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齐云社”与“草根毽球”彼此间相关的自治理论予以论证,以武汉市青山区“草根毽球”参与群体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认为“齐云社”与“草根毽球”两个相距百年的民间体育组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各自特点鲜明相似的自治特征.在对武汉市青山区“草根毽球”参与群体的人员、动机、组织、设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以“齐云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自治特征为参照,为城区“草根毽球”的自治化发展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必然性.指出竞技体育承载“金牌”符号,社会体育表达“草根”符号,“后奥运时代”要增强“金牌”和“草根”互动.讨论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冲突与合作互动问题,指出要在互动中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若说2000年以来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启了“草根加冕”式的平民真人秀的先河,《谢天谢地你来啦》则开辟了“偶像脱冕”式的偶像真人秀的时代。平民真人秀节目以艰难的竞技强化草根个人奋斗的意义及成功的价值,但对草根的加冕是趋于舞台意义的。偶像真人秀则以颠倒、错置的逻辑戏耍挑战嘉宾,为嘉宾温和脱冕。平民真人秀和偶像真人秀都体现了英雄退场的年代大众传媒对于普通人、世俗化、日常化的亲近。  相似文献   

4.
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理论的源头,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体“道”都是审美体验的方法,“心斋”、“虚静”等则是审美体验心理的条件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庄子审美体验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5.
电视栏目剧这种新兴的节目类型因其具有的草根性、低成本、方言化等特征,使其具有了一些独特审美特性,在短时间内红遍大江南北。本文通过对栏目剧传播的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和受众分析,总结了这些这些特性产生并飞速发展的原因,指出了由此带来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观点的审美文论,是新时期国内学人的重大理论创新。审美文论的确立与逐步深化,使文学研究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工具论”转向“审美论”,由“他律论”转向“自律论”。文学重新回归自身。为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们认为,审美是瞬时场审美向差距场审美运动的微观心理过程。1912年,瑞士美学家布洛发表了著名的美学论文《“心理距离”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提出了审美“心理距离说”的学说。布洛的学说发展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是审美超功利说的集中体现。他把“心理距离”看成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当作审美的一条基本原则,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影响同某人的自我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他认为“距离说却提供了一种运用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区别: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泛的审美价值.没有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在他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滕王阁作为“西江第一楼”,在审美上形成了三个特征:一是“凝固的音乐”,体现了建筑的音乐美;二是“境生于象外”,创造了艺术意境;三是“画中有诗”利用楹联,使建筑和文学融为一体。研究滕王阁的审美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研究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曾是一块空白,有一个词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状况——“草根工业”。火炬计划实施11年来,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主人公玛丽放在"他者"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在歌唱》:玛丽是非洲大陆的流放者,殖民地社会的迷失者;玛丽是男性的依附者,父权制社会的屈从者;玛丽是他人眼中的疯癫者,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的牺牲者,进而揭露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则巴”最初有两种使用情况:一是连词“则”与副词“已”的连用,一是连词“则”与动词“已”的连用。第二种使用情况的句法类型有三种:A单词+则已,B短语+则已,C小句+则已。助词“则已”的形成与B、C式相关。C武在汉代就已出现,“则已”可看作助词,清代C式例句增多,助词“则巴”成熟。隐喻机制、句法位置、韵律和谐及较高的使用频率是其成词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的《野草》研究,是发展和创新、“内外兼修”、肯定和否定并存的时期。赵艳如撰写了《野草》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张翼人在鲁迅逝世前,写出了部分较有分量的《野草》研究论文。胡风的《〈过客〉小释》是解读《过客》的重要论文。陈紫秋的《谈鲁迅先生的诗》运用比较方式较广泛地涉猎了《野草》的诗篇。李素伯、柯灵等肯定《野草》的价值,而沈从文、王文奇等则完全否定《野草》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新词"晒"的产生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出新词"晒"的广泛使用,已经使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以"晒"为共同特征的词族。新词"晒"的高频使用有其语义和结构上的基础,其中类推机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对"晒"族词语使用中的优势和潜在的问题也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给"字句可表达给予义、使役义、处置义和被动义,可与"把"字句、"被/让/叫"字句套合。诸多学者对"给"字句的语法化过程和套合用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今后需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拉萨口语中的动词语尾bafyinv与语序、人称、动词、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安排好语序,确定好人称,使用好动词及其时态,才能构建出正确的“bafyinv”句式。文章分别论述了与“bafyinv”相关的语序、人称、动词和时态,总结了“bafyinv”句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春哥"、"犀利哥"等称呼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哥"已成为近期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哥"的网络义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意图,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称谓语/称呼语、指示语及礼貌原则等理论,对"哥"进行了剖析,认为"哥"在网络上具有嘲讽、彰显个性等作用,体现...  相似文献   

19.
结合历史文献、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了寿县方言表"丢弃"义上声词[p 24]的本字是古全浊上声字"拌"。今读上声的"丢弃"义是"拌"字本义,这个意义的"拌"在属于古楚国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仍然使用。"丢弃"义"拌"字在兼并"秚"字的"搅和"义时处于"古全浊上归去"的历史音变时期,从而产生了本义今读上声而后起义变读去声的音变规律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