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200多个峰,共确认了其中90种成分,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1.92%,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烯烷类等。  相似文献   

2.
刺槐花样品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延安地区刺槐花挥发油中分离出57种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峰总面积的82.01%;鉴定出其中的成分有醇、烯烃、烷烃、醛、酯、酮等十多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7.40%,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6.74%,醇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5.87%,酯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2.35%。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从黔西南产野生姜味草中提取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水蒸汽蒸馏法出油率0.18%,超临界CO2萃取法出油率1.05%.从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物中分出22个色谱峰,确认了其中的13种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831%;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中分出28个色谱峰,确认了其中的19种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229%;两者有8个共有成分:芳樟醇、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醛、乙酸香叶酯、石竹烯、(1R,4R,6R,10S)-4,12,12-三甲基-9-亚甲基-5-氧杂三环[8.2.0.0 (4,6)]十二烷、石竹烯氧化物.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中的小极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中的小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运用质谱库检索系统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过鉴定,大、小叶榄仁叶中分别鉴定出41和42种成分,各占其总量的87.04%和91.12%,其中,大叶榄仁中的主要成分是脂类33.81%、萜类32.21%、芳香族13.26%和烷烃类4.36%,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植醇,占总量的25.42%。小叶榄仁中的主要成分是脂类63.9%、烷烃类12.38%、萜类9.54%和芳香族3.9%,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棕榈酸乙酯,占总量的20.58%。结论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小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方面均有一定差异,为鉴别大叶榄仁叶和小叶榄仁叶提供了在化学成分上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研究澳洲坚果花挥发性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坚果花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超临界CO2萃取与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的坚果花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出164个组分,鉴定出58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5.55%.含量最高为亚麻酸(11.88%);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分离出142种成分,鉴定出53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71.06%.最主要成分为环氧芳樟醇(10.89%).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对澳洲坚果花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澳洲坚果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蒙椴树皮提取物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蒙椴树皮进行提取,对得到的油状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其化学组成,鉴定了其中的57种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鉴定成分占总组分的73.26%;主要成分为酯类化合物,同时鉴定出烷烃类、酸、醇、醛、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随着酸性气田的不断开采,其钻采环境中的腐蚀机理及井下管材的优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室内高温高压腐蚀试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S135钻杆钢在H2S/CO2共存聚合物钻井液中气相与液相的腐蚀产物膜成分差异,探讨腐蚀机理.结果表明,S135钻杆钢气相和液相腐蚀速率都随温度升高和CO2分压增大而增加,气相腐蚀较液相严重,呈局部腐蚀形貌,气相腐蚀产物表面凹坑较大,液相腐蚀产物较为均匀且致密性强,以均匀腐蚀为主.气相和液相腐蚀产物膜中都含有C、O、S、Fe、Si五种元素,且腐蚀产物成分差别不大,主要成分为Fe3O4、FeS、α-FeOOH、FeS2,以及少量的Fe7S8和Fe3S4,此外在腐蚀产物膜表面还夹杂有硅酸盐物质.钻杆钢腐蚀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碳腐蚀、氧腐蚀、硫化氢腐蚀、单质硫腐蚀以及腐蚀产物膜与钢材本体间电偶腐蚀.  相似文献   

8.
两种不同方法提取铁牛七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SD)和超声萃取-水蒸气蒸馏(UESD)从铁牛七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比较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SD法共分离出69个色谱峰,鉴定出63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77.89%,主要是十六酸(9.09%)和6-氧杂-硫代-辛烯酸(7.85%)等;UESD法共分离出75个色谱峰,鉴定出68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88.69%,主要是十六酸(24.69%)和亚油酸(7.31%)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主要共有成分为有机酸和烷烃类化合物,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UESD法提取时间短,得率高,且有机酸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9.
6种莲花花瓣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种莲花品种花瓣中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总共检测出9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种类为萜烯类、烷烃类、醇类和芳香烃,还有数目较少的酯类、醛类、酮类和苯酚类等;6个莲花品种中有9种相同的挥发性物质成分,且各自具有独特的挥发性物质成分;不同的莲花品种中的挥发性物质在成分和含量上均呈现显著的差异,其中‘磨山红’的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最高(171 785.91ng·g-1),‘晶雀’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最少(1 907.35ng·g-1);十五烷是4种中国莲中含量最高的,而松油醇是‘黄牡丹’中含量最丰富的,甲氧苯基肟是‘晶雀’中含量最高的;烷烃类是4种中国莲中含量百分比最高的,醇类是‘黄牡丹’中含量最高的;主成分分析将4种中国莲聚在了一起。结论: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与莲花品种密切相关,中国莲在挥发性物质的数量和含量上都要高于美洲黄莲,而杂交种‘黄牡丹’的含量位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南京市紫金山24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24种植物中共检测出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醚类、酚类及烷烃类等8类165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萜烯和醇类为主。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白玉兰,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1.99%;其次是扶芳藤(66.56%)、青桐(50.30%)及冬青(8.14%)。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冬青,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78.53%;其次是黄连木(72.99%)、荚蒾(66.69%)、枫香(58.81%)、麻栎(56.10%)、香樟(54.46%)及白玉兰(7.48%)。  相似文献   

11.
川东北飞仙关组气藏为高含硫、过成熟常压(低压)的超干气藏,其地层在地质历史上经过了深埋藏和高温作用,具备了原油裂解的条件,包裹体资料证明原始气藏含有大量的高烃组分和液态沥青,且不含H2S,确认气藏为原油裂解产物。气藏储层发育在膏盐岩中,原油裂解气与其中的硫酸盐矿物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消耗了大量的高烃气体,并产生大量H2S和CO2,所以现今气藏表现为高含硫和过成熟特征。硫酸盐岩热化学反应(TSR)生成的H2S和CO2大量溶解在水中,形成大量的酸,其产生的溶蚀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储集空间,造成了现在气藏压力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透油藏注气驱长岩心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某油藏的储层物性为低孔特低渗,平均孔隙度12.32%,平均渗透率2.1×10-3μm2,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困难的问题.为了研究油藏注气可行性,在室内进行长岩心驱替实验,得到了不同气体(CO2、N2及烃类干气)改善原油物性的效果,以及注入不同流体(纯水驱、纯N2驱、纯CO2驱、烃类干气驱、N2泡沫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CO2、N2及烃类干气中,CO2能明显改善原油的物性,对原油的降黏效果和膨胀效果较明显,而N2和烃类干气对原油的膨胀不是很明显.与注水相比,注入4种气体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在4种气驱中,N2泡沫驱的驱油效率最高,达到57.12%,但驱替压差随着驱替进行而一直升高,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注入压力超过了地层破裂压力,且注入量也达到7.10 PV的体积,现场实施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是纯CO2驱,N2驱最差.  相似文献   

13.
空气驱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其独特的低温氧化反应能够在地层中放热活化原油。本文针对新疆C油田原油开展了低温氧化实验和绝热氧化实验,通过分析氧化后油气组分来研究压力对低温氧化和绝热氧化反应的影响,揭示原油氧化反应机理,同时利用长岩心空气驱物理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空气驱和水驱后空气驱复合驱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压力增大可有效改善原油低温氧化进程,增强原油氧化活性,原油耗氧能力增强,氧加成反应也更明显,原油中质和重质组分增加。原油绝热氧化积聚的热效应能显著提高原油氧化效果,导致原油耗氧量增加,脱羧反应生成CO和CO2量也显著增加,高压条件下CO和CO2的生成量增加53.6 %,各组分变化更为明显。空气驱过程中,空气与原油反应,在烟道气驱、混相驱和原油膨胀等多重机理作用下,长岩心驱油效率可达40.17 %。与空气驱相比,水驱后空气驱复合驱驱油效率更高,当注入压力为36 MPa时,复合驱驱油效率为51.44 %。  相似文献   

14.
吉林新立油田CO_2非混相驱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专门建成的高压线性物理模拟装置,以吉林新立油田为原型进行了一系列CO2非混相驱模拟实验。实验内容包括CO2注入率、CO2段塞大小、交替注方式、气水比、水气同注及注CO2时机等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CO2非混相驱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是CO2段塞大小和油层压力。注入率对驱替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交替注入和气水比的影响是次要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对新立油田而言,在较低的含油饱和度下,CO2非混相驱仍能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以聚α-烯烃航空润滑基础油(PAO)为原料,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研究了超高温(350℃和400℃)作用对PAO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结构组分差异.结果表明:聚α-烯烃在超高温作用下发生深度热裂解,尤其在400℃作用下几乎完全裂解.裂解产物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78种化合物,包括19种正构烷烃(NAs)、43种异构烷烃(IPs)、56种烯烃(OFs)、17种环烷烃(CAs)、15种芳烃(AHs)、4种含杂原子化合物(HCCs)及24种α-烯烃的聚合体(PMs).350℃和400℃下裂解生成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37.236%和65.160%,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大量产生是导致油品粘度变稀的主要原因,然而环烷烃、芳烃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含生色/助色基团化合物则是油品颜色加深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离鉴定藿香正气丸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筛选固相微萃取纤维,优化固相微萃取操作条件,并采用GC-MS对解析物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73种组分,主要为烃类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广藿香醇含量最高,为17.6%.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适用于藿香正气丸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利用概率密度函数(PDF)燃烧模型对WP6航空发动机由煤油改柴油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得到使用航空煤油(RP-3)和0号柴油燃烧室的流场、温度场、总压力损失、出口温度分布、污染物和燃油蒸发过程等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航空煤油改为0号柴油,燃烧效率降低约3.6%和CO排放量在最大工况下增大约7.5倍;出口温度分布和总压损失差异分别在1%、2%之内。以上结果为WP6航空发动机改地面柴油型燃气轮机设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受强非均质性和底水锥进影响,大部分水平井出现了点状水淹,导致低产低效井增多,油藏含水率不断上升,井间剩余油动用难,且该油藏具有高温、高盐特点,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取得较好开发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高温高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油藏的模拟,采用注CO2/N2(体积比为7:3)混合气提高强底水砂岩油藏采收率。一方面,CO2与原油易混相,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驱油效率;另一方面,N2具有较好的压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强底水快速锥进,提高油藏的波及系数。这样使“驱油”与“压锥”进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同时,对比不同注气方式、不同注气速度和不同注采部位等驱油条件,优选注气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注入CO2/N2后地层原油体积膨胀了21%,粘度降低了24.9%;CO2/N2混合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9.62 MPa;优选出了最佳的注入参数:注气速度为1 mL/min(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25%)、注气方式为水气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5.8%)、注采部位为高注低采(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5%)。研究结果为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CO2/N2混合气驱先导试验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清香木叶与黄连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清香木叶和黄连木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清香木叶和黄连木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鉴定出清香木叶挥发油的28种化合物和黄连木叶挥发油的59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9.54%和83.71%。清香木叶和黄连木叶挥发油都含萜烯类化合物,但清香木叶挥发油以芳香族、萜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三类化合物约占其挥发油质量的95.2%,黄连木叶挥发油以烷烃类、醇类、萜烯类、芳香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五类化合物约占其挥发油质量的74.2%。  相似文献   

20.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Sloan ED 《Nature》2003,426(6964):353-363
Natural gas hydrates are solid, non-stoichiometric compounds of small gas molecules and water. They form when the constituents come into contact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ounds, most notably that they are non-flowing crystalline solids that are denser than typical fluid hydrocarbons and that the gas molecules they contain are effectively compressed, give rise to numerous applications in the broad areas of energy and climate effects. In particular, they have an important bearing on flow assurance and safety issues in oil and gas pipelines, they offer a largely unexploited means of energy recovery and transportation, and they c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ast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