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扭曲向列相型液晶电光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扭曲向列相液晶盒两侧偏振片的偏光方向相互平行时,在无外加电压时,无光透过;给液晶盒施加电压,有光通过.实验上测试了其透光情况,并给出了透光强度随所施加电压的变化曲线图.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用花生酸生长的LB膜作液晶取向层,使负性向列相液晶MBBA在其上取得较好的垂直取向排列效果。并通过偏光显微镜利用锥光干涉效应,研究了这种取向排列.研究表明,在加电压后液晶受电场作用偏转具有一定的择优取向,取向方向与LB膜的生长提拉方向平行。同时,对其电光特性进行了测量。从测量显示出的典型电控双折射形电光特性曲线肯定了择优倾斜取向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的液晶透镜制备工艺复杂、工作电压高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工作电压低的新型菲涅尔液晶透镜.用紫外光曝光光刻掩膜版,得到了相应的菲涅尔波带式电极,灌注TN型液晶并制成样品,其工作电压为3.0 V,占空比为1:1,偏压为1:1.施加频率为100 Hz的交流方波信号,用正交偏光显微镜在不同外加电压下对偏光织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偏光织构随外加电压的改变呈连续性变化,电极结构存在边缘效应,且随着电压的增大,边缘效应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染料掺杂的向列相液晶智能玻璃器件的制作过程,并研究了它的开关态特性.先在上下两基板(ITO)上涂覆聚酰亚胺取向层,将液晶平铺在下基板上,再用带有密封胶框的上基板沿同一摩擦取向方向与下基板压合,制得向列相液晶器件.未加电场时,液晶在取向层的作用下形成平行与基板的多畴排列状态;施加电场后,液晶逐渐在电场作用转向,由平行于基板的多畴排列状态转变为垂直于基板的单畴排列状态,可见光在液晶器件中由散射转为透射,由关态转为开态,从而实现其明暗的切换.染料浓度与驱动电压共同影响器件的透射率.器件开关态阈值电压随器件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染料液晶浓度5%,盒厚30m时,器件的阈值电压为5 V,饱和电压为15 V,此时智能玻璃的透射率最高,明暗切换特性越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载流子的注入对液晶盒中电压的影响,构建了光折变液晶系统中表面电荷调制的载流子注入模型。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液晶中的载流子向表面聚集,形成界面双电层。该双电层屏蔽了大部分的外加电场,使外加电压基本上都降落在界面双电层上。非均匀光照射时,在光亮区,来自于ITO电极的电荷将越过界面,产生载流子复合。而处于暗区的表面电荷密度基本保持不变,界面电荷层继续屏蔽外加电场,在液晶体内形成了与光强空间分布相对应的空间电荷场。基于以上模型,给出了界面附近的载流子和电场的动态演化过程,理论分析与已有的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6.
研究TN型液晶光栅的光程差与衍射特性的关系.用扭曲角及延迟量测试仪CG-200测量施加电压区光程差随电压的变化,根据光程差计算透过率,再与由显示器测量系统DMS-301测得的加电压区透过率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无电压区光程差不变,有电压区光程差逐渐减小,光强重新分布.当电压从1.0 V升到1.6 V时,光程差减小缓慢,有微弱的衍射现象;当电压升高到2.0 V时,光程差急剧下降,出现明显的衍射现象.实现了液晶光栅的电控衍射光强分布.  相似文献   

7.
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DSC以及测定氧氮渗透性,对乙基纤维素液晶溶液和低分子液晶共混膜在电场下取向膜和非取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液晶和低分子液晶在电场下的均发生排列取向,渗透系数提高,渗透比稍微降低;各向同性溶液在电场下不发生取向;撤离电场后,发生部分分解取向,解取向程度与MBHpA的含量和实验温度有磋。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静电场对正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相液晶指向矢取向的影响。计算了典型向列相液晶的指向矢偏转角随场强和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电场低于阈值电场EC时指向矢取向不发生偏转,当电场超过EC时指向矢取向在转变层ξ内与电场方向有较大偏转,而在ξ外几乎沿电场方向,电场越强,偏转角越大。指向矢偏转角、EC和ξ还与液晶材料各向异性、弹性常数、温度及液晶层厚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驱动电压的大小是液晶显示器件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产品的制造成本、能耗和安全性及实用性. 近年来,为了使液晶显示器件达到驱动电压更低、响应更快、色彩更鲜明、画质更好、更节能等要求,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液晶/纳米复合技术.纳米粒子与液晶复合,在不破坏液晶原有结构的同时,将纳米材料的自身特性融入到液晶中,从而有效改善液晶的特性.研究发现,半导体纳米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够产生极化电场,且无极化疲劳现象,可以有效改善液晶电光性能.本课题组选用Cu2O半导体纳米粒子作为掺杂剂掺杂于近晶相液晶8CB中,研究其对液晶电-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u2O纳米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能够增强其与液晶分子间的偶极作用,产生的局域电场加速了液晶分子的转动,降低了阈值电压,极大地改善了近晶相液晶的电光性能.  相似文献   

10.
碳纳米管对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模式电-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单壁及多壁碳纳米管掺杂在液晶中制备了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模式液晶盒,采用液晶综合参数测试仪研究了单壁及多壁碳纳米管对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模式液晶盒的驱动电压、对比度及响应时间的影响. 结果表明:单壁及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均能显著降低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模式液晶盒的驱动电压,但对比度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掺杂单壁碳纳米管的液晶盒的开态及关态响应时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掺杂多壁碳纳米管的液晶盒关态响应时间基本上有所降低,开态响应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电场对弛豫铁电单晶PMN-32PT电畴组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210]cub切型单晶,当施加的电场强度为0kV·cm^-1时,透明区域呈三方畴形态;当施加电场强度为6kV·cm^-1时,诱导出单斜相;但继续增加电场强度至10kV·cm^-1时,晶体没有呈现单斜相的单畴形态,亦无其他相变;此后,将电场强度减小至5kV·cm^-1时,单斜相消失,说明该单斜相是亚稳态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容量间歇滴定技术在充放电仪上测定了不同电压条件下嵌入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中Li^+的固相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3.9~4.3 V电压范围内,LiCoO2中Li^+的固相扩散系数的数量级为10^-13~10^-12cm^2/s,且在电压为3.95 V时达到最小,在电压为4.15 V时达到最大.整个充电过程中,当电压由3.95 V上升至4.15 V时,LiCoO2中Li^+的固相扩散系数增大;当电压由4.15 V上升至4.20 V时,LiCoO2中Li^+的固相扩散系数减小;当电压由4.2 V继续上升至4.3 V时,LiCoO2中Li^+的固相扩散系数同样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扭曲向列型昌液晶电光显示器件的基本显示方式之一。运用格栅方法计算了TN型液晶盒的透光率与液晶盒的存长,液晶材料的各向异性因子以及入射光波长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液晶盒自身的性质也会影响器件在施加电场前后的显示反差。TN型液晶显示原理仅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对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液晶单体4,4′-对苯二甲酰二氧二苯甲酰氯(TOBC),以此单体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反应得到一系列的共聚酯.用DSC、热台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共聚酯的液晶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OBC与不同聚合度的聚乙二醇形成的共聚酯,当乙氧基链节含量≤60.73%时,即当聚乙二醇分子量小于600时,共聚酯呈液晶性,而高于此值则液晶性消失.  相似文献   

15.
用Matlab软件模拟了AIFF MVA模式液晶显示器光学透过率的电极尺寸效应.首先模拟了盒内电场分布,然后由盒内电场分布计算模拟液晶盒透过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像素电极尺寸大小和间隔尺寸大小对液晶盒透过率的影响.将软件模拟和实际实验相对照,验证计算机软件模拟的可靠性.结合软件模拟的结果提出了AIFF MVA模式下像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对苯二甲酸和对羟在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液晶单体4,4‘-对苯二甲酰二氧二苯甲酰氯(TOBC),以此单体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反应得到一系列的共聚酯。用DSC,热台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共聚酯的液晶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OBC与不同聚合度的聚乙二醇形成的共聚酯,当乙氧基链节含≤60.73%时,即当聚乙二醇分子量小于600时,共聚酯呈液晶性,而高于此值则液晶性消失。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宾主盒的二向色性染料的有序参数(S)与其分子长度(l)、宽度等分子构型以及分子的偶极和诱导偶极的关系,发现S随l的增长而增大。当l增加到一定值时,有序参数增大缓慢,如果l超过液晶分子太大时,则出现下降趋势。而在平均分子长度为1.4 nm的E_7液晶中,染料分子长度达到2.30nm时,其有序参数将趋于饱和。染料分子的侧向取代基由于增加其分子宽度,也会使有序参数下降。宾主盒的有序参数随染料分子与液晶分子间偶极作用的增加而增大。宾主盒有序参数越大,其二色比越高,显示对比度一般也越高。  相似文献   

18.
以Ullmann偶合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了含烷氧基苯甲酸的苯基咪唑盐酯,用偏光显微镜(POM)对这类物质的液晶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咪唑环N上所带的烷基链(CnH2n+1)的长度在n=9~16之间时,这类化合物能呈现近晶层状A相(SmA),它们的液晶行为被分析为分子结构中柔性链与刚硬部分进行微观相分离及咪唑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了含向列型液晶缺陷层的光子晶体的光学性质.我们发现,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可能会引起透射尖峰大的红移或者蓝移.当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入射电场的电矢量不平行也不垂直时,透射曲线中会出现两个透射尖峰,这是因为电场方向沿着和垂直于液晶分子长轴的偏振光具有不同的共振模,在透射曲线尖峰所对应的波长位置,极化偏转也相应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计算结果还表明,电场方向平行于液晶分子长轴的偏振光对应的透射峰对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当温度接近液晶的转变温度时,极化偏转随着温度的变化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液晶由原来的各向异性变为后来的各向同性.这些结果有助于设计性能优异的温度传感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摩擦技术制备了无序的混合排列型ECB液晶盒,研究了盘中液晶的微观织构,分析了它的电光特性和视角特性.结果表明,该液晶盒是多畴结构,具有很多向错,并具有三色峰值电压分离较好、工作电压低、视角在整个平面内具有方位角对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