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通江湖泊之一,其水位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认清水位变化特征及规律对鄱阳湖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星子站1970-2015年水位监测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法以及累积距平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水位的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并对水位的突变状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46年间鄱阳湖月均水位年内呈现出单峰型变化;年际间虽然水位波动较为频繁,但总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鄱阳湖水位在2003年开始发生突变,突变后月均水位和年均水位都较突变前发生显著下降,鄱阳湖面临的洪水威胁相对减轻,而枯水威胁则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2.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水位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出现了低水位提前并持续时间延长、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问题.本文应用CoupModel生态水文模型,模拟鄱阳湖湿地优势种灰化苔草呼吸量(碳),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与苔草呼吸量(碳)的关系,研究鄱阳湖湿地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9—11月的鄱阳湖湿地优势物种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呈下降趋势,且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比蓄水前减少了3.5%,减少趋势显著.根据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特征,提出了高、中、低3种水位调控方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3种水位调控方案下,鄱阳湖湿地9—11月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水位调控方案可明显恢复三峡水库蓄水后的苔草呼吸量,对湿地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具有明显作用.研究结果为制订适宜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位调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鄱阳湖赣江中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信江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采用现代沉积考察、剖面挖掘、粒度分析等方法,就水位变化对分流河道沉积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赣江中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内发育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2种沉积单元;信江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内发育蝌蚪状砂垄砂、长条形浅滩砂、条带状河道砂3种沉积单元;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在水位上升期向岸溯源沉积,在低水位期向盆地进积,是三角洲发育主要时期;边滩沉积在水位上升阶段发育水位上升楔状砂,在水位下降阶段发育水位下降侧积砂;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在水位上升期沉积蝌蚪状砂垄,被湖浪改造后在两侧河岸形成长条形浅滩砂;水位下降期沉积条带状河道砂,受水位变化影响,分流河道类砂体在平面及剖面上的砂体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及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5.
鄱阳湖水位空间差异及其对湿地水文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湖泊受支流入流及湖底特性、风浪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内部不同区域的水位存在空间差异.水利工程设计、湿地水文调控分析中常以单个水文站点的水位代表整个湖泊的水位状况.受五河及长江水量变化规律的综合影响,其枯水水位空间差异较大.在洲滩湿地水文调控分析中,代表水文站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湿地水文分析中常采用湖口、星子两站作为鄱阳湖的代表站.但站点选择却均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本文结合56年来鄱阳湖湖区7个水位站点的监测数据及站点的空间位置信息,分析了湖区各水文站点间的水位差异及水位比降.结果显示棠荫站作为鄱阳湖湿地水文分析的代表站较合适.结合鄱阳湖湖底地形数据探讨了相对于棠荫水位,以湖口或星子水位来模拟鄱阳湖洲滩湿地面积的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宪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39-141
大型湖泊受支流入流及湖底特性、风浪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内部不同区域的水位存在空间差异.水利工程设计、湿地水文调控分析中常以单个水文站点的水位代表整个湖泊的水位状况.受五河及长江水量变化规律的综合影响,其枯水水位空间差异较大.在洲滩湿地水文调控分析中,代表水文站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湿地水文分析中常采用湖口、星子两站作... 相似文献
7.
8.
于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利用样线法和同步调查法对赣江、信江、饶河、抚河、修河五河流域水鸟现状开展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7目11科46种,包括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鲣鸟目和鸻形目;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黑鹳(Ciconia nigra)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种: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居留型方面,冬候鸟33种,占总数71.74%.五河流域中越冬水鸟的物种数以修河和抚河最高(各24种); 越冬水鸟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修河(2.998),抚河流域最低(1.924).利用R语言基于个体数据进行了稀疏外推,预测了五河流域对越冬水鸟的最大承载力.结果表明:抽样强度充分,五河水系水鸟种数估计值与观察到的物种数一致; 同时,五河流域虽有相当数量的越冬水鸟分布,但鄱阳湖越冬水鸟并没有向五河水系扩散. 相似文献
9.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白鹤迁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86-2002年扎龙湿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春季白鹤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区域气候干旱化背景下,流域中上游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工程建设等影响使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鸟类栖息繁殖的生境遭到破坏.近17年来,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1.33 km2,芦苇沼泽和明水沼泽面积分别下降6.14 km2和6.27 km2,湿地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了771.1 m.沼泽斑块数量增加,平均规模缩小,大块沼泽湿地不断被蚕食,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增大.保护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珍稀水禽的栖息空间萎缩,取食条件变差,在扎龙湿地停歇的白鹤数量减少,停留时间缩短.1998年嫩江流域大洪水过后,连续3年严重干旱,2002年白鹤的数量锐减到仅126只.2002年以来大规模的生态补水使扎龙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一定恢复,迁徙停歇的白鹤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分布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0.
从黄河小浪底段河流阶地上古土壤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分析证明,在距今30万年以来,黄河普经有两次丰水期(高水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古土壤的形成是在丰水期及流水下切时期,因而,古土壤层的形成与河流水位,气候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综述了鄱阳湖水体营养盐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总氮(TN)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速快,2000年后缓慢增长,总磷(TP)含量保持稳定,TN、TP含量呈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特征; 湖区氮磷污染总体呈东部和南部污染重,西部和北部污染轻的特征; 入湖河道输入是鄱阳湖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赣江贡献率最大,修河最小; 目前研究存在采样频率低、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鄱阳湖2010年水体中硝酸盐氮、氨氮及总氮浓度,分析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10年硝酸盐氮、氨氮及总氮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10年鄱阳湖水体总氮含量年平均值是1.50 mg/L,硝酸盐氮含量平均值为0.84 mg/L,氨氮含量年平均值是0.37 mg/L,丰水期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枯水期;在空间分布上,枯水期硝酸盐氮、氨氮主航道中游含量较高,上、下游稍低.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知,2010年硝酸盐氮与总氮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关联度分别达到0.99和0.95.减少硝酸盐氮与氨氮的输入有利于对富营养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鄱阳湖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分别在平水期和枯水期选取鄱阳湖7个采样点进行了水体的采样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浓度,一般是枯水期大于平水期。各采样点水体中Cu的含量,除饶河口和白沙洲外,均能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水体中Zn的含量,除饶河口外,均能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水体中Cd的含量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水体中Pb的含量满足Ⅱ类水质标准。总的来说,鄱阳湖水质满足Ⅱ类地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湿地是全球氮循环的N源、N汇和N转化器,自然湿地氮的研究对于揭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泗洲头为研究区域,根据湿地海拔高程梯度(10~17 m)采取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样品,分析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复杂,0~10 cm土层的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的氮含量呈现相似的梯度特征,0~1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要高于10~2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其中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的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3~14 m,硝态氮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6~17 m.利用SPSS双变量中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与地上生物量、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年均淹水时间、高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统计学意义上最为显著,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反映了鄱阳湖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积累过程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