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的《上海文学》刊登了一部女作家航鹰写的中篇小说《东方女性》,一时为广大读者所传阅。这是继《人到中年》、《方舟》、《沉重的翅膀》后又一篇探索女知识分子的比较成功但又有明显缺陷的作品。航鹰是近年来出现的较有名气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明姑娘》、《金鹿儿》都已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东方女性》之所以引人入胜,是由于作者提出了处理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问题,批判了余小朵式的以“自我”“爱情至上”为中心的爱情观,对当代青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姜东赋同志《论苏曼殊》一文,其中两次提到苏曼殊论述《金瓶梅》的文章。引文均出自清末杂志《新小说》中。该杂志为梁启超创办,是专门性的小说杂志,一九○二年发刊于日本横滨。一九○三年特辟《小说丛话》专栏,刊载有关小说研究的理论文章,其中署名曼殊的文章共刊登了三次:第  相似文献   

4.
 这个题目是一篇小说的题目。伍中正发表在《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5期上的小说用的就是这个题目(2013年第11期《读者》摘发了这篇小说)。这篇小说颇有意思。小说寓意很深,就像一篇哲学论文——“谁来证明你的马?”今天的“主编心语”就从这个故事谈起。  相似文献   

5.
金芹先生在1987年第6期的《郑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关于<孔乙己>写作年月与主题思想的探索》一文。这篇文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的《鲁迅研究》1988年第1期曾予以收录。该文大致观点是这样的:鲁迅的《孔乙己》不是写于1918年冬,而是写于1919年3月;因此,《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应是“不仅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而且辛辣地  相似文献   

6.
刘心武的问题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空灵”的作品还将发展,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也未尝不可。事实证明,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敢于面对社会生活现实的作品。《公共汽车咏叹调》(《人民文学》1985年第12期)和《5·19长镜头》一样,反映了一种怨愤情绪。对于由这种情绪引起的后果,作家引导我们去理解它背后的复杂的社会和心  相似文献   

7.
 1991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再论科学道德问题”的文章。该文发表后为其他杂志一再转载,如《新华文摘》(1992年第1期)、《山西农业科学》(1992年第1期)、《教育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生物学通报》(1992年第3期)等都先后转载此文。十余年后《四川动物》(2003年第3期)再次转载此文。一篇呼吁重视科学道德问题、介绍科学道德基本规范的文章,得到如此重视、产生如此影响,十分不寻常,但是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8.
王桂珍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39-139
原国家版权局局长宋木文先生发表在《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上的《当代中国版权制度建设的历程——〈中国当代版权史〉·序》近日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全文转载。该文认为,中国版权法学经过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气派。它和其他众多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样,既需要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研究,也需要历史发展研究。版权法学的发展,如果没有历史研究,就会底气不足,缺乏后劲,而由李明山编审主编的《中国当代版权史》,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修史传统,也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欠。正所谓,鉴古知今,见微知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曾姝 《科技信息》2009,(11):171-171
井上靖是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日本作家之一。他写了很多有关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天平之甍》就是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部。本文以《天平之甍》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对这部小说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这部小说有关人性描写,人生无常观,及人生希望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曾经在幼年代后期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90年代又推出两部重头作品《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和《许之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6期).这两部作品与余华的先锋小说一样,仍然是在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与先锋小说中的苦难精神指归与形式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震撼也不一样.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先锋”的轨道.余华1989年在《上海文论》上发表过一篇谈创作的文章《虚伪的作品》,这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作者在80年代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余华在其先锋小说《一九八六年人《…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直销》创刊于2003年12月相比,杂志的母体《知识经济》的创刊时间则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12月创干的《重庆科技》。这是《知识经济》最早的前身。似乎就在弹指之间,《知识经济》已经走过了28个春夏秋冬,也迎来了第200期的诞生。在这200期中,《中国直销》也迎来了自己的第88期。在这88期里,记载了行业的风风雨雨,也记忆着我们的酸甜苦辣。回顾过去,不是因为沉湎,而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7年的积累,也让我们相信《中国直销》未来的发展一定充满着光明。  相似文献   

15.
试验、推广无电源变压器的扩音机,对发展农村广播事业和革新电子设备有重要意义。《自然科学争鸣》1975年第二期和《无线电》1974年第十二期曾发表了颜建中同志写的无电源变压器的扩音机文章,现摘介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这篇小说我读了四遍。读第一遍时,我要求自己尽量不带任何想法,以免先入为主,也避免作任何分析,只追求直观的“第一感”。读完第一遍,我只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篇小说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感到不同。二者究竟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遍,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开头写后花园那部分,采用儿童视角,可以看作是《呼兰河传》的延续,孤立地看,写得很精彩,甚至是得心应手,但并没有比《呼兰河传》提供更新的东西,而且在整篇小说里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显然这部分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追求。于是对作者跳…  相似文献   

17.
读完王安忆的小说《雨,沙沙沙》(载《北京文艺》一九八○年第六期),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它,久久地萦绕在脑际,只要想起那“橙黄色”、“天蓝色”的灯光,空虚和不安,期待与惆帐,就悄悄地爬上心头;耳边,也好像响起了那打在心弦上的春雨声:“沙沙,沙沙沙……”其实,小说写的是一个很平常很简单的故事:在一个春雨沙沙的夜晚,青年女工雯雯下班回家。不料,末班公共汽车开走了。正当她感到“失望而可怜”,将要冒雨走七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1975年前后,与共和国同龄的谢鲁渤经由诗歌之门而跻身文坛。他在1979年以后开始写小说,虽“自己也说不清怎么就做起小说来”,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1987年底,已见发表短篇小说四十余篇,中篇小说一部。初期作品经浙江文艺出版社筛选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自己的季节》,包括处女作《躲雨》在内的不少作品多次为《小说选刊》所选载,并获发表刊物的优秀作品奖。1982年发表的《小城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且由《人民中国》译介给日本读者。因而,在小说创作上,谢鲁渤也已是成绩可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