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在暴雪中坍塌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本文统计了国内外在暴雪天气中遭到破坏的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对破坏形式和原因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将其破坏形态分为整体垮塌破坏和损伤性破坏两大类,其中整体垮塌破坏分为梁破坏、节点破坏、柱破坏和支座破坏四种,损伤性破坏分为檩条平面外失稳破坏、屋面局部凹陷破坏和支撑破坏三种.随后针对不同的破坏形态对其破坏原因进行分析,应用ANSYS对轻型门式刚架破坏的一般模式和机理进行了探讨,并为提升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安全性能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本文的总结分析有利于对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在超越雪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和机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为防止该类结构的破坏提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轴加载条件下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分析了岩石在受载过程中破坏单元的演化规律,对岩石破坏过程中的逾渗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声发射定位事件反映了岩石内部微裂纹产生、扩展的演化过程,基于声发射定位事件对岩石内部破坏单元进行划分,能够反映破坏单元从无序分布向有序集中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岩石失稳破坏前,破坏集团数目与破坏集团规模——数目的负幂指数均出现增长变缓的趋势,反映了破坏单元的大面积贯通过程,岩石由稳定的破裂阶段转变为非稳定的破裂阶段.在破坏单元达到一定概率时应变开始突发式增长.基于声发射定位事件对破坏单元进行划分,从物理实验的角度研究岩石逾渗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的锥形弹侵彻时的极限穿透速度计算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锥形弹侵彻破坏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借用Taylor扩孔理论和修正后的Thomson碟型破坏理论,建立了一个针对靶板发生扩孔型和碟型混合破坏的新的能量表达式,利用该式可预测极限穿透速度,并运用具体算例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为探求冲击煤层煤样在单轴加载过程中的红外变化规律,利用红外热像仪对煤样进行单轴加载红外监测,取剪切破坏和劈裂破坏两种试样,对破坏过程进行红外热像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冲击煤层煤样AIRT(红外辐射温度)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对应关系分为五个阶段,即下降(压密阶段)-上升(弹性阶段)-下降(塑性阶段)-上升(屈服阶段)-下降(破坏阶段);煤样破坏前期都曾出现一次相对较大的AIRT下降现象,下降AIRT依据试样的强度不同而不同;煤样剪切破坏过程比劈裂破坏过程高温区域明显;AIRT变化可以对煤样内、外部能量积聚与耗散进行较准确的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5.
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粘结剥离破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发生粘结剥离破坏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其破坏原因主要是界面间产生应力集中;对各种参数进行分析,得到了两种不同剥离破坏形式下的最大粘结剥离应力;通过对纤维布粘贴层数、长度以及粘结胶力学特性等关键要素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粘结剥离破坏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循环冲击载荷作用下砂岩破坏模式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岩石动静组合加载SHPB试验装置对不同静载砂岩试件进行循环冲击试验,研究其破坏模式.在研究岩石试件界面摩擦力的基础上,对不同静载作用下岩石试件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应力波斜入射到微裂纹时的作用效应,探索具有一定静载的岩石在循环冲击作用下的破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具有三轴静载的试件,应力波在其最大剪应力所在平面进行斜入射时优先破坏.在循环冲击载荷作用下,具有轴向静载的岩石在破坏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端部效应,而没有轴向静载的岩石则没有端部效应;静载荷的组合形式对岩石在循环冲击作用时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大;无静载荷作用时,岩石在循环冲击时逐步破坏成几块,破裂面平行于纵向面,属于张应变破坏;只有轴向静载作用时,岩石试件第1次破坏形成共轭双曲线型破裂面,进而在入射界面处发生破坏,破坏都属于张剪破坏;具有三轴静载作用时,由于轴向静载的不同,岩石最终破坏成圆锥台、圆锥体和V型锥体,破坏属于拉剪破坏.  相似文献   

7.
岩石覆盖层抗震塌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塌破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震塌平面上的破坏应力与荷载参数的函数关系。采用一维弹脆性平面波理论,运用具有明确物理基础的破坏准则,对岩石介质中因冲击或爆炸产生的动力震塌破坏机理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定量得到了震塌深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组钢筋砼框架柱构件抗震弯剪破坏的试验研究,对塑性铰区的几种破坏形态、主要破坏特征及其破坏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了构件塑性铰区主要破坏形态的分类标准,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适性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汉成  王群敏  刘锟 《甘肃科技》2013,29(5):31-32,44
汶川地震触发的大量岩质滑坡表明,坡顶岩体发生拉裂破坏,下部岩体发生剪切破坏。利用FLAC2D6.0的动力学模块对某岩质边坡在动荷载下的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岩质边坡、坡顶附近岩体发生的是以结构面的拉张破坏为主的破坏,坡体下部发生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为计算精确制导炸弹对地下工程的最大破坏范围,分析了常规弹药的局部及整体作用对掘开式地下工程的顶板、底板、侧墙等部位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及破坏范围,为对此类问题进行快速大量分析,采用数据库及VISUAL C 语言编制了通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窦鹏涛 《甘肃科技》2010,26(23):125-126
混凝土冻融破坏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混凝土结构产生的主要病害。通过对混凝土冻融过程中破坏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混凝土冻融破坏防治对策,并结合耐久性规范对冻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边坡“破坏”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提出将边坡破坏按模糊准则划分为苦干等级,并给出了各破坏等级的隶属函数。结合边坡工程中存在的随机性,定义了边坡工程对于各破坏等级的可靠度,得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文末对一个实际边坡进行了可靠度计算和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地震中建筑物受到破坏,对其破坏程度要进行分类.在处理受地震破坏的数据中,如,有Xn={a1,a2,…,an}个样本,对它们震害的描述往往是由现场调查者凭经验进行的,一般分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严重破坏"、"坍塌"四类.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面板堆石坝的动力破坏准则;利用有限元法对面板堆石坝进行动力破坏计算,可以得到坝体的潜在破坏区及其扩展过程。将该方法用于模型面板堆石坝的动力破坏计算,得到和模型动力破坏试验较为一致的结果,并用该方法计算了一座面板堆石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杜家山隧道为例,通过对震后杜家山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发现杜家山隧道破坏过程具有明显的时效特征,分析得出地震作用是杜家山隧道渐进破坏的外因,岩性条件、区域构造条件、地下水条件是其内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隧道渐进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地应力对脆性岩体洞群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体脆性破坏准则和Examine2D软件,分析不同地应力及洞形、洞群下围岩破坏深度af变化规律。基于中国大陆地应力分布规律,分析三大岩类代表性岩石性质随洞室埋深af变化规律并与实际工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af与主应力比k近似呈直线关系,随着k增加,屈服范围逐渐偏离最小主应力向45°夹角发展;单洞室破坏范围呈轴对称形式,多洞室破坏范围呈点对称方式;当主应力方向与洞轴连线呈45°时,屈服范围最易于合并;洞群效应随洞间距增加逐渐降低;洞形不同应力集中系数不同,选择长短轴长度之比与应力比k相接近的椭圆形谐洞,可有效降低破坏深度;af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呈指数函数关系,当σc大于(9σ10-3σ30)(其中,σ10和σ30分别为最大、最小初始地应力)时,不会发生脆性破坏;af变化规律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脆性岩体破坏准则可对破坏深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史永青 《科技信息》2009,(22):I0306-I0306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本文仅从施工环节,结合本人工程实际,对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为东  胡康俊  叶旻  瞿章城 《河南科学》2019,37(8):1283-1288
利用颗粒流程序建立了黏性土边坡模型,模拟在地震作用下黏性土坡变形破坏全过程,并对其破坏形式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性土坡的变形破坏形式是渐进性破坏,由下至上、由浅入深形成一条贯通的"滑移带",破坏过程表现为:坡脚周围土体先受拉破坏和剪切破坏,逐渐引起坡顶土体受拉产生拉裂缝、土坡深层土体受剪切破坏和挤压破坏.边坡破坏主要发生在地震作用的前段时间,剪切破坏多于拉裂破坏;地震作用的后段时间主要发生土体滑移,拉裂破坏多于剪切破坏.随着坡高、坡度、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黏性土边坡破坏程度更加明显,破坏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19.
圆弧拱结构屈曲破坏位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虚功原理对圆弧拱结构的屈曲破坏位置进行了分析,求得其屈曲破坏位置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并对不同高跨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桥梁是交通大动脉的“穴位”,桥梁的破坏将导致交通的阻断并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桥梁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桥梁破坏的检测方法。研究桥梁的破坏机理和检测方法可以较好的避免桥梁的突然破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灾难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