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环丙烷甲酸的相转移催化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γ-丁内酯和异丙醇为主要原科,经亚硫酰氯氯代开环,再经固/液相转移催化(PTC)环合得环丙烷甲酸异丙酯(Ⅰ),最后经液/液PTC水解、中和制备环丙烷甲酸(Ⅱ).比较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PTCs)对化合物Ⅰ水解的催化能力,结果表明PTCs能显著加快化合物Ⅰ的水解速率.不同的PTCs的催化能力大小为BTEAC>BTMAC>CTMAB>TBAB.最佳反应条件为化合物ⅠNaOH=12(摩尔比),BTEAC1.5%(mol),回流反应2h.此条件下化合物Ⅱ的产率为83.7%,总收率为72.7%.  相似文献   

2.
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O4^2-/Al2O3并将其作为催化剂代替浓硫酸以异丙醇和水杨酸为原料合成水杨酸异丙酯.研究了不同的催化剂对水杨酸异丙酯产率的影响;考查并优化了固体超强酸SO4^2-/Al2O3催化合成水杨酸异丙酯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以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时水杨酸异丙酯的产率明显高于其他普通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氯乙酸异丙酯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钨桂酸代替硫酸催化合成氯乙酸异丙酯。考察了醇与酸物质的量比,带水剂及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对合成的影响,得到合成的较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4.
微波辐射对甲苯磺酸/C催化合成氯乙酸异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活性炭固载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酸醇摩尔比为1:1.6,环己烷作为带水剂,在160 W功率的微波辐射下回流分水,合成氯乙酸异丙酯.结果表明,所得产品具有很高纯度和收率,克服了传统有机反应时间长、副反应多、产率低及纯度不高的缺点,同时也为其他氯乙酸酯的合成研究提供了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r—丁内酯为原料与氯化亚矾和异丙醇反应生成r—氯代丁酸异丙酯,经固/液相转移催化(PTC)环合成环丙烷甲酸异丙酯,在液/液PTC条件下进一步水解成环丙烷甲酸,总收率为72.7%。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吸附十二水合硫铁铵催化合成氯乙酸异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活性炭吸附十二水合硫酸铁铵为催化剂合成氯乙酸异丙酯,最高产率为86.3%。考察了十二水合硫酸铁铵、七水合硫酸亚铁及氨基磺酸为催化剂的情况,发现活性发吸附十二水合硫酸铁铵的催化活性最高,且反应时间短,不溶于反应体系,可过滤回收,重复使用,产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7.
以氯乙酸和异丙醇为原料,氯化亚锡为催化剂,合成了氯乙酸异丙酯.探索了酸醇摩尔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并得到较高的酯收率.  相似文献   

8.
以环丙烷及2,2-二甲基环丙烷类化舍物甲酸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8个新的(呋喃、吡喃)糖基环丙烷甲酸及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酸酯类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经元素分析、^1H NMR确证,合成产率为38.7%~58.2%.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国内生产合成水杨酸异丙酯的工艺路线,以及一些新的催化合成方法,讨论了各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微波照射下氯乙酸异丙酯的催化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了以不同催化剂在微波照射条件下催化合成氯乙酯异丙酯的新方法,并与常规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微波照射条件下,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进行催化合成,其反应速率明显高于同条件下的常规合成法,反应1h,氯乙酯异丙酯的产率便达77.7%,且所得产品无色透明,具有很高的纯度;而在微波照射下,以四氯化锡为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明显低于三氯化铁。另外还分析了微波照射和适当的催化剂存在时提高反应速度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膏体流变学的研究是矿业浆体流变学的热点和难点。膏体技术包括脱水、搅拌、输送、堆存(充填)4个阶段,均涉及到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在脱水阶段,全尾砂的压缩屈服应力影响了尾砂浆的脱水浓度,浓度是剪切屈服应力的宏观表现,继而影响了混合搅拌和管道输送过程中浆体的剪切屈服应力。所以,压缩屈服应力和剪切屈服应力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膏体充填技术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在压滤理论指导下,开展相关实验,提出了全浓度范围内床层脱水阻力和浆体输送性能表征方法,以表征全尾砂浆的可浓密性能。对全尾砂高压力作用下的可浓密性能进行测试,得到高压力下全尾砂浆体的压缩屈服应力;使用控制剪切速率法(CSR)操作桨式流变仪检测剪切屈服应力;继而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浆体屈服应力为剪切应力,压缩屈服应力为压缩应力;浆体的压缩屈服应力、剪切屈服应力与浓度指数均呈指数关系。并且压缩屈服应力远大于剪切屈服应力,因此剪切作用更易破坏絮团,是脱水的主要外部动力,从而解释了搅拌脱水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个新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与对照品种在分蘖和产量性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9的分蘖能力强,产量高,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1的结实率高,分蘖能力强,具有高产潜力;品种2,品种3,品种4的分蘖能力和产量性状较相似;对照种品种(粳籼89)的产量潜力有限,产量不高,分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3.
银行间债券市场定价基础的不统一导致信用债券误定价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采用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央行票据与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相互引导关系,研究发现央行票据是引起同业拆借利率变化的G rang-er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央行票据利率具有更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当前市场条件下信用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14.
集成电路参数成品率的研究是集成电路可制造性工程和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首先给出了参数成品率的计算模型;其次讨论了模拟参数成品率的原理和算法;最后给出了参数成品率的优化模型和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辽地区主要蓖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地区不同时期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9个蓖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矮秆杂交种中aLmAB5/091078产量最高,为3289.97kg/hm^2;高秆杂交种中通蓖9号产量最高,为2526.03kg/hm^2;高秆常规种中哲蓖4号产量最高,为1877.90kg/hm^2.蓖麻产量构成因素为:株数、单株蒴果数、每果籽粒数、百粒重;蓖麻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为:蒴果数、单果粒数、百粒重.经通径分析,蓖麻单株产量性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主茎果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次之.  相似文献   

16.
 回顾作物产量差及其成因的研究进展,从产量实现的稳定性、群体发育特点、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特征及气候、土壤条件基础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玉米高产纪录田块与农户大田玉米的产量形成特征,设计了缩小高产纪录产量与农户产量差距,实现从小面积高产纪录田块到大面积高产的技术途径与方案。作物产量潜力的实现应是多层次的。产量目标不同,产量差距成因不同,产量潜力实现的限制因素、技术需求结构及增产途径也不同,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目标、内容、结构和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目标。理论上阐明了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差距成因的机制,明确了缩小差距的途径与技术对策,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玉米高产之路与产量潜力挖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1949-2005年玉米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我国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估算了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提出了玉米产量潜力实现的限制因素及挖掘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选取黄河中游河段上的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上一些小流域作为典型流域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下垫面差异,将产沙区分为黄土区、基岩区、风沙区、通过各产沙因子对侵蚀产沙影响作用的分析,对三种产沙区进行定性到定量分析,全面研究了黄河中游产沙机理,并进一步提出了治理对策,本文研究的典型流域指基本上具有单一下垫面物质组成的流域。  相似文献   

19.
油茶无性系的丰产性状和稳定性是油茶育种的核心要素。笔者采用浙江金华、江西贵溪和樟树、贵州黎平等4个试验点的12个油茶无性系单株产量数据,应用联合方差分析,G×E互作分析和AMMI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鉴别力,并用双标图方法分析其无性系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油茶单株产量在无性系间和不同试验点间都呈现极显著差异,无性系×环境互作呈现显著差异。林分中单株产量在8 kg以上的高产植株只占林分总株数的27.86%,而贡献的产量占58.4%,即林分中不到1/3的高产树贡献了林分近2/3的产量,这个比例和实生林分接近。参试的40、4、53号无性系稳定性强,产量高; 166、20、21号产量中等,稳定性也中等; 而180号产量最低,但稳定性高; 3号产量较高,而稳定性最低。  相似文献   

20.
从Drucker公设所得的正交流动法则出发,利用塑性体应变增量、等效塑性应变增量这两个塑性指标的特性,对金属材料假定塑性体应变增量为零,并且假设材料屈服时等效塑性应变增量与应力状态无关,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导出了Mises准则,并进而在不考虑第二主应力的条件下,应用塑性功的性质导出了Tresca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