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谢红  宁志刚  张磊 《应用科技》2009,36(6):34-37
提出了一种对角DCT和模块2DPCA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该算法首先将人脸图像转换成对角图像,提取人脸的行、列与结构信息以求解最优识别向量.然后利用DCT压缩以去掉人眼不敏感的中频分量与高频分量,再由IDCT重建人脸图像,这样有限降低了所需特征的维数,减少了计算量.然后通过模块2DPCA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人脸识别特征,最后运用最近邻分类器完成人脸的识别.基于ORL及Yale人脸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稳健性.  相似文献   

2.
智能设备高昂的设计费用和庞大的计算资源需求成为在便携式、低功耗设备上实现深度学习算法及其应用的主要障碍.文中基于树莓派平台,借助Intel的视频处理器(V PU)低功耗加速模块,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残差特征提取模块CNN模型的实时人脸检测系统.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树莓派CPU进行计算,文中方法在视频流中检测人脸和人脸关键点提取的实验中分别实现了18.62倍和17.46倍的加速,在便携式设备中实现快速、实时、在线的人脸检测和特征点提取成为现实,同时为使用便携式、低功耗设备运行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了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新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利用主动外观模型(active appearance model,AAM)提取人脸五官特征点,进而获得人脸区域的全局纹理特征;然后对人脸区域中的若干个局部子块进行加权局部二元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的特征组合;接着分别对这两类特征进行最近邻法则匹配;最后,采用基于模糊综合的原理对这两大类特征进行数据融合,给出最终识别结果.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能够很好地结合人脸图像全局和局部的互补信息,识别效果优于各单一模块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矩阵距离(AMD)和类间散布矩阵构造的模块2DPCA人脸识别方法.针对原模块2DPCA算法的不足,使用类间散布矩阵代替总体散布矩阵,求得最佳特征向量并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采用集成矩阵距离的度量方式计算特征图像的相似度,实现人脸分类.在ORL人脸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同2DPCA和普通模块2DPCA相...  相似文献   

5.
基于视频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自动选取用于后续识别的最佳人脸图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最佳人脸捕获模块,该模块主要由人脸检测、人脸跟踪和姿态判定环节组成.在实现对视频中的人脸进行检测和跟踪的基础上,可自动截取并保存一张大小合适、清晰度高且姿态最佳的人脸,用于后续的人脸识别.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脸识别算法可以快速识别出教室中每个学生的身份,以掌握学生的出勤率信息,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为了克服人脸识别算法应用在课堂环境中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InsightFace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基于MobileNet V2网络结构,将带有卷积注意力模块的CBAM-MobileNet网络结构代替InsightFace算法的ResNet人脸嵌入网络,同时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方法对待识别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提高人脸图像的质量,提升了人脸识别准确率.改进后的算法在LFW和AgeDB-30数据集上测试准确率分别达到98.75%和88.60%,并且使用采集自课堂环境的Smart-Classroom数据集分别对教室中前后排学生的大、中、小三种尺寸人脸进行测试,分别较原算法准确率提高0.1%、2.6%、8.0%.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温度测量装置的缺点,以STM32F407单片机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一款无接触温度测量与身份识别装置.该装置通过无接触体温测量模块和身份识别模块分别提取目标温度和人脸图片,再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和联合稀疏表示分别对读取的温度和人脸图片进行处理,进而实现温度测量和身份识别,一旦温度有异常则...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特征提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Lab v2的人脸识别改进算法。首先,对图像中人脸进行定位,采用DeepLab v2改进网络提取人脸的面部特征,通过加入压缩激励(SE)模块细化多角度纹理特征。其次,采用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映射对目标图像进行补充特征提取,细化纹理结构并减少光照噪声的干扰,提升识别的鲁棒性。最后,进行特征信息融合,采用分类模块对融合特征识别并分类处理。结果表明:对比经典目标检测算法YOLOv1和传统DeepLab算法,改进算法识别出多角度的人脸局部特征,且在正常光照下改进算法的识别精确度分别提高了3.1%和5.9%,在强光照下改进算法的识别精确度分别提高了9.5%和13.6%。  相似文献   

9.
将人工免疫及集合最近邻方法应用于人脸检测中,实现一种基于特征的人脸检测算法.首先对人脸图象进行多分辨率小波分解,用低频分量来描述人脸识别,实现数据压缩,并有效削弱光照的影响;然后对小波低频图象进行傅立叶变换,分析变换后的系数矩阵,取得人脸图象的特征向量;采用了人工免疫中的克隆选择算法,对一个人的多张不同表情的人脸图像进行训练,产生一个简约特征集合,用这个简约集合代表此人的人脸特征数据库;就待识别人脸而言,以待识别人脸到人脸数据库中各个人脸特征集合的集合最近邻作为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免疫算法可以有效地获取训练样本的人脸特征集简约集合,再通过集合最近邻进行人脸识别,可以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视频监控中移动的人脸图像光照强度不同、遮挡、快速变化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人脸识别视频压缩感知跟踪算法.利用图像尖锐化处理突出目标图像边缘纹理,再利用矩形滤波器对人脸图像归一化处理并获取特征向量.通过压缩感知算法对目标样本和背景样本的Haar-like特征压缩,建立目标模型,训练Adaboost算法的贝叶斯级联分类器.最后根据人脸特征区分目标和背景图像,实现目标人脸图像的动态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视频中人脸图像移动、遮挡及光照强度不均匀、快速变化等情况下的有效跟踪.  相似文献   

11.
软件人情感控制广义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大系统控制论中广义模型化方法,建立了软件人情感控制的广义模型. 提出了行为受理智和情感共同控制的观点. 从功能上将软件人情感控制模型划分为感觉模型、思维模型和行为模型,并给出了感觉模型、思维模型、行为模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思维模型和行为模型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当前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更多地应用于可视化展示,一直没能深入到岩土工程的实际应用当中,很难直接进行岩土工程专业分析。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将岩土BIM模型转换成计算模型的渠道。通过数据转换,研究岩土工程模型计算功能实现方法,建立BIM模型与计算模型间的映射关系,来解决这一难题。考虑岩土BIM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特点,根据等效刚度法,研究计算驱动的岩土工程BIM模型的概化方法。针对岩土BIM模型的数值计算功能需求,聚焦计算网格剖分环节,基于开源TetGen程序,对BIM模型进行四面体剖分,发展面向数值计算的BIM模型网格剖分技术。进一步,建立四面体网格模型与计算模型的信息一一映射关系,实现BIM软件与岩土工程通用数值分析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和信息交换,打通了复杂岩土BIM模型向计算模型转换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两个工程实例验证所提出的岩土BIM模型计算功能实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考虑MRS-GARCH模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采用混合Gibbs抽样与EM算法的两步MCEM-MCML法求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避免了对原模型的简化或近似而导致的信息损失及估计精度下降.以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日(周)收益数据为样本,利用MRS-GARCH模型对沪深股市收益波动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沪深股市存在显著的高、低波动状态,处于低波动状态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与MS、Gray及Klassen模型相比,MRS-GARCH模型估计的波动状态持续性有所降低.比较各模型的BIC值,MRS-GARCH模型的拟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图形语法的UML模型转换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核心是模型转换过程.例如从初始的分析模型出发,并行的进行分析模型的迭代,以及分析模型到设计子模型的转换过程,并支持最终两种模型的合并.为了允许迭代的和并行的对各个精化模型进行修改,利用图形语法辅助模型的精化和合成,可以有效的实现转换过程的精确性和一致性.该项研究可以作为模型自动生成技术以及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定量评价和不断提升三维地质模型的质量,在明确研究区研究目的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多个关键指标,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准确权重,并且依据研究区开发阶段及地质资料数量和质量制定合理的标准,利用实际模型与标准进行对比,得出各个指标的实际得分,通过低分项找出模型的不足,最终经过累计得分定量评价三维地质模型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产业规划中经济分析模型的复杂化特点,从减少模型库冗余性的角度,提出5条模型库设计原则,区分部件模型与执行模型,以可执行文件为部件模型形式,以数据序列描述执行模型,通过代数式数据化和执行模型数据化,增强了关系数据库的知识表达能力,改善了模型的可读性,并给出了混合型模型库管理系统的逻辑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随机因素对单一预测模型影响,建立更符合软土路基沉降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以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分别以原始沉降数据、经三次样条插值和经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处理的数据为样本值建立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和灰色Verhulst模型3种预测模型,将每种模型的3种情况的预测值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每种模型对样本处理的优势方法。以每种模型的优势方法为单一模型,建立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模型,该组合模型按照每个时刻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的高低对最优权系数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在沉降速率发生明显变化时刻的数据作为最后一组样本值进行预测时,Gompertz模型和Logistic模型以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等时距处理的数据为样本值预测效果更好,灰色Verhulst模型以原始沉降数据为样本值预测结果精度更高。求解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的赋权系数时,GA比使用MATLAB的非线性优化的工具箱的求解方法更为可靠,得到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Chan-Vese(CV)模型基于图像的全局信息,对噪声有一定的鲁棒性,但是对于强噪声污染图像,CV模型并不能取得好的分割效果。笔者结合变分图像分解和CV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图像分割变分模型。该模型结合BV-L~2分解和CV模型,可以实现噪声图像的同时去噪与分割。采用交替迭代算法对新模型进行求解。以人造图像和自然图像为实验对象验证了研究模型分割的有效性和鲁棒性。此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强噪声污染图像,与经典的CV模型和VFCMS模型相比,研究模型在分割质量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陈竑  刘文炜  梁冕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3):171-173,177
分析较适合于南宁市发展的恭城模式、弄拉模式、"三高"农业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并根据循环经济原理进一步改进完善生态脆弱区域的弄拉模式,优化其产业结构.结合南宁市不同生态区域特点,提出应在南宁市生态良好及一般地区重点推广恭城模式和"三高"农业模式,在生态条件恶劣地区推广经过改进完善的弄拉模式,在较为封闭的区域重点推广有机农业模式,逐步建立南宁市农业循环经济基础框架,真正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在南宁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监测输气管道的运行状态,提出一种基于机理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的混合建模方法. 机理主模型是基于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气体状态方程而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用来补偿机理模型建模过程中的简化处理及因忽略某些动态参数变化带来的误差,提高了混合模型建模精度,为下一步进行气体管道的泄漏检测和定位奠定基础. 为避免流量计检测精度较低的缺点,实验中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取代流量计,统一采集压力信号,提高检测精度. 基于实验采集压力数据,将机理模型和混合模型输出的精度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