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患安全     
《上海信息化》2008,(10):83-83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草案中明确提出,泄露、窃取、收买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草案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收买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该条款的增加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对非法泄漏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精神病人被强制送治而引起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公民将精神病人强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是哪部法律赋予公民可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权利。这样的权利应当受到怎样地限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精神病人送治权实际是一种职责,是监护权的内容之一。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此规定是很落后的。完全忽视了精神病人的利益。在借鉴国外立法的同时,试图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神病人送治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温志红 《科技资讯》2009,(14):245-245
在刑法中,针对侵犯名誉权的罪名主要有两个:诽谤罪与侮辱罪。刑法并没有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不过,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履行公务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或者以窃取、收买等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因此,有人认为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未尝不可。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贿赂的本质特征是贿赂与职务的关联性。本文通过对我国历代有关贿赂的法律规定和世界各国有关贿赂的法律规定来分析和探讨有关贿赂的理论聚讼。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包括公民的人格尊严权、自由权、安全权、生命权、名誉权等——笔者注),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  相似文献   

6.
三、中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为了保障和促进中国人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中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范政府和个人的行为,把人权的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每个中国公民,无论其性别、出身、民族、身份、财产状况、宗教信仰,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先后制定了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各项立法。如《刑法》,它有效地保护人民,打击一切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行为,以及其他刑事犯罪  相似文献   

7.
陈晓霞 《科技信息》2009,(20):I0047-I0048
关于死刑犯和在押犯的生育权一直是各国法律比较有争议的问题。生育行为作为人类繁衍子孙后代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每个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我国刑法并未剥夺死刑犯的生育权,但由于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故应通过相关立法完善来保障其生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人身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权利之一,也是现代法治国家所保障的一种基本人权。本文就我国大陆和台湾刑法中非法剥夺人身自由型犯罪的概念、耦合式犯罪构成和刑罚规定等方面进行简要比较,从细微处探究海峡两岸刑法在保障相关人权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宪法第 41条规定了公民享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民法通则》第 1 2 1条规定了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 ,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享有控告权和索赔权 ,实行权利监督。上述根本大法和基本法律的规定 ,是公民、法人对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行权利监督的法律依据 ,因此 ,实行权利监督的权利是宪法权利。文章针对目前权利监督严重弱化、甚至虚化的事实提出了应当强化和实化权利监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在紧急状态下为了迅速处理危机,集中扩大行使其紧急权,国家紧急权的扩大行使必然导致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这种限制是正当合法的。但如果国家的这种紧急权没有法律程序的限制,势必会给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危害。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紧急状态下不受非法侵害,国家紧急权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11.
马铭 《科技信息》2010,(24):I0046-I0046
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使用各种方式表明、显示或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从我国宪法和重要的国际条约的内容来看,该权利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从理论角度分析,它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公民有表达与不表达的自由;其次是在法律的限度内公民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住宅权作为宪法规定的一项自由权,尚未扩张到生存权意义上的公民“对住宅”的权利。对自由权意义上的住宅权的保护.我国的行政法也存在很多缺陷: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在保护公民的住宅免受他人非法侵入上还存在住宅范围不清、“非法侵入”的标准不明等缺陷;二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土地管理法》在尊重公民住宅权上也存在不少疏忽;三是住宅权事实上是一种没有救济的权利,目前只能将住宅权降格为财产权并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获得很少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刑法第238条第三款的规定,一般人认为,“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应构成非法拘禁罪。给者认为,“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不只成立非法拘禁罪,而应结合该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并区分该债务是否合法、索取的财物与债务数额比较之多寡、使用暴力的不同时间等案情,分别以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甚至以非法拘禁罪或者绑架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4.
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授予每位公民有限的人身及居所隐私的权利。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证这些宪法修正案能得以实施的具体法律规定。法庭采用证据排除规则有三个主要原因:制止警察违法取证的行为,维持法庭的廉洁性,鼓励国家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导国民遵守法律。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比,内部制裁的方式会阻碍警察和检察官的工作能力,对警察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效果又不理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规范警察取证行为、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关于公民肖像权的保护规定存在疏漏,从而导致了一些本应属于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被排除在侵权行为之外,受不到法律制裁。为此,提出重建侵害公民肖像权行为的构成理论,在具体分析肖像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的基础上,将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定义为,“未经本人同意,再现、使用本人肖像的行为。”同时还对肖像权法律保护的限制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刑事搜查是侦查措施的一种,属于依靠强制力的国家行为。由于其可能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即住宅和人身自由不得侵犯的权利,故各国法律均对搜查制度予以严格规定。本文通过对刑事搜查的基本界定,阐述刑事搜查的基本原则,结合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事搜查制度的比较,将刑事搜查的分类予以明确,并通过了解与搜查相关的非法证据排除以及救济规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发现刑事搜查在我国立法和司法中的问题,借鉴他国合理合法的做法,为我国刑事搜查制度的完善针对缺陷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析受贿罪     
受贿犯罪的核心是国家工作人员违背了其应遵守的廉洁义务,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制度。利用职务之便,就是指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仅指利用本人现在职务上的便利,不包括利用过去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将来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中的"利益",从性质上讲,既可以是合法的利益,也可以是非法的利益;既可以是正当的利益,也可以是不正当的利益;既可以是物质性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性利益。从作用上讲,为他人谋取利益仅仅限定着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受贿行为,而不限定索取他人财物的受贿行为,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法定要件;"为他人谋利益"不应被规定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为他人谋利益"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提起行政诉讼是原告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该条保护诉讼权的规定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只要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仅益 ,并符合该法第 41条起诉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成为原告。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或出于自愿 ,或不得已行使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撤诉权利 ,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的结束 ,因此 ,原告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消灭的主…  相似文献   

19.
监狱是国家专门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对特定罪犯进行关押、改造的场所,罪犯作为特定公民,在服刑、改造中也应享有所应享有的权利,即法律未被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中,监狱刑罚执行中,贯彻了理性、人本的、法治、反酷刑的思想,保证了罪犯的人权。  相似文献   

20.
袁靖 《奇闻怪事》2009,(11):61-61
孟德斯鸠通过论证自由与刑法的关系,提出要建立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的专门条款,它的潜在规范是不得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法权要求并属于继续犯。从自由本体论角度分析构成要件,对于熟睡中的人,应当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从自由本体论视角评价非法拘禁罪法定刑,则对于因自杀、自虐行为造成的被害人死亡、伤残等结果,对犯罪人而言,应当成立结果加重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