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电视剧在民族文化传播、国家形象构建、民族文化实力提升等方面展现出的价值日益凸显。电视剧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文章从现实角度对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折扣”问题表现进行简要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折扣”问题的内在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针对国产电视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折扣”问题的对策,为国产电视剧降低文化折扣、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靖 《科技信息》2010,(32):I0009-I0009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广告传播作为商品国际营销传播中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论文分析了申西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井结合义乌企业实例,着重阐述义乌商品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略,试图为义乌企业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义乌商品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在加快义乌商品的国际化进程,实现跨国营销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约翰·坎顿(John Condon)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传播学家。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中,他强调和重视透过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和电影)的传播现象来分析不同文化类型的社会沟通。文学和艺术对于我们理解另一种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较长的时期里,这一有效的探讨途径未引起们的重视。坎顿认为,是所谓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对象、方法和视角上的差异与分立造成了这种情形。在《通过文学与电影探讨跨文化交流》一文中,坎顿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研讨思路。 一、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和课题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传播”具有自身的理解体系和研究课题;作为应用领域的一种知识或技能,“跨文化传播”首先“具有美国味儿”,其模式和术语大都是美国人制造的。 人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肯尼迪时代,即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和平队”的出现和各种新兴学科的诞生,这使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密相连。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条件,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呈现着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砥砺着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轨迹,以雪域高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在涉藏报道中占有突出位置.基于媒体自身的特性及不同文化间在认知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涉藏生态报道在国内外媒体中呈现出“三重跨文化传播”的特征.文章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他者化”,并指出树立“三重跨文化传播”观对于涉藏生态报道“去他者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中存在的传播理念滞后、综合型人才缺乏、跨文化传播载体老旧等问题,提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须明晰跨文化传播理论,培养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完善跨文化传播交流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媒介,发挥民俗旅游功能等措施,旨在优化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的传播途径,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理论提供借鉴思路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的交际传播活动中,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翻译,阐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质,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行为的基本特点,分析跨文化式翻译传播属性及因素。以期为跨文化传播下的翻译活动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文化自觉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关联,探讨文化自觉视角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国家文化战略.立足于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自觉,"全球本土化"成为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的重大战略理念,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战略实施方案是跨文化的全球整合营销传播,而目前战略重点则是服从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美国西进传播问题的研究极少。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西进传播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较深入地分析总结了跨文化的西进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以英语为通用语言、非语言信号在人际传播中占重要地位、一般要经过二级或三级传播、移民到美国的时间愈久效果愈好等。文章还认为,跨文化的西进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美国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太极拳在白俄罗斯传播情况分析,提出太极拳在白俄罗斯的传播对策:以当地孔子学院为平台开设太极拳课程,培养精通双语的综合型海外太极拳专业教师,拓展太极拳网络传播的渠道,推进太极拳国别化传播,加大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力度和效度,使太极拳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使者”.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语用的得体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语用学研究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评述,分析并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实例证明语用得体是跨文化交际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具有跨文化传播特性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实现了在国内外的跨文化传播,会徽"中国印"是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开闭幕式从多方位解读了北京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特点,颁奖仪式中的中国元素充分展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北京奥运传媒是奥林匹克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3.
郭燕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4):119-120
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读写交融的方法的同时也要树立“跨文化意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探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强调教学应加强读写教学的联系,建立读写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4.
浅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文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当文化多样性影响到了传播的性质时,跨文化传播就产生了。因此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最终在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等诸多差异中寻求传播的平衡点,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所存在差异的陌生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即对如何在差异文化中寻求传播的平衡点进行简要分析,着重说明如何降低跨文化传播中差异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15.
唐卫华 《长春大学学报》2012,(10):1285-1287
经济的全球化使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必然。做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广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透析两种广告跨文化战略的实质,结合文化论视阙下的翻译理论,才能够真正成功地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中国日益崛起之国际影响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并不匹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误解误会并不鲜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轨迹遍及全球,并且在海外主流媒体发表大量署名文章。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看,这些署名文章传播渠道直接、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是新时代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新范式。从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来看,这些文章旨在推进民心相通;从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来看,这些文章主要讲述中国故事;从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来看,这些文章寻求共识促进共通。在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梳理和研究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对于提升中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势能是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来源,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有效性正是取决于背景文化(体)对对象文化(体)积累的文化势能的大小。提升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效果必须努力扩大和积累背景文化(体)的文化势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冲突现象的分析,阐述了跨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建立共同企业文化观,塑造优秀企业精神;立足长远利益,努力实现“双赢”;积极进行跨文化协调,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注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实现管理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梁怡 《甘肃科技》2011,27(15):72-73
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通过对L学院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中“无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不会表达红色故事中的专业名词”“红色文化的实践不够”的能力短板,在相关能力培养中应注意拓展教学内容,构建红色文化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使学生熟知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并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