦哲伦环绕地球与澳大利亚失之交臂。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人到此永久殖民。澳大利亚这个拉丁人未知的南方大陆才成为南纬星空观测的主要基地。到了20世纪,射电天文学革命性地开拓了对宇宙的认识。澳大利亚不但是早期射电天文学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3.
VLBI技术的发展和“嫦娥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晓瑜 《自然杂志》2007,29(5):297-299
VLBI的简介“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一词来自英文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简称VLBI。简单来说,就是把几个小望远镜联合起来,提高分辨率达到一架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VLBI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原子钟控制的高稳定度的独立本振系统和磁带记录装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线分  相似文献   

14.
容建湘 《科学通报》1993,38(19):1770-1770
1 板块运动与地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空间新技术的发展开辟了监测和研究地球运动的新途径。利用这些空间技术高精度地测量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和区域性地壳形变),进一步研究这些运动的力学机制以及与其他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5.
射电天文手段,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三大手段之一,另两种手段是空间天文手段和地面上的天文手段.这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又竞相发展,促成了当前天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1984年10月,我国天文学工作者在密云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用以观测银河系以及遥远星系的“密云米波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我国在天文观测手段和技术方面又取得一大成果.《米波段射电望远镜》一文结合这一成果从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的角度介绍了米波段射电望远镜的作用、结构、设计思想和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6.
多波段天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君亮 《自然杂志》2007,29(4):193-199
1608年望远镜问世,1609年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和天象,并很快做出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开创了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新纪元。随着技术进步和认识上的提高,从1940年代起的几十年中,相继诞生并发展了射电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和 射线天文学,从而实现了对天体辐射观测的全波段覆盖,诞生了多波段天文学,人类对宇宙和宇宙中各类天体、天象的物理本质的认知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4月10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研究人员发布了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会通过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和日语,在布鲁塞尔、圣地亚哥、上海、台北、东京和华盛顿6个城市同步举行。EHT合作涉及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200多名研究人员。EHT观测使用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  相似文献   

18.
以人造卫星上天为标志而兴起的空间天文学,是继十七世纪伽里略开始的光学天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诞生的射电天文之后,天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给古老的天文学带来崭新的面貌,使天文学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空间天文学是在大气外层空间探索宇宙奥秘的.这种独特的天文观测环境使它具有地面天文观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突破了地球大气的屏障,直接探测天体的辐射、宇宙高能粒子和行星际介质样品,开拓电磁波的观测波段,使天文学有可能进入全波天文时代. 这种内在的优越性使得空间天文学在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罗时芳 《科学通报》1988,33(8):605-605
在MERIT联测(地球自转监测和观测技术的相互比较)期间,国际射电干涉测量(IRIS)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VLBI加强观测,以测定每天的地球自转参数UT 1。观测是安排在与赤道的夹角仅为5°的美国Westford和联邦德国Wettzell的6000 km基线上进行,对测定UT 1是非常灵敏的。在1984年4月到6月的加强观测三个月期间内,共得到64天的观测结  相似文献   

20.
射电天文学     
王绶琯 《科学通报》1960,5(15):458-458
射电天文学的使命,是用无线电方法来研究天文。虽则远在1932年人们已经觉察到了来自宇宙空间的无线电波,但真正的射电天文研究却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发展起来。开头是一具警戒雷达发现了太阳上发出的强烈无线电噪音。这使人意识到用无线电研究天体的条件已经成熟,因为这表示着,第一,地球大气可以让这样的无线电波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