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绥靖政策是对二战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项政策,学术界也作了很多分析,尤其是对英国的绥靖政策。二战之前的英法之间存在很多的契合点,同是该政策的实践者,文章主要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绥靖政策是特定的政治现象.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表现为实力的衰退;统治集团的战略思考和压力集团的推波助澜;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加快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绥靖政策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英国在30年代大步地走上绥靖道路有它深刻的根源,主要表现在: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冲击、战后国家实力的衰败以及战争给政府带来的教训、人民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4.
二次大战前夕,绥靖主义在欧美盛极一时。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大大鼓励和培育了法西斯德国。西方(包括美国)的绥靖政策,也对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在不同程度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促使希特勒提前发动了世界大战。时隔三、四十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国内拚命扩军备战,对外竭力侵略扩张,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走上了希特勒的老路。与此同时,绥靖主义又抬头了。它助长了北极熊侵略的胆量、扩张的势头。如今,苏联已经悍然出兵侵略阿富汗,其扩张野心已暴露无遗,而西方的一些绥靖主义者却仍对北极熊幻想联翩,希图维持欧洲地区的“缓和”。  相似文献   

5.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慕尼黑的交易是希特勒实现其侵略计划的重大步骤,也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点。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影响至大。  相似文献   

6.
日本全面侵华,在所难免。日本帝国主义是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要责任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坐山观虎斗政策和远东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嚣张气焰;同时,苏联对日屡屡退让,也为日本侵华开了绿灯;此外,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卖国政策,使日本全面侵华更加肆元忌惮、得寸进尺。这些国家的如此举动及造成的后果都不同程度地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在法西斯势力高涨并给世界局势带来动荡不安时,苏联提出了维护世界安宁的正确路线——集体安全政策,但最终却以苏德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破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及祸水东引的不良居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该政策失败的关键。本文将转换视角,从苏联方面对待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法西斯国家的真实心理来破析苏联对集体安全计划失败应付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保守党——代表垄断资本和大地主利益的政党,十九世纪中叶由托雷党转化而成。该党的领袖都出身于资产阶级,该党分子特别在殖民统治和外交机构中占有高级职位。党员总数二百八十万零五千名(一九五三年三月)。保守党公开奉行帝国主义的政策,敌视民主进步力量。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保守党曾煽动与组织反苏干涉。在干涉失败后,保守党仍不断组织帝国主义集团以挑拨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保守党张伯伦政府标镑“绥靖政策”,召开慕尼黑会议,纵容希特勒德国侵略,从而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保守党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宣传“在实力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从事扩军备战,极力鼓吹武装西德;同时对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实行欺骗和镇压。  相似文献   

9.
苏联史学界和我国少数史学家曾经认为,1939年苏联出兵波兰是为了清除“威胁”,“收复失地”、“制止扩张”,以及“击破英法的绥靖政策”。笔者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苏联出兵波兰,其真正目的只在于夺取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此乃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违背国际法的行径。  相似文献   

10.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浅析陈玲玲(一)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五十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地区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参战国家和地区先后有61个,卷入大战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  相似文献   

11.
均势外交是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它对英国社会和欧洲政治都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对外政策直接取决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但文化在确定国家对外政策目标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外交政策的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于英国在布莱尔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存在较为偏颇的认识,认为其实行的是积极的美国政策,对于欧洲政策则裹足不前。其实在布莱尔执政时期,其对欧政策尽管受到很多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但依然表现出较以往保守党政府积极的态度,如推进欧盟改革、支持欧洲共同市场、倡导欧洲共同防务等,这些政策表现出了继承性、务实性、灵活性、平衡性等特点,但究其实质,这些政策最终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浅析1929年非洲殖民地发展法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有"殖民帝国主义"之称的英国,其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局面的结束、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其他国家对其殖民地的觊觎,促使其调整帝国殖民地统治政策,1929年7月出台的非洲殖民地发展法案即是其结果,企图通过发展非洲殖民地来治愈经济萧条,达到英国经济利益和非洲殖民地社会发展"双赢"的目的。然而,该法案未能扭转英国经济的不利局面;并且使殖民地社会经济恶化,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英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两个国家的公共科技资源对大学科研活动的投入模式和相关政策安排,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府对大学科研活动的资助体系提出了若干值得吸收与借鉴的操作性建议。概括起来,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对大学科研活动的资助政策,确保大学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综合人员定额加科研平台专项相结合的经常性科研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完善科研经费的支出预算体系,建立并完善人员性经费的保障机制;三是以科研成本核算为基础,确立科学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比例。  相似文献   

15.
英联邦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英联邦的建立和发展与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是相伴而行的。在大英帝国瓦解后,英国与自治领、殖民地国家以“平等地位”结成联盟。它是英国顺应历史发展的变化,对殖民政策所做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于英国和自治领、殖民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英联邦的产生及发展、英国及英联邦经济政治联系,可以看出英联邦作为一种新的体制在历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外交政策被描述为“光辉孤立”,这是英国在强国林立的欧洲保持自身政策灵活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就政治因素来看,“光辉孤立”是均势外交的一种表现,但深究其文化渊源,“光辉孤立”是英国政治传统中的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外交文化中的制衡观念以及不列颠民族特性和岛国文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前夕,随着日本南进态势的日益明显,英国为自身利益计,其对华政策开始由观望转向谋求有条件地与中国合作。这一政策调整有助于远东抗日合作阵线的形成,但其局限性亦为双方日后的政治关系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反映桦褐孔菌全部化学组分的X衍射鉴别方法,应用粉末X衍射分析法,通过对4个不同产地桦褐孔菌样品的分析计算,得到了可用于鉴别桦褐孔菌的X-衍射Fourier图谱(几何拓扑图形与特征标记峰值),得出了X衍射Fourier图谱可用于鉴定和识别不同产地桦褐孔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自1888年英帝国主义对我国西藏发动第一次武装侵略后,以通商为主要手段,开始了对西藏地方长时间的经济侵略。后来英印政府又策划对中国西藏进行“直接交往”的阴谋遭到失败后,发动了第二次武装入侵西藏的战争。这一时期恰好是有泰担任驻藏大臣并在西藏地方主持政务的时期。面对英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驻藏大臣有泰不顾清朝中央政府命他即刻赴边谈判的旨意,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最终使西藏地方被迫与英帝国主义签订《拉萨条约》。  相似文献   

20.
英人贝尔与达赖"新政"之关系考析--兼论达赖"新政"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崇凯 《西藏大学学报》2003,18(2):26-33,68
民国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十三世达赖在西藏实施的“新政”,是西藏近代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达赖“新政”的过程中,英国人特别是贝尔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第一手材料,全面、客观地研究分析英人特别是贝尔与达赖“新政”的密切关系,旨在说明达赖“新政”,复杂的政治背景,从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以便对达赖“新政”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认识。即达赖的“新政”是在英国支持下为拯救西藏封建农奴制并企图自立割据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极不彻底的改革,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