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茧蜂病毒(Microplitis bicoloratus bracovirus, MbBV)存在于鳞翅目茧蜂科寄生蜂雌蜂输卵管萼上皮细胞中,对寄生蜂成功寄生寄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主要是由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器产生的活性分子,广泛参与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为了探究ROS在茧蜂病毒诱导昆虫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了茧蜂病毒在感染细胞过程中ROS变化与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茧蜂的寄生导致斜纹夜蛾幼虫血细胞ROS上调,凋亡增加.提取茧蜂病毒MbBV感染Spli221细胞24 h后,细胞内的ROS水平显著上调的同时也伴随着细胞凋亡增加,而当用ROS抑制剂NAC抑制ROS产生时,则可以挽救MbBV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上结果提示,MbBV可能通过促进ROS的产生来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烟仓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SAY)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强  陈乾锦  张玉珍 《武夷科学》2003,19(1):283-287
本文对烟仓麦蛾茧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蛾茧蜂在烟仓的消长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发生在4月份,第2个高峰期发生在10月份。温度(T)对麦蛾茧蜂的寄生率(P)、卵孵化率(H)、成蜂的产卵量(L)和茧的羽化率(C)影响显著,其关系式可分别表达为:P=—352.67+32.54T—0.61T~2、H=—381.82+35.79T—0.67T~2、L=—82.05+16.32T+0.27T~2、C=—119.18+16.52T—0.32T~2。在不同的营养中,5%蜂蜜水对麦蛾茧蜂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同一温度下,麦蛾茧蜂成蜂的发育历期最长,其次是蛹,幼虫的历期高于卵的历期;对于同一虫态,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发育历期逐渐缩短。麦蛾茧蜂成蜂的发育起点最低,但其所需的有效积温最高;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卵的有效积温最低。  相似文献   

3.
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和2014年7月~11月2个时段,分别在花溪镇、青岩镇和永乐乡主要蔬菜基地对寄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的蚜茧蜂(Aphidiidae)进行调查了定点定时的取样调查,调查其间没去干扰农户的田间常规管理(包括照常喷施农药)。结果显示:贵阳市两个区进行了贵阳市寄生十字花科蔬菜上蚜虫的蚜茧蜂主要是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和菜少脉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田间虫口总量大体上是烟蚜茧蜂占2/3,菜少脉蚜茧蜂约占1/3,但某些局部菜地中菜少脉蚜茧蜂较多;在农民任意喷施杀虫剂的条件下,田间寄生率一般在0~10%之间波动;初步分析了蚜茧蜂数量与性比的关系;田间发现4种重寄生蜂,其中蚜虫蚜蝇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是寄生2种蚜茧蜂的优势种。首次反映了贵州菜地蚜茧蜂对菜蚜的自然抑制情况。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种蚜茧蜂对烟蚜的复合控制作用,运用复合防控法(烟蚜茧蜂∶菜蚜茧蜂比例为1∶1)及单一防控法(烟蚜茧蜂)接蜂.结果表明:接蜂30d内复合防控寄生率比单一防控高,最大值为76.44%,烟蚜虫口减退率最大值为90.69%,出蜂量均显著高于单一防控,羽化率最大值为22.89%,烟株各部位僵蚜量、虫口减退率均高于单一防控.接蜂不同天数寄生率、虫口减退率、羽化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蚜茧蜂复合防控烟蚜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防控.  相似文献   

5.
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是烟粉虱的重要天敌,为单寄生蜂,雌蜂的寄生方式属于独性内寄生,雄蜂的寄生方式属于外寄生中的自复寄生(autoparasitiod),也称重寄生(hyperparasitoid),雌雄蜂寄主、寄生方式及发育环境不同.首次对浅黄恩雅小蜂雌雄蜂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量了雌雄蜂胚胎体长的变化.结果表明:雌蜂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3层膜,外部2层为胚膜(浆膜)、胚外膜(滋养膜).其中胚外膜在胚胎发育到8 h左右在显微镜下可见,雌卵孵化后消失;而雄蜂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2层膜,没有发现胚外膜,但在雄蜂胚胎前末端能够观察到一个柄(pedicel),一直保留到雄蜂胚胎孵化后消失,而雌蜂胚胎前末端的柄发育到2 h左右出现,24 h左右消失.雌蜂胚胎体长从0 h发育到36 h增长较快(0.198~0.280 mm),而雄蜂胚胎体长在此发育阶段变化较小(0.163~0.187 mm);从36 h到48 h雌雄蜂胚胎孵化,体长均有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1996—1997年,在福州,用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Chen et al)侵染期幼虫对当地主要蔬菜害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幼虫,在室内做人工感染试验。在室温20—28℃,寄生线虫与宿主昆虫的比例为为80:1的情况下,线虫对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50%,94%,92%。在当地土壤中无中华卵索线虫的空心菜田,设三个小区,每小区15m~2,各移植斜纹夜蛾2—3龄幼虫150头于菜株上,A区用12540条线虫侵染期幼虫混在2460克湿沙中,撤施于植株根部土面;B区用同样数量的线虫混在8公斤水中,喷洒在菜株上;C区为不释放线虫的对照区。于释放线虫后的第4天和第7天,从各小区随机回收斜纹夜蛾幼虫20头和30头,在室内单头饲养,检查线虫的寄生率和寄生强度。结果:第4天调查寄生效果相近,寄生率分别为61.1%,60%。第7天调查寄生率分别为76.7%,70%。而对照区的虫体中均未见有线虫寄生,寄生率为0。差别显著。在元白菜上释放中华卵索线虫侵染期幼虫,莱青虫的寄生率为6.6%。  相似文献   

7.
昆虫GH18家族几丁质酶属于多基因家族,在昆虫的蜕皮与变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催化表皮几丁质的降解.斜纹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危害290多种植物,但对其几丁质酶未深入研究.该文通过斜纹夜蛾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12种潜在的几丁质酶,分属于8类.对这些几丁质酶在斜纹夜蛾变态发育时在表皮、中肠以及脂肪体的时空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l Cht5,Sl Cht9和Sl Cht2的表达水平在幼虫转化为蛹时上调表达,说明这些几丁质酶可能参与了斜纹夜蛾变态时期的脱皮作用;而其他几丁质酶的表达具有组织特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功能,如Sl Cht6仅在中肠和脂肪体中表达,Sl Cht11,Sl Cht12和Sl Cht16主要在中肠和表皮表达,Sl IDGF2仅在表皮有表达,Sl IDGF3和Sl Cht9在三大组织均有表达.本研究结果对斜纹夜蛾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鉴定和时空表达作了初步的分析,为研究它们在斜纹夜蛾发育中的功能与调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夷科学》2021,(1):1-7
研究烟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前后,在寄主烟叶上的定位时间,结果显示,烟蚜茧蜂的寄生,对各龄烟蚜在烟叶上的定位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当烟蚜数量固定为5头时,烟蚜在烟叶上的定位时间与烟蚜茧蜂的数量、蜂-蚜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且蜂-蚜距离对烟蚜定位烟叶的影响比烟蚜茧蜂数量对其影响更大。当烟蚜数量固定为2头时,烟蚜数量、蜂-蚜距离对该烟蚜定位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但在烟蚜数量和蜂-蚜距离双因素的作用下对烟蚜定位时间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结果说明烟蚜在烟叶上的定位时间不受烟蚜茧蜂寄生与否的影响。虽然烟蚜茧蜂没有直接寄生烟蚜,但可能由于烟蚜受到烟蚜茧蜂气味、激素及视觉等间接影响,从而延长了烟蚜在寄主烟叶上的定位时间。因此,试验结果可为烟田利用烟蚜茧蜂防控烟蚜及是否要继续释放烟蚜茧蜂、放蜂量多少等问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各菌株5个浓度梯度的菌液拌匀人工饲料喂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及用感染液浸泡过菌液的稻杆饲喂水稻二化螟.结果显示菌株227、235对这三种害虫的毒力效果较好,其中菌株235对水稻二化螟的LC50为17.09×10-6 g/mL,菌株227对斜纹夜蛾的LC50为18.02×10-6 g/mL.此外还发现即使这些菌液不能使这些害虫致死,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化蛹及成虫羽化.不同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对同一害虫的毒力和敏感性不同,相同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对不同害虫的毒力和敏感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松毛虫脊茧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常见的寄生性天敌,国内分布广泛。在苏皖地区对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8~20.1%。该蜂在苏皖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越冬代3~4龄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翌年2~3月寄主幼虫虫体缩小,两端微尖,中间隆起呈纺锤形,固定在树皮下或小枝、针叶等部位。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发生期长,幼虫有滞育现象,因此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蛹期19~24天。成虫在白天羽化、交尾、产卵,平均寿命7.7~24.7天,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成虫有较强趋光性,脊茧蜂的诱虫量与松毛虫发生数量密切相关。茧蛹期有5种重寄生天敌,全年平均重寄生率18.6%,其中以窄柄姬蜂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是菜用大豆的一种重要食叶性害虫.在福州地区1a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下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旬;第2代幼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是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盛发,9月上旬是第3代成虫的高峰期;第4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下旬,9月下旬10月上旬是第4代成虫盛发期;10月中旬是第5代幼虫的高峰期.豆卷叶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长颊茧蜂Dolichogenidea sp.、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punctata,Fabricius、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和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其中长颊茧蜂是天敌优势种,其田间寄生率最高可达80%,对豆卷叶螟的种群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反颚茧蜂族(Alysiini)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昆虫,世界广布。截至2022年11月,中国反颚茧蜂族有31属248种,分别占世界已知属和种的39.24%、14.87%。中国反颚茧蜂族特有种92种,占中国反颚茧蜂族种数的37.10%。中国地跨古北界和东洋界,本文研究了中国反颚茧蜂族的地理分布,发现反颚茧蜂族分布以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属级分布型最丰富,有15属51种;其次为东洋界特有分布型,有11属114种;而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仅5属,但种类丰富,有83种。据统计,中国反颚茧蜂族已知昆虫寄主有5目49科137属,对其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规模扩繁中的最佳繁蚜冬寄主,比较了自然条件下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薹、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著高于其他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可利用芥菜来替代烟草作为冬季繁蚜寄主,也可在春烟种植前对芥菜田释放烟蚜茧蜂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4.
对野外采集的膜翅目甲腹茧蜂属ChelonusPanzer1806进行分类鉴定时,发现一种新:凡甲腹茧蜂ChelonusliubaensisHesp.nov,新种与环甲腹茧蜂Ch.annulatus Nees1813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头于眼后圆形收缩,颜面宽为高的1.5倍;并胸腹节无横脊;径脉第3段为第2段的4倍;径节距略短于基付节长的一半;产卵器长而直,伸出腹腔外。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啶虫脒、虫酰肼、茚虫威、苏云金杆菌等8种常用杀虫剂对双斑侧沟茧蜂成虫和蛹(茧)的毒性。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啶虫脒对双斑侧沟茧蜂成虫的毒性最高,触药后24,h,双斑侧沟茧蜂成虫的死亡率达89.49%,;其次是甲维盐、阿维菌素,死亡率分别达85.61%,、80.63%,;再次是高效氯氰菊酯,为63.32%,。而茚虫威、苏云金杆菌对双斑侧沟茧蜂成蜂毒性较低,仅为21.59%,、24.71%,。浸渍法研究表明,8种杀虫剂对双斑侧沟茧蜂蛹的羽化及其成蜂寿命影响不大。该结果为双斑侧沟茧蜂的田间使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取食芋、甘薯、白菜和空心菜4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4龄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溴虫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氟虫腈的敏感性,比较了不同龄期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取食的4种寄主植物中,斜纹夜蛾4龄幼虫对以上5种药剂敏感性最高的均为甘薯,敏感性最低的均为芋,取食白菜和空心菜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2—4龄幼虫随龄期的增加,药剂敏感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甲腹茧蜂属2新种:弯脉甲腹茧蜂Chelonuscurvinerviussp.nov.,与Ch.annulatusNees,1813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后足基节具皱纹(后者光滑或有微弱的皱纹);径脉第1段长于第2段及第2肘间横脉,第3段约为第2段的4倍,径室前缘短于翅痣(后者三段相等,第3段约为第2段的3倍,径室前缘与翅痣等长);颊为复眼纵径的1/3(后者略小于1/2);足色不一样.二色甲腹茧蜂Chelonusbicolorussp.nov.,与Ch.sochiiTobias1986相似,但新种雌性腹部端部黑色(后者棕色);触角22节,基部10节黄色(后者25节,基节黄红色);翅痣棕色,无红色边缘(后者有红色边缘);腹甲扁平,向端部不增厚(后者腹甲下方稍折入);1中国新纪录:华美甲腹茧蜂ChelonusdecorusMarshall1885.  相似文献   

18.
测定9种不同药剂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效果。结果表明,乐斯本、甲维盐、菜蛾速杀和威克达等四种药剂效果最好,用药72h后累计死亡率达到92.5%以上;其次为米满和虫瘟一号,500倍浓度下累计死亡率达到60%~70%的;锐劲特、除尽和印楝素触杀效果比较差,较高浓度下累计死亡率不超过30%。  相似文献   

19.
西宁地区油菜蚜虫寄生蜂及重寄生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地区油菜蚜虫的寄生蜂为菜蚜茧蜂、燕麦蚜茧蜂和烟蚜茧蜂,优势种为菜蚜茧蜂,重寄生蜂为蚜虫金小蜂,雌雄性比分别为1.26:1、1:1、1:1和1.27:1.桃蚜和甘蓝蚜寄生蜂的寄生率在11.5%~18%之间,甘蓝蚜较低,在0.73%~1.44之间.蚜茧蜂在三种蚜虫上的寄生孵化率大约在85%左右,在西宁三个不同地区的寄生孵化率约为75%.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瓢虫柄腹姬小蜂适宜的寄生和繁殖温度范围,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19~34℃)对瓢虫柄腹姬小蜂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卵-成蜂羽化历期、雌蜂寿命、产卵历期和世代平均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从19℃升至为34℃时,卵-成蜂羽化历期从19.31d缩短为9.86d,雌蜂寿命从20.8d缩短为3.3d,产卵历期从5.33d缩短为2.13d,世代平均历期从22.43d缩短为11.37d.在25℃下,每雌蜂寄生数、产子蜂数和产雌蜂数最多,分别为6.17,51.2,38.5头.在25℃下,每雌蜂每d产出雌性后代数最多.在25℃下,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亦最大,分别为38.47,0.24,1.27.这些结果显示了适宜该蜂的寄生、繁殖温度在25~28℃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