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不能称为农业强国,“十亿人口,九亿农民”就是中国农业大国的真实写照,那么,这九亿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怎样呢?中国农产品劳动生产率很低。中国农村开展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已走过风风雨雨的20年,我们知道,凭借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确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却不太容易,如四川省在人均耕地只有2分地的情况下,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呢?因此,目前,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是我国的2倍还要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而这也得益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不断地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得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源源不断进入工业生产领域,这就为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证,才能使我国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拥有强劲竞争优势,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将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农业。虽然我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这是一种以土地和劳动力的简单结合为基础,知识和科技的贡献率很低的低效农业,它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知识农业。事实上,在许多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问世,但大多数仅停留在获奖或实验室等阶段,没有由潜在的生产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知识农业的出现,对我国农业推广人员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孙中山独特的人口思想,是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产生的。孙中山人口思想包括;人口的数量决定国家的命运,而中国人口数量则长期停滞,同时国家要富强必须提高人口质量;为调剂人口不合理分布,提出了移民殖边的具体措施;驳斥了马尔萨斯的帝国主义的人口理论,提倡在农业中大力应用科学技术以增加财富。孙中山的这些人口思想对于我们当前人口的发展、乃至计生工作等方面均有着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走向21世纪,中国正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我国即将进入21世纪,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在下世纪40年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大任务。农业会不会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后腿?在人均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能否实现粮食和农产品基本自给?对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一至两次农业科技革命。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七八十年代进行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进展,促成了全球粮食年均增产速率始终高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全面深入总结上一次全球…  相似文献   

6.
旅游兴国     
李孟顺 《创新科技》2007,(11):56-57
<正>摩纳哥,地中海边的一个小国。与我们国家相比,它实在是太小了。面积仅有1.95平方公里,人口三万。整个国家没有农业,工业薄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区区小国,年收入高达90亿欧元,其人均国民收入竟然跻身欧洲发达国家前列。奥妙何在?答案很简单:旅游兴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城市化滞后,造成大量劳动力积聚于农村,使单个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太小,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制约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国家,由于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早已完成。而在我国这个同题被人们真正认识还其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为了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题,我国从1979年起推出了转移就业策略,由于强大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压力的推动和工农城乡差别悬殊的拉动,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很快进入高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得到一定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在占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面积上,解决占五分之一以上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国的“第一”国情,也是中国农业面临的“第一”挑战。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技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率的作用一般占60~80%。而我国的农业增产中科学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仅为35%。从1985年开始,我国科技体制进入全面改革。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上。全面推行科研单位事业费包干制度,支持开发性科研单位组建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0.
增加科技投入,确保下世纪新增人口的基本衣食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粮棉生产面临的任务、挑战和问题1.人口—资源—粮棉生产发展的矛盾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许多长期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如人口持续膨胀、粮食需求迅速扩张、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环境生态日趋恶化等。其中,由资源与人口矛盾派生的食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加上下世纪30年代还将继续新增人口3亿多,预期将达16亿多的人口高峰值。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合理值是6—8亿人口,理论警戒线是14亿,理论极限是15.8亿。当对世纪我国人口穿过14亿警戒线后,如何在资源…  相似文献   

11.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振兴大农业的战略举措李秀莲一、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又是拥有12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多,我国人口有72.5%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者占我国从业者总数的57.4%...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当今的中国人口政策,其核心政策实质只是生育政策,这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需求,应予以进一步丰富充实。以人为本,以素质为重,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将是21世纪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对新世纪人口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了若干新思考:1、我国人口政策应尽快从城乡分体制走向一体化;2、在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有前提条件地、逐步有控制地放开二胎生育;3、调整后的胎次生育政策中应增加经济、文化指标,以保证新出生人口有较好的先天素质,并能获得后天良好的教、养;4、要从广义的“大人口政策体系”角度去改善、完善我国人口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郭军 《河南科学》2014,(6):949-952
城镇化的内核是人的城镇化,在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大省的情况下,本质上就是大量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在一个整体工业化尚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现时城市经济社会承载力有限,农民进城纠结、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休背景下推进城镇化,政府事实上面临着究竟向怎样的城市转移和怎样实现稳妥转移的严峻考量.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还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客观规律,让农民进城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注意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热中进行冷思考的问题,以利于科学推进城镇化,走一条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实实在在的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变动过程进行详细地梳理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与时俱进的特征明显。总体上,可以将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酝酿探索、全面启动、加强管理、稳定水平、统筹完善、配套优化等重要阶段。不同阶段之间的生育政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曾经对控制中国人口增长,对促进中国人口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人口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并逐渐配套与生育服务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对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粮食、人口问题是中国面临的几大问题之一。本文仅从人口对粮食、耕地的压力和矛盾入手,提出要切实落实粮食基本自给这一基本国策,需做到严格控制人口教量的增长,严格控制非农用占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不断完善粮食市场,提倡节约粮食的风尚,使我国人口与粮食生产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它是现代人口再生产运动中一种普遍的人口现象。人口老龄化最早出现于欧洲,逐渐波及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以美国、中国为例,分析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动态、特征、带来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7.
《安庆科技》2005,(3):9-12
我国农村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伴随着农村机构、税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一致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度也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急需人才、资金和信息,安徽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村这三种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自1999年建设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以来,层层抓落实,逐步建成了覆盖全省乡镇的安徽农网和安徽农业信息网,在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推动农村产业化,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正在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庆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610多万,农业人口占83%,下辖七县一市三区。安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经历六年,让安庆市人民尝到了甜头,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我们经过近四个月调研,拟就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是研究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核心所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提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机制。并采用二值选择模型,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就这一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虽然有利于参保主体形成城市定居意愿,但是这种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整合之前的新农合参保群体之中,却未表现在整合之前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群体之上。为了解读这一实证结果,又提出两个理论假说,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医保可用性、医保待遇均对参保者拥有城市定居意愿的概率具有正向效应。由此建议,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应该抓住医保可用性与医保待遇两个关键要素,通过有效的政策应对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就业方面的市民化水平较低。推进市民化进程面临成本、能力和城市融入方面的障碍,因此应该加快推进就地市民化进程,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进程,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建设》2010,(1):12-13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两大主线。2013年前后,中国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越农村人口,未来40至50年内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净增6亿。这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发展带来少有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