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清小说人物病态和纯精神病态的关系。本文所要分析的鲁迅小说人物的病态性格中的“病态”,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常态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而不是象法国耶勒、美国普林斯、英国麦孤独等变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种纯生理性的精神病态。那种丧失自我调节、自我综合能力的意识分裂,那种纯生理性病态的疯子性格,严格地说不能构成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不能构成审美客体,也很难有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所谓小说人物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指的是小说人物原来是个正常的身心发展健康的人,心理处于常态的人。由于受到病态社会的压迫、迫害,心理发生异变,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如果一篇(或一部)小说中没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情态存在,那么作品也就没有任何魅力.小说人物群体空间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他们是小说的核心,是最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价值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艾芜是一位体验过人世底层苦难生活的作家。他在进行文学写作时,自觉地取材于中国底层社会,将下层劳动者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观照对象。他在自己著名的小说《南行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奇异而丰满的底层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注入了鲁迅因子。因此他们有着与鲁迅笔下底层人物一样的暗淡人生、灰色命运和悲苦境遇。但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在对待相同的命运时,却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意向和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深受旧社会封建宗法思想的精神迫害,挣扎反抗,求生不得,最后悲惨死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茅盾的小说《春蚕》着力塑造了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勤劳、善良、俭朴、忠厚、而又尚未觉悟的旧社会的老一代农民  相似文献   

6.
《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小说,本文从“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形象,“油滑”式的人物和结尾反讽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对《非攻》进行深入地剖析,以期将《非攻》这篇小说的境界更全面的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鲁迅首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 ,并在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使其小说具有某些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在叙述角度方面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在情节展示中 ,注重以典型场面和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并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Q形象之所以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模糊叙述,这种叙述风格首先来自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对叙述行为价值证券的两难上,其次它还体现为人物形象的有意模糊,情节设置的跳跃,省略与反逻辑,叙述语言,人物心理活动语言与作家评述性语言界面的模糊等方面,正是有了这种模糊,小说所要表现的精神现象的复杂性才得以凸现,作家所要言说的思想才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论述鲁迅小说创作的目的,即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也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对美国作家詹姆士·瑟伯的短篇小说《梦里乾坤》中的态度意义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小说中作者如何运用体现态度意义的语言来表现主人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评价和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以至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主题的作用,以此来加深读者对人物和小说的理解。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此短篇小说的评价性语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觉新是巴金小说中颇具典型的一个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显示历史的永久性的价值。觉新的性格具有矛盾的双重性,其产生的根源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以暴露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己任 ,常通过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来反映性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 ,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4.
徐贵祥军旅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活丰满。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文革”前17年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发掘和对敌我双方人物形象客观深入的刻画。新时期以后,军旅作家由描写战争转变到描写战争中的“人”,对英雄进行重新审视,把英雄当“人”来写,这方面,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显得相当丰满鲜活。  相似文献   

15.
《献给艾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福克纳小说中塑造的畸形变态的人物形象及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展示了美国南方历史中的痛苦人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氛围及人物来研究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元素,即该小说是一部哥特式小说,作者用哥特式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美国作家中,罗伯特·潘·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在《乌莓之冬》这部小说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成功的塑造了一位流浪汉的形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本文旨在对这部小说中出现的流浪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全面的解读。流浪汉这一人物形象包含着多重身份,即: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尊严、体面的流浪汉,作为“精神之父”的流浪汉,成人世界缩影的流浪汉以及以花衣魔笛手为神话原型的流浪汉。  相似文献   

17.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闲笔”,都有其很重要的作用。《药》文中的“闲笔”,短短两句话,既突出了主题,拧紧了结构,又表现了个性,何等精炼!《藤野先生》中的几处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烘云托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特别注意从中体会他设计人物语言的匠心,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以暴露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己任,常通过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来反映性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刘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0.
廖敏娜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7,(13):162-162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霍桑在小说中巧妙地使用象征手法,描写了17世纪人们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波士顿的生活,着力表现人生在道德与价值,自然与社会矛盾中的脆弱和悲凉。自始至终,小说中各种事物及人物形象的象征寓意都呈现出多种性,游动性,甚至矛盾对立性。本文从小说红字“A”贯穿全文的意象,场景描写及主要人物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多重的,飘渺的,进而了解霍桑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是其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