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感性体悟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2.
牛振江 《科技信息》2007,(27):185-18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跨入信息社会化和全球化时期,综合能力和多元化知识的融合和渗透,要求人才素质的多方位修养,审美也日渐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所谓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也就确定了,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低级的感性认识活动,而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情感和理智相协调的高级精神活动,它要求正确辨别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审美教育在完善发展人自身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辩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隐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4.
(一) 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美的本质直接导源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族类本质,审美活动的发生学依据也只存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因此我对于美和审美的本质的立论是以人为本体的。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觉”是指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这种类本质属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他所说的“自由”是指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7.
对于关的本质,柏拉图提出“美是难的”。而庄子以中国人独有的形象思雏方式和语言习惯,对“美”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庄子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天籁”之美的描述,给我们以“美难而不难”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经验的传达,同时也是中国重表现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辩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9.
审美能力是人的良好素质中不可残缺的重要能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要美化人们的情感、趣味和精神境界,具有其他各育不可替代的独立作用,而决不仅仅是为其他各育服务的工具。进行审美教育重点是进行大量的具体感性的审美欣赏活动,然后把具体的审美体验提升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的美学著作是对18世纪人类境况反思的结晶,也是发挥康德以人为目的的哲学和美学的成果,它的中心旨意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从审美关系角度研究人的问题的“审美人类学”。席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审美人类学问题: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如今党中央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对于更好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地全面地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而紧紧抓住了他关于人、人的本质、人的劳动和人的自我生成的思想,突出了异化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建立起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出发考察艺术实践及其基本特征,艺术是审美实践发生学的经验历史追求及其自由的技术操作活动,它的核心是通过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把人从物质的压抑下、从社会财富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中、从逻辑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显现为自由而全面的在场发展态势,它的"物化"形态便是审美主体"直观"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由此,艺术实践的特征表现为相互环抱的两个层面:第一,在精神层面,它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审美理想与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的在场融合及其自由愉悦的审美价值效应;第二,在实践层面,它通过可操作、可复制的技术经验实践,使人与对象的感性实践联系由操作手段转化为在场目的、显现不可操作、不可复制的自由意蕴及其审美价值追求。在上述意义上,艺术评价的基础从形而上学层面真正转向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转向审美经验情感图像化的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创造性地将新陈代谢概念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创立了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关系发生扭曲的机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对当代中国在农业、城市化、社会生产中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卡尔·马克思青年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为文本根据,省悟出《手稿》将人的类本性抽象并具体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自为自愿的、感觉激情的生命活动",是当代"人学"的最高视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克服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基础上,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科学、酏面、深刻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辩证统一的观点,即劳动实践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之相对立;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实中活动使统一的自界分化为“人化的自然”和“天然的自然”,并且推动“天然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化等思想。正确理和掌握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掌握古今中外,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思潮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种种观点,思想和为我们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使人同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时,提出要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今后我党的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致思取向受到了卢梭等浪漫主义学者的强烈影响.他的政治哲学不仅仅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且还带有卢梭政治思想的深深印痕.马克思秉承卢梭痛恨和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解放人性的浪漫主义情怀,又从现实的生产关系中寻找解决的途径,根本性地改造并超越了卢梭的浪漫主义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卢梭的异化思想具有二重关系:继承渊源关系与创新超越关系。两者的异化理论,无论在理论阐释还是在解决方式等层面,都有一定的差别。但马克思作为成熟的异化理论的创立者,其异化理论实际上是对卢梭的批判继承和超越,两者的异化思想又同样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