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潮》2008,(11)
日前,举世瞩目的2008年诺贝尔奖正式揭晓.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的9位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领域(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三大奖项。其中.美籍华裔科学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成功问鼎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先后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从李政道、杨振宁开始,到丁肇中、崔琦、朱棣文等。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共性吗?是否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博士应邀前来东莞市访问,于当天下午来我院参观、讲学,并接受东莞市人民政府和我院的聘请,担任我院名誉院长。这是杨振宁博士首次在国内高等学校担任此职。杨振宁博士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校园并作了题为“从粗线条长距离的物理学发展到21世纪中国的科技前途”的精彩演讲,受到全院师生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日前在香港表示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香港举办“当代杰出学人文史科技公开演讲”,杨振宁教授作为8位被邀请的著名学人之一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演讲。杨振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任何一个地方要造就尖端科技都要具备4个条件:要有一批可能造就的年轻人;要非常有决心,没有雄心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要有优良的传统,例如崇尚教育的传统等等;要有经济的支持。他说,在这方面香港和台湾现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内地这些年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9,(1):4-4
2008年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其中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我和上海科教出版社几位朋友去南开大学看望陈省身教授。陈先生是世界级的数学家,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不仅有获数学菲尔茨奖的丘成桐等,还有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陈省身前些年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迁回到南开大学定居,是旅居海外的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中第一位回大陆定居的,一时传为佳话。 陈省身教授在南开居住和工作的那幢小楼叫宁园。在这里,陈先生心神安宁,专心致志于数学。他已是92岁的老人了,但谈话时思维之敏捷,记忆之精确,让我们大吃一惊。他的助手,南开数学所副所长葛墨林教授告诉我们,陈先生仍在授课写书,这位数学界泰  相似文献   

7.
<正>尚勇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丘成桐一行7月13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会见了微分几何大师、"费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数学中心终身教授丘成桐一行。会见中,丘成桐课题组演示了3D打印集成系统,并展示了3D打印图像。丘成桐表示,3D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科学研究、产品原型、建筑设计、制造业等领域及行业中均有应用。希望借助中国科协平台能够让中小学生接触3D打印集成系统这一先进技术,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尚勇对丘成桐一行表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今年77岁的杨振宁,身着藏蓝色西装,蓝色格子领带,目光炯炯。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执教了30多年之后。杨振宁教授于去年元月正式退休,之后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之邀回国主持一项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在职教授。 谈话开始前,杨振宁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润唇膏,涂在有些发干的嘴唇上。由于连  相似文献   

9.
“绝不会改变我今后的生活” 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博士,由于在“交叉分子束”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来,他所任教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一片欢腾。海曼校长当众宣布,要为这位该校创建以来的第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庆祝会。当日午,李远哲从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飞返旧金山。他刚下飞机便被记者围得  相似文献   

10.
短讯     
★2010年9月9—10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应邀到电子科技大学访问讲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杨振宁先生与电子科大四十余位教师共度教师节,畅谈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交流研究经验和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1.
朱棣文: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专程来北京参加北京大学理科论坛。在演讲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向在场听众表示,在科研领域,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不论对自然还是对普通事物都要有好奇心。 他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说,对于知识,"关键是培养自己的兴趣。如果有了兴趣,就有了努力工作的动力和源  相似文献   

12.
美国正迎来新的人造卫星时刻2010年11月29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华盛顿全国记者俱乐部会上发表题为"能源竞争使美国面临新的人造卫星时刻?"的演讲。朱棣文使用"人造卫星时刻(Sputnik Moment)"这个词来描述当前美国科学技术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4.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5.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6.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7.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8.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9.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20.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