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射线等分析手段,对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岩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主要发生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白云石化、重结晶和硅化等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同步进行、贯穿整个成岩阶段,对储集空间的影响最大,决定了储集空间的最终形态;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深埋藏成岩阶段,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形成大量的白云石化砂屑团块,团块内晶间孔发育,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压实-压溶、重结晶和硅化等成岩作用因程度有限,对储集空间的影响相对较小;下奥陶统处于晚成岩阶段,中-上奥陶统处于晚-中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2.
古城地区鹰山组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古城地区鹰山组孔隙在成岩历史中演化的问题,基于岩芯描述、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对目的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鹰山组储层岩石类型以石灰岩与白云岩为主,其中,白云岩多分布于鹰山组下部,且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和中-粗晶它形白云岩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孔渗性,储集空间以晶间孔隙、晶间溶孔及裂缝为主,形成的主要储层类性为裂缝型、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研究区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较大,其中,早期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硅化作用以及热液矿物的充填对原生孔隙起破坏作用,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破裂作用、热液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由于过渡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白云岩晶间孔隙发育程度较低,热液溶蚀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实验等方法,研究塔东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储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沉积后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既有对储层孔隙发育具有建设性的(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又有破坏性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硅化作用、黄铁矿化作用等)。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和未充填裂缝空间;储层类型主要有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和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两类。白云化作用为储层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后期热液溶蚀作用对于储层发育起关键性作用;晚期由于构造破裂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的储渗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白云岩较为发育的斜坡和台地相区与断裂的叠合区域,热液溶蚀和构造破裂更加发育,是研究区寒武系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利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能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研究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发育的灰岩可以划分为微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其中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又分别细分为5个小类和4个小类;白云岩包括微晶白云岩、膏化微晶白云岩和粪球粒微晶白云岩,但以微晶白云岩为主。飞仙关组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交代、白云石化、溶蚀、充填和破裂等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可分为3期,溶蚀作用也可分为3期。建立了重要储层段飞二段的成岩序列,结果表明成岩作用中充填作用最强,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次之,泥晶化、溶蚀、重结晶及破裂作用较弱,白云石化作用最弱。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是飞二段储集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倘若局部地区受到较强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如热液白云石化、破裂作用等,就易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5.
成岩相研究为重要和有效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之一。通过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样品分析,对川东地区五百梯气田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裂缝和储集空间类型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划分出5种储层成岩相类型,确定以早-中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化-晶间孔成岩相为基础,叠加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改造的中等溶蚀-孔洞缝成岩相和强溶蚀-角砾成岩相为有利于储层发育的优势成岩相,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和粒内溶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和各种超大溶孔、溶洞和构造裂缝及溶裂缝,认为沉积环境控制了有利储层分布相带、早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化奠定了储层发育基础,古表生期喀斯特作用扩大了储层分布范围和发育规模,而破裂作用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包裹体、镜质组反射率、孢粉等测试分析及本溪组地层埋藏史,对研究区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研究。研究后认为,研究区石英砂岩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成岩作用,达中成岩B期末。早成岩期的强压实作用使储层丧失约22.6%的原生粒间孔隙;中成岩期,有机酸生成使易溶组分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使储层增加了约2.9%的孔隙;至中成岩后期,铁白云石、石英晚期次生加大及黏土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储层损失了约13.7%的孔隙空间;晚期微裂缝及碳酸盐的微弱溶蚀使储层增加了约0.5%的孔隙空间。其中,酸性成岩流体、硅质胶结、烃类充注、有机酸的溶蚀作用及晚期微裂缝与本溪组石英砂岩有利孔隙的发育关系密切,改善了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岩芯、薄片、物性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砂砾岩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特征研究,着重从成岩角度分析了储层致密化因素,结合孔隙形成的有利因素,开展成岩作用和石油充注的关系及顺序研究,首次探索了储层孔隙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砂砾岩储集空间以残余孔隙为主,混积的沉积环境、较弱的抗机械压实能力和中晚成岩期碳酸盐的强烈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3大因素,酸性流体对易溶颗粒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石油充注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石油充注使部分孔隙溶蚀扩大,并在孔隙周缘形成油膜抑制碳酸盐胶结;压实作用在浅埋藏阶段对储层的破坏较大,随埋深增大,酸性溶蚀、石英次生加大及石油充注发生,之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成岩中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交代早期碳酸盐矿物,堵塞了大部分孔隙,晚期的构造挤压使储层形成裂缝。孔隙的形成经历了原生粒间孔隙形成,压实作用减孔,酸性溶蚀扩大孔隙,石油充注保护孔隙,碳酸盐胶结破坏孔隙等过程,石油充注较充分与碳酸盐胶结较弱的叠合区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成岩作用的类型和过程复杂。薄片镜下鉴定显示该区碳酸盐岩内发育泥晶化作用、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压溶作用和破裂作用5种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去白云化作用、硅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和充填作用6种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成岩作用特征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研究区存在海底、大气淡水、埋藏和表生4种主要的成岩环境和准同生-同生期、早期、中期、晚期成岩阶段及表生成岩阶段,不同的成岩环境和成岩阶段分别发育不同的成岩作用。在成岩作用的影响下发育较高的孔隙度,主要集中在长兴组的生物礁灰岩内及白云岩内,孔隙连通性也较好,是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的有利通道和场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塔东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7口井岩心观察及薄片分析鉴定,发现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对储层形成有建设性作用的有白云石化、溶蚀、破裂作用; 具破坏性的成岩作用有黄铁矿化、硅化、压实和充填作用等.以白云石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结合构造背景,认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断裂系统为热液白云石化提供了热源流体.随着成岩作用演化的加深,岩层演化的总趋势是越来越致密,最终使孔隙度偏低,储层性能较差;但经过热液白云石化成岩演化过程比未经过此过程的岩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更有利于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子洲油田长4+5、长6油层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碎屑组分及其含量以及胶结物组分及其含量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本区长4+5、长6砂岩已达晚成岩A期,经历了早成岩阶段早期的机械压实和黏土膜析出、早成岩阶段晚期的石英、长石压溶及次生加大、晚成岩阶段早期的自生矿物析出和随后发生的长石、岩屑、云母及方解石等的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等成岩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甘永年  曹阳  吴倩  覃利娟  杨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5):14492-14499
为揭示乌石17X油田储集层的有效性,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热演化史及地下水溶液活动等,分析了储集层成岩演化与孔隙定量演化。研究表明储集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演变过程,成岩演化序列也相应的经历了早(菱铁矿与白云石胶结)、中(长石、岩屑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生成、石膏胶结)、晚(石英溶蚀、石膏溶蚀、铁方解石胶结、菱铁矿重结晶)三期;在成岩演化史研究基础上,结合面孔率与孔隙度的转化关系,经压实作用校正,对孔隙度进行了反演回剥,从而建立了地质历史时期实际的孔隙度演化曲线,曲线研究表明:储集层由于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大于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增加的孔隙度是后期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孔隙演化史与油气充注史关系表明:油气充注时期储层孔隙度中孔,利于油气充注,后期因溶蚀作用贡献,充注饱和度更高。孔隙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使得中深层储集层有效性评价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6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6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研究,揭示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在空间上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地区长6储层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裂缝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该储层早期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晚成岩阶段铁方解石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严重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绿泥石衬里、破裂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次为微孔隙及裂缝孔隙.最后,分析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和孔隙演化史.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区石炭系CI油组为石英砂岩类碎屑岩储层.通过对该区3口井的岩芯、薄片观察及有关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交代作用及自生产矿物的形成5种成岩作用类型;划分出准同生期、早成岩期、晚成岩A期和晚成岩B期4个成岩阶段;分析了剖面上的成岩共生序列及各阶段的成岩演化特征,并指出本区在成岩演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两期油气运聚:一期在早成岩晚期至晚成岩A期之初,另一期在晚成岩A期的末期.  相似文献   

14.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段砂岩储层特征,探讨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通过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长8、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展孔隙演化定量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的改造.结果表明:长8、长6段属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盆地南部东峰场地区须二与须六段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须二段与须六段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不同,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相似。在分析二者的沉积、成岩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的沉积条件和沉积环境类似,储层特征的差异是因为成岩演化不同所致。须二段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环边绿泥石胶结→早期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充填次生孔隙的成岩演化过程,并形成了以环边绿泥石胶结、硅质胶结和早期方解石胶结为主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须六段储层岩石则是在同生成岩期间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长石蚀变形成了大量高岭石并保存至今,形成了以晶间孔、微裂缝和原生粒间孔为主的储层。  相似文献   

16.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主要为有机质热成熟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脱出的水对易溶物质的溶蚀.成岩阶段可分为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中成岩A期又分为中成岩A1亚期和A2亚期,中成岩A1亚期是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时期.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及部分岩屑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2000~2500m的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  相似文献   

17.
曹凡峪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曹凡峪地区主要的产油层,通过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对曹凡峪地区长6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和孔隙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发育细粒长石砂岩,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曹凡峪长6成岩阶段为晚成岩A期早期。将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划分为5种成岩相,分别为绿泥石膜-方解石胶结-溶蚀孔隙相、方解石胶结-残余孔隙相、硅质胶结-粒间孔隙相、绿泥石胶结-残余粒间孔隙相、绿泥石膜胶结-溶蚀孔隙相。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原生残余粒间孔是研究区最好的储集场所和空间。有利成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结合形成了研究区物性相对较好,产量较高的储层区带,也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By using the integrated methods includingsandbodies modelling of the outcrops, sedimentary facies ofthe cores and well logs of the drilled wells, and the reservoircorrelation of interwells, it is thought that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Kela-2 gas field are a suit of high-quality naturalgas reservoirs with great thickness,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distribution,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a few bar-rier bed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microfacies are the main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interiorheterogeneity. Based on a great deal of data of rock's thinsections, p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the parameters of capil-lary pressure, the reservoir diagenesis, controls, mechanismand evolution of pores have been studied. It is consideredthat compa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diagenetic dolomiteand calcite cements have effect on the decline of reservoirsproperty. Now compaction is chiefly middle to weak. Thebetter reservoirs have no or a few calcite cements. In theearly of deep buried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inly remainder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The authigenic kaolinite ofreservoirs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dissolution of feldsparsand lithic fragments. The dissolution results in the partlymodified and broadened second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the late of deep buried stage, structure fissures and over-pressure were in favor of improving and preservation ofthese po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