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其形态、解剖及部分同工酶表型的比较研究,发现厚唇光唇鱼(Acrossocheiluslabiatus)和侧条光唇鱼(A.parallens)的差别比较显著,认为二者都是有效种,但它们各自占领不同的水域,其分布受到南岭的阻隔.  相似文献   

2.
光唇鱼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成熟的500尾野生光唇鱼(雌雄比1:1)为亲鱼,以室外水泥池为产卵池及育苗池,通过设置产卵巢及采用微流水措施诱导亲鱼产卵,获得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共72 650粒,平均受精率达85.3%。受精卵在水温24±1℃条件下孵育,43 h孵化出仔鱼,共50 756尾,平均孵化率达69.9%。仔鱼经25 d培育,得全长1.5 cm左右的鱼苗45 275尾,成活率达89.2%。对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等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及微流水刺激诱导产卵措施是光唇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精子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研究了几种因子对光唇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唇鱼精子激活与运动的适宜pH为6.5~8.0;pH 7.0时,精子激活率达(93.33±2.89)%、运动时间达(30.33±1.53)s。精子在0.4%g/L NaCl溶液中的激活率达(93.67±1.15)%,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达(36.00±1.00)s及(44.67±1.53)s。精子在0.7%g/L KCl溶液中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达(93.33±2.89)%、(55.33±1.53)s及(65.33±2.31)s。精子在(0.1~1.0)%g/L的葡萄糖溶液和CaCl2溶液中均不能激活。精子在室温28~30℃下存放3 h后活力明显下降,在低温4℃下存放5 h后活力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CF-HBSS液及1.0%g/L NaCl溶液可作为精子保存用稀释液。  相似文献   

4.
运用传统的形态测量方法结合分类特征研究了采自浙江省新昌县的光唇鱼样本。结果显示:背鳍为3,8;胸鳍为1,14-16;腹鳍为1,8;臀鳍为3,5;体长/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吻长、体长/眼径、头长/吻长、眼径/头长数值分别为3.18±0.47、4.22±0.42、13.02±4.55、20.56±3.00、3.08±1.03、0.21±0.03。其体侧有纵条;唇后沟的间隔距离较宽,大于口宽的1/3;并对其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唇鱼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平均数目分别为1.20×107个/mm3、1.74×104个/mm3、4.50×102个/mm3;检测的13项血清生化指标中除尿素氮、磷、肌酐和谷草转氨酶等几项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总蛋白为44.00 g/L,葡萄糖为15.87 mmol/L,总胆固醇为7.32 mmol/L,甘油三酯为6.61mmol/L,钙为2.37mmol/L,镁为1.12mmol/L,铁为6.00mmol/L,尿酸为15.00μmol/L,谷丙转氨酶为180.00 U/L;其中血清铁的含量要明显高于钙、磷、镁,谷草转氨酶的活性要高于谷丙转氨酶;与一些不同食性淡水鱼类相比,光唇鱼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蛋白、血糖和钙、镁离子含量较高;结果可作为光唇鱼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侧条光唇鱼鳞片、脊椎骨、主鳃盖骨和耳石的年轮特征.鳞片分区明显,环片清晰常呈U型,年轮主要为疏密型,切割型较少见,偶见副轮;脊椎骨为明暗交替的同心环纹,近中心处年轮不清晰;主鳃盖骨为明暗交替的L型环带平行分布,L型的拐角处或其附近较明显;耳石年轮围绕中心核呈弧状排列,轮纹特征在后区清晰.鳞片为侧条光唇鱼年龄鉴定材料,脊椎骨、主鳃盖骨和耳石可用于辅助鉴定.  相似文献   

6.
侧条光唇鱼和宽鳍鱲的两个地理种群形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集于广东南岭和海南五指山的侧条光唇鱼和宽鳍鱲进行外部形态比较研究.侧条光唇鱼和宽鳍鱲的两个地理种群,五指山的种群生长速度大于南岭种群,但其形态差异不大,两个地理种群仍是同一种.  相似文献   

7.
不同pH值下宽口光唇鱼精子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不同pH值的溶液中宽口光唇鱼精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宽口光唇鱼精子对溶液碱性的适应能力较强,在pH8.6溶液中仍可保持很长寿命,在pH8.06时激烈及快速运动持续时间最长;在pH7.6以下,随pH值的降低,精子运动能力及寿命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的遗传多样性及染色体核型,文章通过传统形态学及框架结构测量研究北江侧条光唇鱼的形态学特征,活体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研究其染色体核型,对线粒体DNA扩增及测序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形态学结果显示,该群体的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与《中国动物志》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可数性状中胸鳍鳍条数为12~14,而《中国动物志》中为14~16;可量性状中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吻长的比值均明显大于《中国动物志》中所描述的比值。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10项可量性状和17项框架结构性状均与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侧条光唇鱼的核型公式为2n=14m+16sm+8st+12t,染色体臂数NF=80,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侧条光唇鱼线粒体Cyt b基因与D-loop序列分析显示,碱基A+T含量均高于C+G含量,且G含量最低,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性。基于D-loop序列和Cyt b基因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0.004和0.001~0.003,表明该群体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D-loop序列和C...  相似文献   

9.
北江侧条光唇鱼的个体生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7月—2009年6月,在北江随机采集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样本358尾,均测量其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n)和性腺质量(Wo)等生物学指标.从样本中选取卵巢成熟度为IV期的雌性个体73尾,用质量法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并对体长相对生殖力(FL)、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进行计算,用5种数学模型及多元回归方程拟合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个体绝对生殖力(F)在578~12621粒之间,平均为3303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在73~908粒/cm之间,平均为282粒/cm,体质量相对生殖力在42~203粒/g之间,平均为87粒/g;个体绝对生殖力及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均与全长、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体长体质量复合关系和卵巢质量等呈幂函数相关,两者均与成熟系数和年龄呈指数函数相关,而体质量相对生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相关性不显著.根据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可以利用体长或体质量预测种群生殖力.根据侧条光唇鱼卵径分布频率特征,初步推测其为分批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0.
自2012年至2021年,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对省内鱼类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在整理标本期间,发现在黄河与淮河采集的多尾蛇鮈属鱼类与此前河南已有记录的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形态明显不同.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其唇薄简单,不发达,上下唇均无明显乳突,其他可量和可数性状也完全符合光唇蛇鮈(Saurogobio gymnocheilus)的鉴别特征.此外,基于Cyt b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也显示其与长江流域的光唇蛇鮈具有最近亲缘关系,遗传距离仅为0.9%,应为同种,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基于此,确定本次采集到的蛇鮈属鱼类为光唇蛇鮈,是河南省新纪录种,同时也是其在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分布的首次记录(此前记录仅在长江中上游分布).  相似文献   

11.
1980年7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李家塘、大竹岚、高桥、溪源和黄柏溪等地采得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鱼类标本20尾,经鉴定为武夷厚唇鱼Acrossocheilus(Lissochi—lichthys)wuyiensis,新种。武夷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 wuyiensis Wu et Li,新种(图一) 背鳍条4,8;臀鳍条3,5;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尾鳍条19。鳃耙9—11。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40(5.5/3.5-v)41。背鳍前鳞13—14。  相似文献   

12.
以波纹唇鱼为实验对象,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得到神经肽Y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波纹唇鱼npy的cDNA全长序列为645 bp,包含59 bp的5'UTR、300 bp的ORF和286 bp的3'UTR.分子进化的比对分析表明,波纹唇鱼NPY前体与斜带石斑鱼和锯隆头鱼的亲缘关系最近.波纹唇鱼ORF编码99个氨基酸,NPY前体多肽包括:信号肽、成熟肽、Gly-Lys-Arg翻译后加工位点和羧基末端侧翼肽段(CPON).该NPY前体的预测分子质量为11.27 kD,理论等电点为5.51.采用pET-32a(+)原核表达系统构建波纹唇鱼npy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子pET-32a(+)-NPY,并获得重组菌株.对重组蛋白表达菌株进行培养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在30℃,0.6 mmol/L IPTG,培养时间8 h的条件下,重组蛋白的表达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死亡不可逆点(PNR),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5±3)℃的水温条件下:半刺厚唇鱼仔鱼在5 日龄卵黄囊消失并开口摄食,其基本不经历混合营养期,属于极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 ~11 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孵化后第15 d,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在到达PNR后部分仔鱼仍能存活3 ~4 d,其耐受饥饿的能力较强;9 日龄饥饿仔鱼全长出现负增长,17 日龄绝大多数个体因饥饿而死亡;仔鱼在PNR期未出现“胸角”,而鳔后室萎缩明显和第六条黑色素纵带发育显著滞后可作为鉴别半刺厚唇鱼饥饿仔鱼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寄生在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鳃上的多唇虫属一新种;海猪鱼多唇虫Polylabris halichoeres sp.nov.新种以吸铗数目,生殖腔外围有同心环的肌纤维等特征而区别于近似种Polylabris japonicus Ogawa et Egusa,1980。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唇腭裂疾病的发生和其父母高年龄有关,但父母年龄在唇腭裂病因中的作用报道较少,且观点不一。本文旨在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先天性唇腭裂患儿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就诊于我院的675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包括404例唇/腭裂(cleft lip with/without cleft palate, CL±P),271例腭裂(isolated cleft palate CP),并记录父母生育年龄。根据裂隙的严重程度分为两组:唇/腭裂(CL±P)及腭裂(CP)。单侧裂分为左侧裂及右侧裂。研究发现在唇/腭裂(CL±P)中,父母双方年龄都大时,后代患唇/腭裂(CL±P)的风险要比父母双方都年轻的高很多。在腭裂(CP)中,父母年龄大比父母年轻的,后代更易患腭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分析父母年龄和左右侧裂之间的关系。发现父母年龄和左右侧裂统计学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岭6种鱼类的形态比较与北江光唇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东南岭鱼类进行常规测量,得出了广东南岭鱼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正相关增长,对北江光唇鱼生长规律进行分析,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9.4343[1-e-1.1951(t-0.1032)]和Wt=21.8831[1-e-1.1951(t-0.1032)]2.8506.  相似文献   

17.
在简单介绍了高速光纤通信网络的各种复用多址技术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并对其在未来光通信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0月至1992年7月,在嘉陵江下游采集粗唇标本211尾,进行了生物学性状的测量和统计运算.用胸鳍棘脱钙切片法鉴定年龄.体长与棘切片半径呈直线正相关.渔获物中80%为2龄和3龄鱼,雌鱼的体重和肥满度均较同体长的雄鱼高.粗唇属一次性产卵的鱼类,产卵期为5~7月,雌鱼性成熟最小型为2龄,体长10.6cm,体重22.2g.绝对繁殖力为1372(583~2392)粒,且与体长、体重、年龄和成熟系数成正相关。受精卵卵径2.0~2.2mm.强粘性.在26.5~30.5℃的水温下,经50小时42分孵出.初孵仔全鱼长5.2~5.8mm.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波纹唇鱼对热应激效应的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运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在热应激和常温条件下,对波纹唇鱼的基因进行了转录组测序. DEGs鉴定结果表明:1655个基因受热应激诱导后差异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表达上调的基因包括MCM、DNA复制起始等与细胞组成和生物过程相关的基因;而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集中于ERK等与机体免疫应答相关的因子;实验结果表明:热应激会导致波纹唇鱼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下调,也可能会导致其免疫应答功能的下降.波纹唇鱼在热应激条件下的免疫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这为波纹唇鱼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红河水系壮体盆唇鱼Placocheilu robustus Zhang,He et Chen和纹尾盆唇鱼P.caudofasciatus(PellegrinChevey)的分类地位,期望从外部形态和内部骨骼特征方面发现更可靠的分类依据。研究采用外部形态比较、内部肌肉和骨骼解剖比较的方法,2种盆唇鱼共检查和测量标本134尾,解剖观察各3尾。结果表明,吻皮的流苏不成列,难以计数;背鳍、臀鳍、尾鳍和腹鳍条数,侧线鳞和围尾柄鳞数等等可数性状在2种盆唇鱼均未显示差异。纹尾盆唇鱼的背鳍前鳞清晰可数;壮体盆唇鱼的背鳍前鳞隐埋于皮下,不容易直观观察。壮体盆唇鱼和纹尾盆唇鱼胸腹部无鳞区域的大小没有明显差异。2种盆唇鱼的吸盘长/吸盘宽、吸盘长/头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比值相互重叠,没有明显间断区分二者。口吸盘的形态、头部形态、身体斑纹和各鳍的形态特征等在2种盆唇鱼无差别。肌肉和骨骼的比较结果表明,2种盆唇鱼除尾鳍基骨存在稍许差异,其他骨骼形态上均未发现明显差异。根据外部形态和解剖学特征比较结果,作者认为壮体盆唇鱼与纹尾盆唇鱼之间没有明显区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效种,壮体盆唇鱼为纹尾盆唇鱼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