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6眼)进行前瞻性观察.其中男性7例7眼,女性28例29眼,年龄12~81、平均(53.2±11.4)岁.所有患者UCP术前6 d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UCP术后随访10个月,包括视力、眼压、疼痛等级、裂隙灯检查新生血管退缩情况、房水闪辉光度值测定、睫状体体积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UCP术后1 d仅表现为轻度疼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缓和下降,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5、11.438、16.927、7.685、13.311,P<0.05);但9眼在随访第6个月时眼压再次升高,联合降眼压药物局部应用后,3眼眼压降至小于25 mmHg,6眼眼压仍大于25 mmHg再次接受UCP,眼压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房水闪辉值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术后1周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接近正常.术后第1周,31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完全退缩,但第6个月有4眼(眼弓蛔虫病继发视网膜脱离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虹膜再次出现新生血管,接受第2次抗VEGF治疗.睫状体呈皱缩趋势,与术前基线相比,术后第1个月体积减小约5%,随后变化稳定.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结膜充血水肿(24眼,发生率66.7%)、前房积血(5眼,发生率13.9%)和前葡萄膜炎(13眼,发生率36.1%),所有患者无眼内炎、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眼球萎缩等.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UCP降眼压效果可靠并可反复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轻微,患者耐受性更好,因此可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视觉电生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对75例确诊为早期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和视网膜电图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时的中医证型以阴虚热盛证和湿热困脾证为主。阴虚热盛证表现为PVEP的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FERG的b波振幅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湿热困脾证患者PVEP的P100波和FERG的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均发生改变,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时可表现出特殊的中医证型,与视觉电生理的改变存在相关性,可以为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532激光光凝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治疗效果。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酒泉市人医院治疗的12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532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视网膜厚度、氧化应激反应(MDA、ROS、LHP)、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3个月后的BCVA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视网膜厚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VEGF、bFGF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如MDA、ROS、LHP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这124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8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77%(120/124),有注射部位出血3例,一过性高压眼2例,前房炎症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5%。532nm激光光凝治疗DR可降低血清VEGF、bFGF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视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连枷臂(FAS)和连枷腿(FIS)综合征的病程发展特点和临床特征,提高对它们的识别能力.[方法]将325例临床确诊和临床可能诊断级别的经典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26例FAS患者与7例FIS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和生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LS患者中肢体起病者的平均症状扩展时间间隔为(12.5±3.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47.2±4.4)个月,5年生存率为28.3%.而FAS患者的平均症状扩展时间为(49.6±6.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6.2)个月和69.4%,FAL患者的以上数据分别为(48.1±9.9)个月、(66.2±7.9)个月和85.7%,FAS和FLS与肢体起病的ALS在症状扩展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经典ALS男女比例为1.5:1,FAS男女比例为4.2:1,而FLS的男女比例是6:1,FAS和FLS的男女比例明显高于经典ALS,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FAS和FLS是病程发展相对缓慢和生存时间更长的ALS变异型.这对更好的判断ALS患者的预后及制订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介入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治疗血管再通时间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15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完成6个月随访的STEMI的患者,按照优化介入流程启动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记录两组患者靶血管病变、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两组患者Dt B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入院和PCI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值及术后6个月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靶血管病变、心功能Killip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相似,但在PCI术后6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病种质量管理可缩短STEMI患者急诊PCI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改善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的48例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甲亢中甲癌发生率为5. 62%(48/854),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5.5年(1个月~10年),术后1例甲状腺癌复发转移,1例术后2年甲亢复发,1例术后4年死亡。结论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癌术前诊断困难,主要靠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成人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45例重症肺炎中,死亡26例,平均年龄(70.9±16.2)岁;存活19例,平均年龄(57.2±12.6)岁,死亡组年龄明显大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住院(7.4±6.2)d,明显短于存活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5±12.9)d,P<0.05).结论年龄是重症肺炎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观察其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23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6例(48眼)。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8眼(16.7%),特发性黄斑前膜5眼(10.4%),玻璃体积血19眼(39.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VI期8眼(16.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眼(16.7%)。分别观察缝合组和未缝合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d、7d、1个月眼压变化情况、手术效果、时间、最佳矫正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巩膜切口缝合组和未缝合组间术后1d、7d、1个月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70.12±7.86 min;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微,术后并发症少见。术中2眼套管滑脱,5眼结膜下轻微出血,3眼结膜下气泡,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将其应用于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提示:爱滋病患者存活时间与最早诊断时伴患疾病有关。但以前仅少数文章描述了爱滋病患者的存活时间,故对此问题评价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作者在加州旧金山市前瞻性地追踪观察了1981年7月至1987年12月31日4323例爱滋病患者。到1988年12月31日有3229例死亡,病死率为74.7(?),656例存活,占15.2%。另约有10(?)的人失访。所有患者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为12.5个月。三年的存活率为8.7%,五年的存活率为3.4%,患者存活最长的年龄组为20~39岁组,男性病人存活时间长于女性,但无种族差异。在1981到1986年所有被观察患者的存活时间相差不多,但在1986和1987年患者的存活时间有明显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巩膜冷冻、环扎及外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我院行巩膜冷冻、环扎及外放液玻璃体注气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24)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24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术后视力≥0.05者21只眼,最佳视力为0.5.结论:适度的巩膜冷冻,可以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巩膜环扎缩小玻璃体腔减轻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的牵引,玻璃体腔注气使视网膜复位,外放液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巩膜冷冻、环扎及外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10~2002-10,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行巩膜冷冻、环扎及外放液玻璃体注气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25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术后视力≥0.05者21只眼,最佳视力为0.5.结论:适度的巩膜冷冻,可以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巩膜环扎缩小玻璃体腔减轻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的牵引,玻璃体腔注气促使视网膜复位,外放液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α干扰素 (IFN α)治疗 3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其中慢性期 (CP) 30例 ,(1例完全缓解病例 ) ,加速期 (AP) 1例。剂量为隔日 30 0万U平均疗程为 9个月 (3~ 4 0个月 )。结果 :单用IFN α治疗CMLCP 5例 ,其中 2例有效 ;联用甲异靛治疗 12例 ,联用羟基脲治疗 14例 ,有效率分别为 91.6 %和 5 7.1% ,与单用甲异靛或羟基脲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缓解后有 8例单用IFN α维持治持 ,平均持续缓解时间为 6个月。复查Ph+ CML 16例 ,治疗后均未达到完全转阴。结论 :提示IFN α可用于CMLCP和缓解后维持治疗 ,若加大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 ,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IFN α对CMLAP无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Paget's病(Paget's disease,PD)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总结Paget's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治水平及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收治的7例湿疹样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大部分为绝经后患者(5/7),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乳头乳晕区的湿疹样改变(6/7).病理类型大多数为Paget's病伴浸润性导管癌(5/7).5例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5/7).中位随访27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20月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另1例患者死于非乳腺疾病,2例均为PD伴浸润癌,其余5例长期无瘤生存.结论:Paget's病多表现为乳头乳晕区湿疹样变,初诊误诊率高;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出率不同,核磁共振(MRI)相对较高,最终需要病理活检确诊.单纯Paget's病预后较好,而伴浸润性导管癌或导管原位癌的PD,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佳,因此需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5例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对其围术期处理,手术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5例经临床、心脏超声及术后病理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病人心功能均提高至Ⅰ级,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5例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对其围术期处理,手术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5例经临床、心脏超声及术后病理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病人心功能均提高至Ⅰ级,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前壁低度恶性间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直肠前壁低度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均为直肠低度恶性间质瘤.其中,2例完整切除,1例未完整切除.未完整切除者术后16个月死亡,另2例现无瘤存活.结论直肠前壁低度恶性间质瘤临床虽极少发生,但术前仍可作出初步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可确诊,术中要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这是治疗的关键,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特征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50例,收集患者的病史、一般情况并记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对入选患者进行FFA检测.记录患者眼底FFA的渗漏类型、渗漏点位置和渗漏面积等.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者视力及眼底造影,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回访率88.00%.共81例89眼可评价为预后良好,51例56眼预后不良.患者年龄40岁、病程长、墨渍样渗漏或多病灶渗漏、渗漏点与黄斑中心凹距离近、渗漏面积大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发现年龄与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线性关系(P0.05),而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5).结论:中心性桨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不良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FFA诊断特征对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1989年1月至1995年3月,我院心外科共施行了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42例,其中重症心脏瓣膜104例,术前心功能Ⅲ级77例,Ⅳ级27例,心胸比率0.69~0.90,全组病例都有反复的心力衰竭史。术后早期死亡7例。随访6个月至5年3个月,远期死亡4例。存活的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本文就我们对病例选择的观点、瓣膜置换的技术进展及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做重点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分析头颈部CTA检查用于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这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白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头颈部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其检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FFA检查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检出率为98.4%(61/62),头颈部CTA相应检出率为95.1%(59/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准确地显示视网膜阻塞性疾病的相关病变,具有与常规FFA检查相当的检出率,且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安全无创等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5例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对其围术期处理,手术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5例经临床、心脏超声及术后病理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术后病人心功能均提高至Ⅰ级,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