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开展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与模拟是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年、2009年、2017年三期MODIS全球500 m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arkov,CA-Markov)和多准则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进行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1)2017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交叉验证,Kappa系数为0.894 2,表明利用CA-Markov模型和MCE方法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是可行的.2)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0.42万km2、2.67万km2和2.44万km2,而热带多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分别减少4.76万km2、1.2万km2和0.91万km2,说明我国西部草场转化为林地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达到33.53%,其中农用地和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相互转移最为活跃,表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经在农用地的整治和质量优化中初步见成效,对生态保护和恢复发挥了显著作用.3)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热带稀树草原的面积将继续增长,达到3.84万km2,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政策的持续推进.但热带多树草原面积减少最大,达到了2.68万km2,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效应,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农用地减少的面积仅次于热带多树草原,为2.27万km2,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需要继续加强监管耕地红线,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力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今后20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作者就重庆市近年工业"三废"的排放及2000年长江经济带各相关省市的"三废"排放进行比较分析,指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仍是制约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包括建立绿色产业;形成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实行总量控制及改革环境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运用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2009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土地面积、城镇数目、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等几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布局较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城镇体系发展差距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运行成本较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措施,改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不合理的现状,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均衡特征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水资源-经济共3对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负载指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进而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局部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错位。其中四川-重庆、安徽、湖北地区基尼系数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0.4。(2)长江经济带整体平均匹配差异表现为水资源-经济基尼系数>水资源-土地资源匹配基尼系数>水资源-人口匹配基尼系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3)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负载指数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整体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2000年~2014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带内差异,是省际总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其中东部沪、苏、浙的入境旅游收入长期处于前3位,云南是西部四省市入境旅游的领头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特殊事件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协调长江经济带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水患治理为契机,建立“长江生态经济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水患日甚,究其成因,气候变异是首要因素。进入90年代以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频繁交替出现。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转到拉尼娜现象只用了1个月时间,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学术上还有很大的争论,但无论如何,气候的反常还是为  相似文献   

7.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静态博弈分析法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环保行为的关系.基于目前我国环保监督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的事实,首先建立了一个地方政府检查与不检查、企业治污与不治污的模型.然后根据对均衡解的图形分析得出可以促使企业实施环保行为的有效方法,特别由此提出政府对环保部门进行监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旅游发展优先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判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8—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化格局,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探析耦合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22年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均值表现出以2012年、2013年、2019年、2020年为节点划分的上升-下降循环进行的5个阶段;空间上,文旅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2) 2008—2022年文旅产业协调度均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协调度等级较低,但等级结构在波动中渐进优化;协调度数值省际差异较大,高低值间的差距逐渐缩小。3)各省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聚类类型不一,H-H集聚区主要为以沪、浙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其正向溢出效应明显不足;L-L集聚区主要为以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需进一步打破“马太效应”僵局。4)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均在不同分位点上对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水平产生正向影响,而市场供给产生抑制效应,政策制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投入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度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2001年~2015年上海在城市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攀枝花、六盘水等一些工业城市的城市效率得分低于0.626.城市效率相对低的城市主要由川西北、皖南等地分布转移到川西南、鄂北等地区分布.2) 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tfpch值平均每年提升0.8%.长江下游沿海地区城市和多数沿江城市的tfpch值要明显大于其他城市.3) 攀枝花、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分最低,并且得分逐年下降,表明在资源开发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先恶化后稳定的状态.4) 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投入产出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低度耦合型城市由长江中下游的湘北、苏北等地区转移到鄂西北、湘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一直以来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环境和产业结构方面遇到了瓶颈,基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之间的相互影响,文章根据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投资型、费用型、系统型、法律法规型四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方式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并对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探索长江流域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长江经济带港口体系建设和港城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沿线港口与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耦合协调度模型、DCI模型和VAR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索不同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评价了 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验证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与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仅有6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达效率前沿面,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线主轴,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指导思想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层面把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提到了最高的重视程度,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首先介绍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现状,然后全面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中存在的跨界问题,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跨界合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地方政府补贴政策对港口企业采纳绿色技术行为决策中的作用,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地方政府与港口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结合前景理论思想弥补了传统演化博弈理论中收益值为期望效用的缺陷,采用更加贴切的主观感知价值构建基于碳配额约束下博弈双方的损益矩阵.结果表明:当港口企业采纳绿色技术获得的主观感知收益与购买碳排放额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7.
李锋  陆雯  尹洁 《科技与经济》2024,37(3):31-35
构建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及中小企业三方融通创新演化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三方稳定策略的博弈过程,探究政府干预和主体意愿对理想条件下系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利用意义沟通、创新补贴、税收等干预手段能够明显加快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参与融通创新的步伐,但过高的创新支持成本会加重政府负担,导致政府选择懒政;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初始参与意愿较低时能够促使地方政府实施干预,但伴随两者意愿升高,地方政府是否干预受自身收益影响程度更大;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参与融通创新演化速率均与其余主体初始意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双碳”目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工业碳排放效率分别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行耦合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索两类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两类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都有所提升。大部分省份达到协调发展,下游区域耦合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区域。工业碳排放量、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和各产业比重是影响两类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高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根据长江沿江36个城市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差异,借助PCA排序对其进行分类,将36个城市大致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等指标的关联性,了解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呈现指数曲线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20.
《科学管理研究》2016,(4):53-56
对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度,发现江浙沪的集聚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差异明显,具有东中西地区梯度格局,经济带整体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协同创新效应,但中部地区内部以及中―西地区之间的协同创新效应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