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通过河段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式,估算汾河太原城区段环境容量,为城市定量考核,总量控制,水排污许可证的全面实施,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及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污总量”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分析及深入理解,进行相应的数学推理演绎,得出环境容量及允许排污总量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数据,计算出孟洲坝的实际水环境容量;通过对环境容量最大值的演绎证明,得出排污点的最优设置方案为等距等量设置.  相似文献   

3.
就煤矸石电厂排污情况和区域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一个县区是否能够容纳电厂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首要任务是对环境容量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将环境资源分配给各个排污主体。通过A值法核定理想环境容量,采用AP,AS法对环境资源进行分配,从而达到“浓度与总量双达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定义和本质内涵,厘清目前常用的计算中小型河流的零维和一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现有计算方法的不足与弊端,考虑了河流环境容量是沿程变化的这一事实,提出一种中小型河流环境容量的计算新方法,该方法消除了现行方法中夸大的部分环境容量,更契合天然实用情形;在此基础上,推求出河道存在环境容量的临界判据,即最大允许排污浓度或河道最大允许超标长度比例,并进行了算例的应用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应用QUAL2K模型,采用试错法对沙溪沙县段进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并根据排污现状,得出需要削减排污量的河段.研究表明,从整个河段看,沙溪沙县段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仍有盈余,CODCr剩余环境容量为14 668.380 t·a-1,氨氮剩余环境容量为1 051.011 t·a-1,总磷剩余环境容量为131.163 t·a-1,但某些河段的允许排放污染物量需要削减.  相似文献   

7.
环北部湾经济区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无结构网格的MIKE 3D模型,建立了北部湾三维潮流水质数学模型,计算北部湾近岸海域24个主要排污口COD、无机氮和石油类的环境容量,并通过对比区域规划排污量,得出各排污区环境容量的可利用水平。计算结果表明,环北部湾近岸海域主要排污区COD、无机氮和石油类等的总海洋环境容量分别为221267.1、23 058和5 297.2 t/a,洋浦、茂名博贺等排污区由于海域开阔,水动力扩建条件好,海洋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对比各水平年的区域规划排污量,纳污海域以无机氮超载最为严重。其中,规划近期(2015年)25%排污区出现容量超载,规划远期(2020年)33%排污区出现超载。  相似文献   

8.
刘宏海 《科技信息》2010,(10):I0340-I0340
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南建设"两型城市"是一种必然选择。从淮南环境状况来看,淮河淮南段Ⅲ类以上水质天数占全年的67%,环境空气Ⅱ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2%,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但无论横向比还是纵向比,淮南环境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污染仍然较重,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煤、电、化三大产业排污总量占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污总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理论、方法及应用荀厚平,施国庆环境科学,1993年第6期水库移民环境容量是近几年水库移民工作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移民环境容量的基本理论是:人类生存条件受环境的制约,一个区域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环境容量分析,移民环境容量是...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旅游环境容量的新概念体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在总结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关于旅游容量的概念体系,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旅游容量新的概念体系。本文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其自然旅游环境容量和人文旅游环境容量所组成,为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与量测提供了基础,并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城市供水的绝大部分依靠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水量与日俱增,地下水的长期超采造成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环境容量降低、水质污染加剧、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为了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交通容量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给出城市环境交通容量确切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评估及机动车污染物的分析,研究了机动车产生的污染物特性,筛选出NOx作为机动车主要影响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因子,认为NOx与机动车数量的相关性强,与车速没有明显的关系。建立了环境交通容量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影响机动车交通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得出了交通环境容量、交通容量、环境交通容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该结果可为城市的规划改造、环境质量的保证及机动车数量的控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深化,江海区水域面积急剧减少,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后未完全达标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严重污染了区内河流,同时由于感潮河网区本身具有的交叉污染等特性,造成了整个江海区河网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因此,河网地区水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感潮河网区域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江海区河网的水环境现状、污染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小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3):5947-5951
以昆山水环境质量与水污染排放现状为依据,从水环境安全体系和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研究。提出如何通过水源地保护、河道和湖泊水质改善、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促进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来构建昆山市水环境安全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往复流河道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首先建立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水环境容量模型,然后据此计算苏南地区往复流河道典型水文年的水环境容量COD值,最后结合污染源削减预测,分析太湖流域苏南地区部分河道未来水质的达标情况.结果表明,所计算的太湖流域苏南河道剩余环境容量基本上为负值,其中苏南各运河为苏南河网水域的主要纳污河道.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数据,诊断了洞庭湖区目前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从水文水情变化、污染来源、环境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构建畅通生态水网,增大水环境承载能力;源头控制,减少水型污染物产生;污染源治理和重点区域整治相结合,开展区域内水污染防治;清水入流,降低上游影响;创新环境机制体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水环境动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影响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复杂多变。以西北地区城市宝鸡市为例,将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分解为水资源、水污染、工业、农业和人口5个子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与向量模法相结合,建立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多个方案仿真,比较优选出适合宝鸡市发展的最佳方案,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太湖限制排污总量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导流域污染源治理和改善湖泊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基于特定水文条件计算得到的总量控制成果,尽管应用偏安全,却无法反映自然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也不适应污染源全面控制的需要,因此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动态变化分析并提出环湖分区入湖水质浓度控制要求,既适应了湖泊自然变化特征,又可以满足流域污染源全面控制与入湖污染负荷定量化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分析了湖泊纳污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选择典型水文年和将湖泊与环湖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是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的关键,并以枯水年作为代表水文年,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近期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模拟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并基于近期太湖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成果,提出环太湖分区逐月入湖水质浓度的平均值在经过简单的技术修正后,可作为近期太湖各分区入湖河道的水质控制浓度要求,为太湖流域近期水环境定量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流域内水污染问题日渐严重,流域水污染防治已是一个热点。现以四川省苍溪河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流域的水流、水文、污染物等特征和相关的调查资料对该流域水质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苍溪河现状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污染较为严重。根据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出各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排放量以及达到控制目标需削减的污染物量。并根据该流域污染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突出表现在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和水体景观减少、景观破碎和离散化等,由此引起了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导致降雨径流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水体质量下降.通过对城市景观水环境响应及景观调控方法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得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1)城市景观水环境影响研究尚不深入,基于实际的城市水环境过程的景观格局及其表征指标研究较少,缺乏城市非点源输出过程及其影响的尺度效应研究;2)城市景观水环境响应关系研究方法单一,尚少见基于城市景观格局的水环境机制模型;3)现有景观调控方法缺乏系统研究,不同尺度同时开展景观调控的研究较少,缺乏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城市景观动态调控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