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国内的语法化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历时研究,即探讨某个语法形式的历时演变过程。现以共时的视角,分别从语义、结构密度、语法结构和语用范围四个方面探讨汉语中“不要太……”结构的“准语法化”现象(即语法化倾向),并且对产生此现象的认知动因作出解释。通过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语义变化导致语法结构变化;2)语用范围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化和微观化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3.
连词“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组,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一个让步从句。在中古汉语时期语法化为一个复音连词,位于从句之首,表达一种容认性的让步关系。 相似文献
4.
连词“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组,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一个让步从句。在中古汉语时期语法化为一个复音连词,位于从句之首,表达一种容认性的让步关系。 相似文献
5.
肖萍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3):62-65
文章梳理了19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几种主要的汉语语法"本位说",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剖析与评述,论文最后一部分围绕"字本位"出现后引起的几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做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康庆业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5,(1):82-83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语言的词汇化,另一方面是语言的语法化。近年来,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为语言演进的两个主要方面,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就当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行”是一个结合能力很强的语素,本文主要运用词汇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古汉语中“行+X”的“行”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和讨论.认为其演化符合“实词>类词缀>派生词缀”的语法化规律,它经历了词根、中间范畴类词缀,但没能完成到典型词缀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9.
胡斌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3,11(1):55-58
本文以魏微的短篇小说<父亲来访>做个案研究,分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与父辈间的隔膜关系以及他们在"逃离"与"等待"的夹缝中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0.
"被XX"表达式在互联网上一出现就快速流传开来,能产性很高.此表达式仿拟和引申于先前的"被"字句构式,表述两义:‘相关主体被谎称实施了XX行为'和‘相关主体被迫实施了XX行为'.此三个形义组配于是共同抽象出一个上义构式.对此构式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可以明晰地显示此构式的引申理据和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11.
儒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核心是"仁"与"礼";就其渊源看,乃兴于邹鲁。儒学之"仁"乃源于邹地,是孔子取法东夷之"仁"观念而成;儒学之"礼"在一定程度上是承传了三代文明,而鲁是三代文明的汇集地。由此,儒学之所以源于邹鲁与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疑问句句末的"为"主要存在于七种句法结构中,且词性表现并不统一:在"何为""(副)何+(助动词)+为"和"何以N为"结构中表现出动词的语法特点,在"何以V为""何V为""何故V为"和"……为"结构中表现出语气词的语法特点.多种证据表明古代汉语疑问句末的"为"存在从动词向语气词虚化的语法化倾向,这种演化与"为""何... 相似文献
13.
"万万"作为副词的用法广为人知,但"万万"如何由一个实词"数词",用法发展为虚词"副词"用法却无人探究.本文欲从语法化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给予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刘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0-133
从语法化角度探讨语言共性,发现发生在不同类型语言、不同语法范畴、相同语法范畴内不同语法单位中的历时演变过程具有普遍性,而真正促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则是历时演变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历时因素的作用,将语言的历时演变机制作为更加基本和稳固的共性形式纳入语言共性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5.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16.
从语法化角度考察汉语方位词在语言使用中呈现出的非方位表述倾向以及一词多义、兼类等现象,为方位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概括和梳理了汉语方位词语法化研究现状,总结了汉语方位词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穷举的方法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和"打"以及较为特殊的山东方言介词"齐"。发现三者在用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如都有表示处所的起点的用法;都只用于动词之前等。同时三者又有一些不同,如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的用法比"打"、"齐"要复杂,但跟现代汉语相比尚有一些用法未出现;"打"相对于现代汉语不表示"时间的起点",却有较为特殊的表示"时间终到点"的用法;"齐"没有表示"经由"的用法等。这些都勾画出了这三个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妮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61-63
"一律"和"一概"最初都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它们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律"的词汇化发生在宋代,语法化在明代,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都沿用至今;"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一律"和"一概"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都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一律"和"一概"共时平面的异同是由他们历时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的异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叶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6-89,112
论述了"中国汉字学"这门新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从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角度讨论了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然后结合学科因素提出了该课程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阐述框架内的具体内容,并在最后指出了教学内容确定时应考虑的一些可能的变素. 相似文献
20.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亮点和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艰巨性;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党自身存在的问题都说明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居安思危,牢记"两个务必".新形势下践行"两个务必"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通过勤政廉政,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来凝聚党心民心;"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有内在的一致性,"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两个务必"是党长期执政的作风保证.它们都是我们党的自觉要求,两者共同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