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性格复杂:其中有“光明的天使”、“美丽的太阳”:也有试图解除“女性的柔弱”的女强人;有惩恶扬善,以爱化恨,化丑为美,化祸为福的爱的使者;也有被情欲、权欲模糊了眼睛而乱伦、而发疯的人性扭曲、人格分裂者。然而,无论哪一类型的女性,无一例外部是“弱者”。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对女性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形象看莎剧的超时代意义──三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张佑周莎士比亚进行创作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①当时正值伊b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和詹姆士一世执政初期,王室内部争权倾轧,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王资联盟解体,伊丽莎白女王...  相似文献   

3.
莎土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有意义有规律性的差别。本在寻觅、甄别这些差异时,论证了这些女性形象在“着色”方面、在所反映的化精神方面以及在体现作的褒贬态度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莎士比亚妇女观的矛盾,强调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与思想由理想而现实之后,对妇女的态度由歌颂而批判、由看重而看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不可忽视的母性情怀,这可以从婚姻和家庭两方面来考察。即使那些反抗型的女性,她们也都流露出对理想婚姻和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子女刻骨的爱,这都是母性的具体体现;那些忍从型的女性更是表现出愚忠愚爱的母性情怀。  相似文献   

5.
母性的爱和依恋是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最突出特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超凡脱俗、慈祥仁爱的内质,放在闭塞落后的西部地区,积淀在文化心理结构中,更呈现出古朴的美学意义。在性与婚姻的冲突中展示女性的人格独立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再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漫游,人们一定会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常常情绪激昂、惊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陆地、海洋、惊雷、骤雨、黑暗、光明;英雄、美女、君子、小人、神灵、妖魔……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目不暇给。笔者自揣是并不高明的险探家,于是,涉足莎剧世界,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充满爱与光明,尤其是其中的众多女性,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精心雕绘的巨型戏剧人物画廊里,观赏者一无例外地要在一大批放射出绚丽夺目光彩的女性浮雕前流连忘返。莎士比亚在以人文主义者的巨大热情,摒弃中世纪传统偏见的同时,以现实主义者的犀利目光,洞幽探微,深入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并以一代宗师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描绘出一个个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尽管这些形象并不都是完美无瑕、光明洁净,但都或强或弱地闪射出作者理想的光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贵族社会的情爱生活中,女性不是爱的对象,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爱情”主要是指成年男性对少年的爱,女性只是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在古希腊,爱少年不仅是贵族社会中盛行的情爱时尚,更是男性拥有的一项情爱权力。男性贵族之所以拥有此项权力是基于男性拥有一系列政治特权,以及充满男权思想的社会微观权力的认同和支持。因此,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权力。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由于没有自主能力,只能依靠男人,依赖婚姻,她们把爱情或者婚姻看成了生命的全部。为了获得男性的爱,女性实施“色诱”,而结果或许诱惑了男人的同时,也诱惑了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最终陷入了一种“戒惑”,一种被男人或自己抛弃的“绝对”宿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笔下典型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重女轻男”.在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了一批虽然粗陋平凡、貌不出众却聪明机智、泼辣干练的乡野村妇,让她们在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方面极尽风流.她们像指挥一场场大战的将军,计划周密,调遣有方,行动果敢,屡战屡胜.温莎社会中的"阴盛阳衰”现象既颇具现实意义,又颇具象征意义.娘儿们的出色表现不啻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妇女解放的先声.莎士比亚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思想仍略嫌浅薄,他所认识到的只局限于爱与善,于是便把女性作为爱与善的化身,与男性社会相抗衡,以女性的成功来寄托铲除丑恶、改造社会的善良愿望,并表达对伊莉莎白女王的崇拜与缅怀.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也许便是莎士比亚心目中有所作为的伊莉莎白女王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也谈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他的悲剧,并非始于他的年老昏愦、不能识人,也并非不可信,而是始于王权造就的他的特殊的价值观。他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塑造这一形象,是莎士比亚对王权的怀疑进一步加深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然而自问世以来,人们谈得最多地便是她的恶:是她怂恿丈夫弑君夺位成为千古罪人,而自己也成十恶不赦、心如蛇蝎的坏女人……然而本文,试图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该形象的恶与美,阐释麦克白夫人作为普通女性的真性情的一面,由此揭示这位有血有肉女人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人物形象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笔下所有的悲剧人物中 ,李尔王最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莎士比亚站在封建贵族阶级卫道士的立场上为李尔王的悲剧而哀叹 ,对李尔王这个复辟狂扼腕叹息 ,试图赢得人们一掬同情之泪。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十分脆弱 ,让一个垂死的老人和远嫁他国的弱女作为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恰恰是莎士比亚的败笔。与其说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理想的热情颂扬者 ,倒不如说他是新的生产关系确立之初新的社会罪恶的敏锐的发现者、揭露者和积极抨击者  相似文献   

15.
女性、战争与美的极致--孙犁创作中的一种情感偏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科安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2):48-53,82
x孙犁以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即“女性、战争与美的极致”,承担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宏大叙事,成为那个时代的“歌手”。在酷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他展现了中国女性,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的“关的极致”,而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孙犁的才华在于,他从平凡的题材中、从“日常的伦理”的角度呼唤出诗,呼唤出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诗世界。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笔下的女性形象众多,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家庭妇女,还是激情叛逆的独立女性,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无处不在的罪恶。作家描绘女性的悲剧,是为了向她们开启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通过认识自己的堕落,忏悔所犯的罪,接受爱的洗礼,才能找回失去的纯洁。  相似文献   

17.
借助对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的形象及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分析,提示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人文主义者对和谐认识的模糊性:既追求社会和谐,又对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充满怀疑。  相似文献   

18.
刘岩 《奇闻怪事》2011,(10):35-38
席绢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极其细腻,同为吉情大家,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多凄风苦雨,无原则的善良和隐忍往往有些脸谱化,相比较而言,席绢笔下的人物更鲜活而生动。如金庸大师对男子的塑造中,萧峰的义薄云天,张无忌的优柔寡断,郭靖的憨厚老实,杨过的狂放不羁一样,席绢笔下的女子或空灵或辛辣或帅气或张扬或惊才绝艳,却都是个性鲜明,少有雷同。  相似文献   

19.
席绢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及其细腻,同为言情大家,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多凄风苦雨,无原则的善良和隐忍往往有些脸谱化,相比较而言,席绢笔下的人物更鲜活而生动。如金庸大师对男子的塑造中,萧峰的义薄云天,张无忌的优柔寡断,郭靖的憨厚老实,杨过的狂放不羁一样,席绢笔下的女子或空灵或辛辣或帅气或张扬或惊才绝艳,却都是个性鲜明,少有雷同。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子君、刘和珍是鲁迅笔下颇具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斗争方式不同。笔者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