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30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当时及现在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张北县为研究区域,主要利用地名志资料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发展阶段,通过运用ArcGIS软件中的重分类、重心分析等功能显示了这一地区村落在不同地形区内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了影响土地开发的主要因素,认为政策因素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形、海拔高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土地利用,而且持续性很强.这一个案研究既为以后研究农牧交错带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和方法,也为此后这一地区土地再次开发利用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北方传统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以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两大类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0年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相互转化,但占优势的仍是草地、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期间,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降水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与同期年均气温数据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属于升温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降水、气温气象数据两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影响由于受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参与而正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气候条件中,气温升高对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降水量因子在径流量充沛地区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水源缺乏,人类活动干预较少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伊宁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年鉴等数据为基础,探究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运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规律. 2009—201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8 198.50 hm2,草地减少7 777.74 hm2,变化率和动态度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间维分为:上升区、稳定区、下降区;区域差异在空间维为:高熵值、中熵值、低熵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因素,提取的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415%.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草地变化趋势较明显;经济规模、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政策导向性是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分异的主要控制因素;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在其主成分中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政策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等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迁移特征,并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太仆寺旗土壤水蚀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2007年,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稍有下降,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明显;与1975年相比,2007年各种土地类型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分布,土地利用重心发生了明显迁移;研究区主要受到微度和轻度水蚀的影响,农业用地更易受到强度和极强度水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鄱阳湖区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研究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2种角度研究了鄱阳湖区内12个县(市)10年前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果表明:2005年鄱阳湖区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普遍偏低,且结构性较强; 2015年平稳上升,但在内部空间尺度上,鄱阳湖区的各个县(市)信息熵差异呈缩小趋势,表现为高熵值区减少,中熵值区和低熵值区增加; 近10年鄱阳湖区耕地和水域分布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未利用地成为分布最不均匀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在总面积减少的趋势下,分布均匀程度降低,草地的不均衡程度大幅度降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均匀程度上升,林地基本维持稳定; 近1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熵值增大,无序性增强,各地类面积差异减少,各地类洛伦兹曲线整体向绝对均匀线有靠拢趋势,这说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比较合理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1987年和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区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近23年的时间内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近23年时间后,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而且面积急剧减小;(2)、用Fragstats3.4计算得出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以及人类对当地土地的改造干扰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鄱阳湖区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研究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2种角度研究了鄱阳湖区内12个县(市)10年前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果表明:2005年鄱阳湖区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普遍偏低,且结构性较强;2015年平稳上升,但在内部空间尺度上,鄱阳湖区的各个县(市)信息熵差异呈缩小趋势,表现为高熵值区减少,中熵值区和低熵值区增加;近10年鄱阳湖区耕地和水域分布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未利用地成为分布最不均匀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在总面积减少的趋势下,分布均匀程度降低,草地的不均衡程度大幅度降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均匀程度上升,林地基本维持稳定;近1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熵值增大,无序性增强,各地类面积差异减少,各地类洛伦兹曲线整体向绝对均匀线有靠拢趋势,这说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比较合理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信息熵的2个应用领域:①信息熵是土地利用系统有序程度的标志,其变化能反映系统的状态与演 化趋势.②信息熵的序列变化可用来刻画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江北区1996年至2003年信息熵的变 化,认为土地利用系统呈有序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呈现明显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势态,1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83 346.9 hm2;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2)2000—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3)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4)影响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吐鲁番地区2001—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吐鲁番地区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减少,林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吐鲁番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太仆寺旗为研究区,基于1995、2000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结合太仆寺旗地形图,借助GIS提取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空间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太仆寺旗13a来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景观格局和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林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景观格局上,耕地、草地和林地形状趋于复杂和不规则;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转变为林地以及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变;空间分布上,随着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呈规律性分布.相关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0年和2001年的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分析了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2 791.71 h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1 290.55 hm2,草地面积减少4 014.18 hm2;土地利用总体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77%;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1990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15.037和215.567,土地利用仍处于发展时期;研究区仍有2 148.45hm2的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和IGBP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为例,分别按照直接转换、间接转换、分类后再转换3种转换关系制定转换规则,以西北农牧交错带为实验区,利用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获取的实验区2015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以及遥感影像、野外考察数据等,按照制定的规则,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进行了转换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定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转换规则科学合理;经过分类系统转换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精度较好.本研究对于其他分类系统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类型的转换具有参考价值,对进一步的区域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一直是我国生态脆弱区,近二十年来,生态建设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为揭示该区人地关系复杂变化,为土地合理利用指明方向,选取县域尺度作典型案例研究.基于沽源县三期TM遥感数据,运用GIS空间处理技术和景观格局分形等主要指数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结果如下:(1)1988年至2008年间沽源县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西陆地边境2001—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等指数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陆地边境土地利用呈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近11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大。(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总体波动下降态势,优势度则逐年上升,说明土地利用系统向着相对有序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未利用地的开发及建设用地的增加,同时预示着边境经济发展形式的调整优化过程。(3)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应,生态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1.17%,土地利用整体生态效益持续提高,说明边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其发展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6.
借助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地理意义,基于福清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了福清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福清市近十年来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用地结构趋向均衡化,其信息熵值较高,而欠发达的山区信息熵值较低。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出自然因素中的年降雨量,人文因素中的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林牧总产值是影响福清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关键因子,从而为福清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庄浪县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庄浪县1997~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庄浪县土地利用信息熵总体表现为波折性增长趋势,均衡度、优势度随信息熵的变化呈波动状态,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武汉市建成区1990~2003年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研究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持续下降,均衡度、优势度呈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职能相对收缩,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不均衡态势,土地利用开发经历了1990~1994年的剧变期和1995~2003年的平稳期两个阶段;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的主要因子有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城市福利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其中前两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1972年、1990年和2010年的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计量地理学方法对精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两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三个年份均为高多样化地区,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即齐全程度较高;(2)研究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较少,三个时期均只有3种,且未利用地、草地占绝对优势,区域土地整体功能较弱,体现了干旱区流域绿洲的特点;(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较低,变化较大,总体略有上升;(4)土地利用信息熵总体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处于调整期,但增加速率降低,土地利用无序性减小。  相似文献   

20.
由于黄土高原区域存在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人地关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陕西省志丹县为讨论范围,GIS技术为支持,对2008、2012年和2016年的3期遥感Landset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将土地转移矩阵、变动图谱和信息熵结合起来,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研究区域林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稳定型变动方式中林地所占面积最大,住宅和交通用地面积扩张显著;林地、园地、草地和水域呈现出缩减趋向,志丹县土地利用仍旧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类型,并且耕地与林地相互间的转化十分显著.总之,志丹县土地利用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其结论以期能够对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