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悬浮聚合法经共聚、开环反应, 得到了3种具有核-壳结构、以乙二胺为官能团的氨基功能化纳米Fe3O4磁性高分子材料(EDA-NMPs). 考察了其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优化了最佳吸附实验条件, 并着重研究了高分子聚合过程中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的用量对所得EDA-NMPs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材料合成过程中DVB的用量对EDA-NMPs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 在最佳吸附条件(pH 2.5, T = 35℃)下, 共聚过程中不添加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时得到的材料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qm)最大, 可达135.14 mg•g−1, 初始吸附速率为1111.1 mg•g−1•min−1, 以3种吸附剂处理浓度为50 mg•L−1的含Cr(Ⅵ)废水时, 去除率均超过99%, Cr(Ⅵ)的剩余浓度低于0.31 mg•L−1,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0.5 mg•L−1).  相似文献   

2.
彭琦云  康峰  李娟  杨新林 《科学通报》2010,55(21):2086-2090
采用滴定法并以聚己内酯PCL为对照, 探讨了富勒烯封端聚己内酯C60-PCL的脂肪酶AK降解行为. 实验发现, PCL和C60-PCL的酶解反应均符合米氏方程, 其动力学参数Km 分别为0.75和0.16 mg•mL−1, 最大降解速度Vmax分别为0.90和0.43 mL•h−1. 在同等条件下C60-PCL降解速率较PCL减小, 表明富勒烯的引入使聚己内酯难于被脂肪酶降解.  相似文献   

3.
史忠丰  金晶  赵力民  陈朋  牛淑云 《科学通报》2009,54(16):2298-2304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3种Fe(Ⅱ/Ⅲ)配合物: [Fe22-btec)(μ2-H2btec)(phen)2(H2O)2]n(1), [Fe2(btec)(phen)2(H2O)4](2), {[Fe(o-pha)(phen)(H2O)]•H2O}n (3), (phen=1, 10-phenanthroline, o-H2pha= o-phthalic acid, H4btec=1, 2, 4, 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配聚物(1)和配合物(2)都是以均苯四甲酸根做为桥, 分别形成了1D和双核结构; 配聚物(3)是以邻苯二甲酸根为桥形成了1D结构. 3种配合物中羧基配位模式各不相同, 在配合物(2)中, 采用了μ21η1η1η1配位模式; 配聚物(3)中, 邻苯二甲酸根的两个邻位的羧基采用了μ22η1模式; 而配聚物(1)中均苯四甲酸根存在两种不同的配位模式, 一种为μ21η1η1η1, 另一种为两个对位羧基参与配位的μ21η1模式. 此外, 分子间大量氢键的存在和π-π堆积作用又将3个配合物分别网成了3D和2D无限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IR)、电子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重点分析了3种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 结果表明, 它们在300~600 nm范围内均有正的光伏响应, 呈现出一定的p型半导体行为特征. 而且由于3种配合物的结构、中心Fe离子的价态和Fe离子配位环境不同, 使得3种配合物的SPS响应带的强度、位置和峰数都出现明显不同. 此外, 将SPS结果与其电子吸收光谱进行关联, 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负偏压作用下TiO2膜电极光催化降解染料MG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娟  戴俊  赵进才  缪娟 《科学通报》2009,54(15):2196-2204
为了揭示TiO2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反应机理, 研究了可见光照射下染料孔雀绿的光电催化降解过程, 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对自制的TiO2膜电极进行了表征.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总有机碳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等, 检测了不同条件下染料降解的动力学及矿化, 外加偏压对光电流的影响, 偏压诱导染料的吸附, 电子在TiO2电极中的积累, 各种添加剂如苯醌等对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及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 结果表明, 通过调节外加偏压与染料的荷电性质可以控制染料与TiO2电极表面的作用. 阳离子型染料MG在可见光及负偏压作用下发生有效矿化, 而正偏压作用时主要以脱甲基为主. 在负偏压−0.4 V (vs SCE) 的作用下, TiO2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同时形成了超氧自由基与染料正离子自由基, 而且这两种自由基的存在对可见光诱导光催化中染料的矿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和sol-gel 法制备了Y2O3:Er3+, Y2O3:Er3+/Yb3+和Y2O3:Er3++TiO2 三种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光谱仪分析和测试了样品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孔隙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室温下的荧光光谱. SEM 和TEM 测试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发光离子分散性很好; sol-gel 法制备的Y2O3:Er3++TiO2 表面分布着许多的介孔, 颗粒直径在10 nm 左右. 对3 种样品的孔径分布和表面积测试表明, Y2O3:Er3+和TiO2 复合后的性质不是两种物质性质的简单叠加, 其比表面积高达135.991 m2/g, 是纯Y2O3:Er3+的4.8 倍, 是纯Degussa P25 TiO2 的2.5 倍, 如此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TiO2 的光催化性能. 样品的荧光光谱显示其在388, 500 和570 nm 的可见光激发下分别对应在237, 395 和467 nm 处各有一个上转换发光峰.    相似文献   

6.
NiO/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蓉栎  崔志敏  王琳  邵长路 《科学通报》2009,54(10):1424-1428
采用静电纺丝和程序升温焙烧的方法制备了NiO/TiO2纳米复合光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有机染料罗丹明B催化降解反应的活性. 结果表明, 合成的NiO/TiO2复合纳米材料尺寸均匀, 该催化剂相对于纯的TiO2具有更强的紫外光吸收性能, 煅烧温度为600℃时, NiO/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高. 而且, 该催化剂也可被循环使用, 这使得该复合光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PCA揭示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水文地球化学的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降雨条件下重庆青木关地下河出口姜家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高分辨率监测, 发现各种指标对降雨响应迅速.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提取能代表84.961%信息量的3个主成分, 来反映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的形成. 结果表明, 降雨造成的以浊度、Al3+、全Fe、全Mn、Ba2+和NO2等离子浓度升高为代表的土壤流失, 和以HCO3, Ca2+, Sr2+等与灰岩溶解有关的离子浓度和电导率降低为代表的稀释效应, 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变化的贡献率为41.495%; 以Na+, NO3, PO43, K+, Cl等离子浓度和电导率升高为代表的农田中残留肥料及鸭子代谢物, 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变化的贡献率为37.449%;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的溶解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变化的贡献率为6.017%. 第一场降雨期间, 水质变化主要受进入地下河的农田中残留肥料和鸭子代谢物的控制, 而在第二场降雨期间, 水质变化则主要为土壤流失所影响.  相似文献   

8.
程杨  赵宗山  张帆  崔平  宋伟杰 《科学通报》2010,55(30):2904-2909
制备了一种高磁响应的Fe3O4-SiO2-Polypyrrole纳米复合核壳颗粒, 并成功应用于水相体系中重金属离子Cr2O72−的吸附研究. 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产物的结构、形貌与磁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揭示, 核壳复合吸附材料由400 nm大小的Fe3O4多晶球簇内核、100 nm厚度的非晶SiO2壳层以及外层聚吡咯材料组成, 其饱和磁化强度为43.5 emu/g.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研究了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按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的饱和吸附量为35.52 mg/g. 证明对于Cr2O72−离子, 该核壳结构纳米材料是一种性能良好、可高效磁分离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9.
余彬彬  曾景斌  龚丽芬  张丽梅  陈曦 《科学通报》2007,52(15):1753-1757
利用悬浮纳米TiO2体系, 研究了三氯杀螨醇在紫外光作用下的降解行为. 结果表明, 在波长为365 nm的400 W高压汞灯, TiO2浓度为0.25 mg/mL, 空气流量为100 mL/min的条件下, 2 h内可完全降解三氯杀螨醇, 表观降解速率常数为0.167 min-1. 讨论了光催化剂TiO2的用量、光降解时间和光强等条件对三氯杀螨醇降解的影响, 同时对光催化降解三氯杀螨醇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提出了可能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建灵  张兴旺  雷乐成 《科学通报》2008,53(12):1471-1474
为了实现利用可见光高效产氢, 研究开发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的CdS/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剂. 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 在0.15 mol/L NH4F和0.08 mol/L H2C2O4的电解液中用钛片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 纳米管管径为80~100 nm, 管长约为550 nm; 在氨-硫脲体系中通过水浴化学池沉积将CdS纳米颗粒复合在TiO2纳米管上. 以300 W氙灯为光源, CdS/TiO2纳米管阵列(2×54 mm×100 mm)作为光阳极, 外加1.0 V槽电压, 0.1 mol/L Na2S和0.04 mol/L Na2SO3为电子给体, 光电产氢速率达到245.4 μL/(h·cm2), 表明CdS/TiO2纳米管阵列是一种有前景的光催化产氢材料.  相似文献   

11.
负载纳米二氧化钛的弥散光纤在光催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艳  徐晶晶  袁春伟  林间  殷志东 《科学通报》2005,50(19):2169-2173
采用SiO2及TiO2的双层膜结构将锐钛矿型TiO2负载在新型透紫外光型弥散光纤上.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照片表明双层膜与弥散光纤的结合性很好, 而且负载的TiO2膜比较均匀、平整. 负载TiO2的单根弥散光纤对活性艳红X-3B的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 弥散光纤的侧面散射紫外光强能够激发TiO2发生光催化氧化反应. 负载TiO2的新型透紫外光型弥散光纤为光纤型反应器在光催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水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加替沙星的光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的新兴污染物, 研究其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加替沙星是一种代表性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本研究考察了模拟日光照射下, 水中加替沙星的光降解动力学、影响因素与机理. 加替沙星的光解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 纯水中加替沙星发生了直接光解及·OH 和1O2 参与的自敏化光解, 其表观光解量子产率为(5.94± 0.95)×10−3. 与纯水中相比, 加替沙星在淡水、海水中光解较慢, 这归因于pH 及水中溶解性物质的复合影响. 在pH 5~11 范围内, 加替沙星在其等电点附近光解最快. Cl和Fe(Ⅲ)对其光解动力学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腐殖酸(HA)和NO3 明显抑制其光解(P<0.1). HA 和NO3 可以通过光掩蔽效应减慢加替沙星的光解, 或者捕获·OH 和1O2, 抑制自敏化光解. 发光菌(Vibrio fischeri)毒性实验表明, 加替沙星光降解生成了具有较高风险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13.
可见光响应型S, F共掺杂TiO2纳米管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琴  苏雅玲  张兴旺  雷乐成 《科学通报》2008,53(11):1274-1278
为了拓展TiO2的光响应波长至可见光区, 采用阳极氧化法开发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特性的S, F共掺杂TiO2纳米管光催化剂. 样品经400℃煅烧2 h后, 分别经SEM, XRD, XPS和UV-vis DRS分析. 结果表明, 纳米管的平均管径为150 nm, 平均管长为400 nm, 对可见光有较强吸收. 在可见光条件下光电催化降解4-CP的实验中, S, F共掺杂TiO2纳米管的4-CP去除率比单F掺杂纳米管高39.7%. XPS分析表明, 非金属S和F成功掺杂进了TiO2晶格, S, F共掺杂的协同效应导致了TiO2纳米管对可见光的强烈吸收和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商用二氧化钛(P25)为原料, 无水乙醇和蒸馏水为分散剂, 并加入少量的异丙氧醇钛(TTIP)制备二氧化钛浆体. 水热前, 延长浆体搅拌时间对抑制薄膜的开裂有一定作用, 实验发现搅拌48 h较为合适. 少量的TTIP加入后, TiO2颗粒之间的化学连接性以及TiO2薄膜与基底的黏结性明显增强. 研究发现紫外处理TiO2薄膜时间为2 h时效果最佳, 不仅去除了其中的有机物, 而且由此引起的轻微加热对去除薄膜中的少量水分也起了关键作用. 经过TEM, XRD, SEM和电池性能的测试及表征, 结果显示: TTIP水解生成的是锐钛矿型的TiO2, 当加入TTIP的摩尔百分含量为6%时, 电池性能较好. 在100 mW cm-2(AM 1.5)模拟太阳光辐照下, 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84%,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分别为0.769 V, 7.20 mA cm-2和0.686.  相似文献   

15.
Gd2O3:Eu3+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Gd2O3:Eu3+下转换发光粉, 对其光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应用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 将电池吸收很弱的紫外光转化为可被染料吸收利用的可见光, 提高了电池的光电流; 通过Gd2O3:Eu3+的p-型掺杂效应, 使材料的费米能级上升, 增大了电池的开路电压; 同时, 发光层中稀土氧化物的存在不但能降低激发态染料往TiO2 导带注入电子的效率, 而且能在电极表面形成一个势垒抑制电荷复合, 对电池的光电流和光电压都有影响. 当Gd 与Ti 的摩尔比为6:100 时, 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大值7.01%, 这比没掺发光粉的电池提高了17.4%.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雨季(7月)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两个土壤剖面(DHLS和DHS)中CO2气体的碳同位素组成和更新特征, 探讨了土壤CO2气体的来源比例. 结果表明: 该林区土壤CO2气体含量变化范围为6120~18718 μL•L−1,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75 cm以下则逐渐减少. 在DHLS剖面, 土壤CO2气体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4.71‰~−24.03‰, 与同层位气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1), 模拟结果显示该剖面中的CO2气体主要来源于根系呼吸作用(>80%); 而在DHS剖面, 土壤CO2气体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19‰~−22.82‰, 模拟结果显示除表层(20 cm)90%来源于根系呼吸作用外, 深部(40~105 cm)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1%~94%). 14C年龄显示, DHLS和DH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中的碳均为现代碳, 14C年龄之间最大差值分别为8和14个月, DHL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更新速率较快. 在DHLS和DHS剖面中, 土壤CO2气体?14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0.0‰~107.2‰和102.5‰~112.1‰, 高于现代大气CO2和同层位土壤有机碳的?14C值, 土壤CO2气体可能是大气核爆14C的一个重要储库.  相似文献   

17.
李妍  侯延冰  靳辉  师全民  王琰  冯志慧 《科学通报》2008,53(9):1017-1021
对基于[2-甲氧基-5-(2′-乙烯基-己氧基)聚对苯乙烯撑](MEH-PPV)/纳米TiO2混合材料制备的光电二极管的光伏特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加入TiO2纳米管制备的器件具有高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通过进一步优化MEH-PPV:TiO2纳米管器件的材料混合比例, 在500 nm, 16.7 mW/cm2的入射光照射下, 器件的短路电流达到了9.27 mA/cm2, 开路电压达到了1.1 V, 功率转换效率相应地达到了0.017%, 其中功率转换效率比没有掺杂的MEH-PPV器件提高了10倍.  相似文献   

18.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研究AsH2自由基:Ã2A1(000)−X~2B1(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锋  秦成兵  张群  陈旸 《科学通报》2009,54(20):3190-3197
采用光腔衰荡光谱(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CRDS)技术在19870~20250 cm−1能量范围内研究了AsH2自由基 Ã2A1(000)−X~2B1(000)带的高灵敏高分辨吸收光谱. AsH2自由基由AsH3/Ar混合气脉冲直流放电产生. 通过对K′a≤ 5,N′≤ 10的777根谱线进行了转动标识和最小二乘拟合, 获得了精确的激发态光谱常数和转动项值. 其中转动项值和部分高阶光谱常数均为首次得到. 通过分析发现部分K′a≤ 4的转动能级和全部K′a≤ 5的能级受到了扰动, 扰动很可能来自于基态的高振动激发态.  相似文献   

19.
刘洋  姜淳 《科学通报》2009,54(10):1401-1404
推导了非线性光子晶体线缺陷波导中抽运光群速度与光参量放大增益的理论模 型. 理论结果表明, 慢光抽运可以增强光参量放大效应. 为获得相同的增益, 当波导长度不变时, 慢光波导所需的抽运光功率可以减少为普通波导的(vgn/c)2; 当抽运光功率不变时, 慢光波导所需的长度可以减少为普通波导的(vgn/c)2, 其中n为普通波导的材料折射率, vg为慢光波导的群速度, c为真空中的光速.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20.
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表面化学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鲁燕  孙彦平  许并社 《科学通报》2008,53(9):1036-1044
采用3种溶胶凝胶工艺制得钛包硅、硅包钛及钛硅均匀混合3种结构的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 每个结构的SiO2摩尔分数分别为10%~30%.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样品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 对所有经773和1173 K热处理的样品表面研究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Si原子在表面富集, 其含量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加; 表面Ti3+, Ti2+, Si3+, Si2+低价氧化物与Ti4+和Si4+氧化物共存, 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和SiO2含量增大, 表面低价钛氧化物和低价硅氧化物含量增大; 钛硅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浅表层为富氧层, 多余的氧可能来自化学吸附水. 复合结构不同导致表面各种价态的钛氧化物和硅氧化物含量不同. 这些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表面为双层结构, 即第一层为富氧层, 第二层为SiOx/TiOy (x, y<2)层. 钛和硅的低价氧化物可能是由Ti4+和Si4+的热扩散引起的, 而这种热扩散可能与Ti4+和Si4+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