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实变函数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结构,并结合实变函数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现状,提出了注重融入数学文化,运用对比和反例方法,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制作微课等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讲述在高师数学专业上好实变函数课的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讨论在实变函数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若干教学方法以有效改善实变函数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学生对基本概念、定义的理解、把握基本的定理与相关经典定理的引理的联系入手,提出了选用简单的定义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实变函数论是现代分析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通过类比建构帮助学生系统掌握lebesgue测度理论 ,并注意教材中所讲授内容与习题之间的相互补充与渗透及 (R)积分与 (L)积分的对比 .  相似文献   

6.
本以《实变函数》课程中的三分Gantor集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其对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变函数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静波  张国芳 《松辽学刊》2009,30(2):144-146
<实变函数论>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基础课,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我们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强数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明顺 《松辽学刊》2003,24(2):66-67
文章给出了单调函数、有界变差函数、绝对连续函数的定义并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物理方程作为一门高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把数学理论、解题方法与物理模型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该课程对电子类专业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和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各门课程学时数的减少,导致学生对大学物理和数学知识的积累不够,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数学推导,并且过程繁琐,所得到的结果往往又是复杂的积分或者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SR-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增长定理,极值点及支撑点。  相似文献   

11.
数学分析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数学基础课.分析了数学分析课的重要性、特点和教学现状.对数学专业分析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概率统计的教学工作,并对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建议,以期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基本特点,提出注重基础知识回顾,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给出了如何将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各个环节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5.
提出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开展研究式教学,阐述了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开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注重习题课和课后答疑辅导等研究式教学的实施措施,并以积分第一中值定理教学为例进行了说明.教学实践表明,开展研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研究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仪器分析课程自身的特色,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提出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策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7.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也不利于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探索在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哪些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尝试实践,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多种教学方式并举,提高普通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化学课程基本原理多、知识点深等特点,提出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