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人们用来照面饰容的器具。古代铜镜工艺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齐家文化,至清玻璃镜普及后退出历史舞台。它既是实用器具.又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工艺品。在现象学这一视域中,对古代铜镜工艺展开审美观照.使之去蔽,一个它所关切的生存世界才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3.
祝福类铭文起自先秦,其主要内容是对未来美好理想的祈盼与描画。先秦贵族在铭文中祝愿自身长寿、子孙家族长保富贵。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对幸福祝愿的表达愈加丰富。西汉诸帝铸钟鼎刻铭文以祝愿神鼎传芳,希望天下安定和谐、汉代帝系永垂;东汉士大夫多作铭文向上位者表达自身的感激和忠诚;汉代人们多作镜铭,其内容或描述对理想生活的祈盼,或表达对离别的不舍,寄托别后的思念。汉以后器物类铭文仍然沿袭着祝福的内容,但文士所撰的铭文却基本上不再承担祝福的功能,祝福类铭文渐被颂文等文体取代。  相似文献   

4.
汉唐铜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汉镜注重画面意境的体现、神韵的表达和视觉艺术语言的运用,在虚与实、有与无、似与不似的意象感悟中,展现了丰富的汉文化蕴藏;唐镜纹饰布局清新明朗,饱满丰腴,流畅华丽,其图式的完美性和特有的高浮雕技法,突破了此前的程式规范。可见,汉唐铜镜不乏亟待开采的艺术文化元素,若将其纹饰艺术内涵的研究纳入设计教学和艺术设计,将会有可观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汉的应用文大家族中,有一种历史悠久、体式复杂、寓意深广的铭文。这些千姿百态的铭文丰富了我国的古代文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基于此,本文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瓦当以丰富多变、构思新颖的纹饰记载着我国古代经济、文化、艺术的辉煌,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古代瓦当纹饰艺术具有的圆形审美意识,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独特的一面。而深究起来,这种圆形审美意识和我们传统儒、道文化以及《周易》哲学中的中和协调、圜道运转、对立统一思想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穷奇是汉代画像砖(石)墓葬中占据画幅较多的神兽,并且以两种形象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汉代墓葬中。似虎形象的穷奇出现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墓葬中,但多数汉代画像墓葬中却是把穷奇刻画成牛的形象。似虎而非虎,似牛而非牛,因此人们常把它们称之为神兽。本文对穷奇作以探索考释,求证于从事汉画研究的同仁。  相似文献   

8.
洛阳偃师市先后有七个王朝建朝于此,建国后清理发掘了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该文鉴选已出土的汉代至元代的一批选型新颖、制作精美、纹饰繁缛的铜镜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古铜镜的X射线物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是我国古代制作的一种青铜合金器物。其历史悠久、工艺精致、数量品种繁多,长期以来,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铜镜中,尤以具有特殊表面的“黑漆古”、“瓜皮绿”等品种最为珍贵,它们的结构和耐腐蚀机理至今仍是考古研究的难题之一。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研究古铜镜,在比较不同类型铜镜表面结构的基础上,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这一工作不仅可为探明“黑漆古”等类铜镜耐腐蚀机理奠定基础,而且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考古方法与实验室考古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吁彦群 《科技信息》2012,(32):347-348
在中国古代,人们运用智慧将这些精美的纹饰刻画在陶器、牙骨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瓦当、纺织品等物件中,使其成为一件件让后人惊叹的艺术作品。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铜镜数量多种类杂,该时期是我国铜镜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春秋战国铜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的铜镜形状和结构奠定了以后铜镜的基础;铜镜组图以及各种花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铜镜的繁荣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汉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新石器”时期是原始社会艺术思想发展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原始初民就地取材,创造了大量的彩陶。彩陶纹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取向,体现了原始的思维特征,当时在彩陶纹饰中运用的形式美法则,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也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始美术的功利与艺术性据目前所发现的古代文物看,我国最早的美术品大约是公元前五千年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当时,彩陶艺术的集中表现是,颜色以红底黑花为主,形象以几何图案为多。在纹饰之间,奔跑的鹿、啄食的鸟、张大口的鱼等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以酉安半坡出...  相似文献   

14.
青铜器的工艺创作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多数器物的铸造、造型、纹饰、铭文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构成青铜艺术独特的美。王子午鼎鼎形高大,器型形式感较强,铸造工艺精湛、高超,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精细、新巧,铭文书体整齐、优雅,突出地表现了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精美绝伦的王子午鼎,在当代仍具有较大的工艺创作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铜是以铜为主(基)的合金的一种,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锡青铜,即铜(Cu)与锡(Sn)的合金,此外还有少量铅青铜(铜与铅[Pb]的合金)、铅锡青铜(铜与铅、锡的合金)等。在中国古代文献及青铜器上的铭文中,称铜及青铜为金。例如《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西周武王时期的利簋铭文:“王在阑师,锡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是因为锡青铜的颜色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集合了多重思想体系,蕴藏了丰富的经验技术,是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的历史底蕴的源头.基于我国古代城市营建的设计思想理念体系和宏观历史发展脉络,以大名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北宋时期与明清时期的城市形态、内部空间布局和自身营建特征;比较了这2个时期城市营建的异同;揭示...  相似文献   

17.
昆虫的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极大,分布又广,与人类关系密切。对“昆虫”的含意和解释,也是人们在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中,逐步进化而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所接触的草、木、鸟、兽、虫、鱼,累积起丰富的科学知识。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6000年前石器时代的陶片上就绘有鱼、虫、花、草纹饰。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字中,可释定的动物名称达60多个。其中有昆虫9种:蝉、蟋蟀、蝗虫、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一方宋崇宁四年(1105年)丕师塔记碑。此塔记为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住持僧惠海为其师前住持宗丕撰写的塔记铭文。塔记系前人草书诗文碑碣改制而成。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住持僧惠海塔铭》,该塔铭也是前人碑刻改制,背面为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两方铭文碑皆是一石二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本文试通过对塔记铭文的考释,了解宋代佛教对南阳地方的影响以及前人的书法艺术等。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它集我国古典医学之大(?),也称“医家之宗”.在先秦科学史上,无论在科学理论或科学方法论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的是以《内经》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医学科学.我国古代医学科学从原始时期的医巫不分,后来逐渐从巫术中脱离出来,直到西周末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成果,获得了初步发展.春秋以来,随着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对于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唯物主义说明的各种尝试.如春秋时期的名医医和提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图书馆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3个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图书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影响,衍生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功能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会根据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成为资源高度共享的多中心、多层次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