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这两门新兴学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讨论,作者认为:(1)尽管“哲学逻辑”在英美哲学界与逻辑界具有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宜在比较规范和合乎词义习惯的意义上使用“哲学逻辑”一词-用“哲学逻辑”指称不同于经典逻辑或标准逻辑的诸现代逻辑分支。(2)关于逻辑哲学,可以定义为研究逻辑特别是现代逻辑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元逻辑与语言哲学之间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语言学转向”的展开以及解释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的广泛深入,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方法论。本文从后现代反实在论的视角,揭示了范。弗拉森作为当代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方法论经历了语言学,现象学和解释学三个阶段的演变,同时鲜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科学在古希腊产生时,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以强烈语言意识为支柱。柏拉图称科学知识是“说出来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知识的载体,并由这种认识出发,把对希腊语的研究从语言学路线(探究语言的语法)转入逻辑的研究,其成果即形式逻辑被明确地认为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工具。这导致形成一种从语言角度对科学作哲学探究的传统。及至20世纪,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体和中心,而它主要是以科学作为哲学分析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真”是逻辑和语言哲学中无法绕开的语义概念。塔尔斯基为真所提供的语义说明对逻辑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的核心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体现了逻辑技术对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凡助力。有的研究文献对其主要成果的通俗表述容易使人混淆一些概念。本文将对照塔尔斯基关于真之定义的两篇著名论文,澄清塔尔斯基所说的“本质丰富”的意思,以此展示对真之语义说明起关键作用的语言分层级的思想。这一思想方法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站在现代逻辑的角度对真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1)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truth)概念主要是指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2)从逻辑的观点出发,可以将真理分成语形真理、语义真理与语用真理,就其“真”的程度看,每一前者都高于后者。(3)真理的表述语言可有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之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征,一般地说,自然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用与语义真理,而人工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形真理。  相似文献   

8.
沿着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开辟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轨道,沃洛希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和詹明信的《语言的牢笼》成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承前启后的宝贵思想财产。马克思强调的是语言的“实践性”;沃洛希诺夫突出的是语言的“对话性”;詹明信凸显的是语言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是在批判两种语言哲学流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两种语言哲学流派的对立提供了融合、对话的可能,为我们重新审视英美经验主义语言学和欧陆先验语言学传统提供了超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扩展的解释学和文本的世界 --伊德与解释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德的技术哲学奠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背景之中,他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来分析技术。在解释学问题上。他提出了“物质化的解释学”论题,要求把解释学扩展到非文本的范围内。这一论题在他的“扩展的解释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但是伊德所理解的“文本”远离了传统解释学的文本,从“文本”的范畴就可以看出他的扩展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0.
“异化”与“理性”是当前解读技术的主要范畴。在这两个范畴上,确立起来的是技术理性批判的哲学图景。但是,技术与人的关联并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作为现象学概念“空间性”将成为审视技术的视角,根据这一观念技术的本质就显现出其特有的方面:技术呈现为此在的空间性,而技术进步则显示了人类此在空间性结构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库恩的世界存在论题影响深远,对其先后形成两种理解模式:传统终结论与传统延续论。反观和思考这一历史进程,深层解读库恩关于可能世界的构想(包括四种可能世界的存在与关联),尤其是范式世界中理论实体的存在方式,将使我们发现库恩在本体论上的重要学术贡献。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如何区分和跨越词汇系统异隔的理论,试图对库恩后期理论加以改进和补救,进一步拓展库恩的理论实体存在论,为支持库恩的实在论立场提供论据。  相似文献   

12.
建部贤弘的数学认识论--论《大成算经》中的"三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象形”、“满干”和“数”,是日本江户时代数学家建部贤弘在《大成算经》中所讨论的三个范畴 ,也是该书的纲纪 ,谓之“三要”。这些范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数 ,语言晦涩 ,一直为日本数学史界所忽视。文章从中国数学文化传统出发 ,重新解读这些文字 ,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认为在汉字文化圈数学家中 ,建部贤弘在中国象数学文化背景下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数学科学的本质 ,讨论了数学研究对象及其存在性问题 ,并已接触到数学变量的讨论 ,同时对实数系给出了一种分类。其“三要”数理观是汉字文化圈数学认识论的突出反映 ,具有数学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彤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21-24,37
20世纪,一些学者和科学家试图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分析将西方占星术(astrology)①排除在科学之外,但真正让西方占星术目前仍没能走入主流科学里的,却是近30年来的几百个对占星术有效性的科学检验.今天从哲学上看,无论是证伪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理性的,还是历史主义所表述的科学是非理性的都一致地把占星术拒斥在科学之外.占星术之所以又会在大众中盛行起来,是缘于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科学万能发生质疑,同时对主要是涉及精神领域的占星术,至今仍没有能很好替代它的科学学科,正如化学、核物理学可以很好地替代炼金术那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过去对水族古文字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名称甚至违背了这种文字的实际特征,有的名称含有歧义,容易导致混淆。为了科学区分文字系统与文字字符,提出以“水文”指称水族文字系统,以“水字”指称单个的字符,而“水书”则专用来指称水族文献。  相似文献   

16.
过去对水族古文字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名称甚至违背了这种文字的实际特征,有的名称含有歧义,容易导致混淆。为了科学区分文字系统与文字字符,提出以“水文”指称水族文字系统,以“水字”指称单个的字符,而“水书”则专用来指称水族文献。  相似文献   

17.
蒯因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存在,打破了原来以为先验命题一定是必然的,后验命题一定是偶然的这种传统的观点,这个现点是对蒯固观点的发展。我们认为,蒯因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忽视了逻辑真理作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克里普克对先验偶然命题的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与他的理论体系是融贯一致的,但他对严格指示词的证明是不充分的。当然,蒯因和克里普克现点的提出是分析哲学发展中的重要的里程碑,极天地推动了分析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30到60年代,英美分析传统的科学哲学唱"独角戏",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鲜有人关注。在近年来科学哲学"转向"的话语中,英美学界开始对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传统产生了兴趣,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陆科学哲学"的概念。这种大陆视角的科学哲学的新意在于,它并非仅仅与分析模式的"主流"对抗,而是具有一种全球视野和明显的包容性。它还被赋予了促进两个哲学阵营走向"融合"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9.
自然观: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观上,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都反对机械论自然观,都主张未来社会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超越了一般的环境主义立场。两种自然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不同,其理论贡献以及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坚持哲学不是理论而是种活动,在他思想的前期哲学是种对思想和语言的逻辑澄清活动,后期则是对日常语言的观察描述活动。这种视哲学为活动而非理论的观点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以致人们普遍的认为维特根斯坦"终结"了哲学,但实际上他不是在终结哲学而是在拯救哲学,并为哲学的复兴找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